|
民俗 》 北京地理之民间绝艺 》
两大流派艺术风格各有侧重
佚名 Yi Ming
北京面人既分出汤、郎两大流派,其艺术风格自然有所侧重。照冯海瑞、郎志丽的观点,汤派好比泼墨山水,重在写意;郎派揽的是细活,颇似花鸟工笔。记者在采访中先后见到两人创作的《四大天王》盔甲面人,冯海瑞的作品遒劲威严,额盔、铠甲、蟒袍乃至手中武器多配以金银粉,更显硬朗质感,接近舞台效果,而郎派天王则多了一份“吴带当风”的飘逸。
尽管在艺术表现上双峰并峙,汤、郎两派对面塑艺术精髓的理解却如出一辙—捏面人就是捏“面神”。汤子博在世时常言:“形为神舍,神乃形魂,神形兼备,是为上品。”
郎绍安也说过:“要得笑,嘴角翘,喜笑颜开在眼神,愁眉苦脸在眉梢。”据其子汤夙国好友吴惟介绍,早年“面人汤”为使其塑造的达摩、罗汉、钟馗等神佛形象更富神韵,几乎走遍大江南北的寺观,实地临摹了数以千计的造像与壁画。受先辈影响,“面人汤”第三代传人冯海瑞在创作前也喜欢设计画稿,“老百姓的衣衫得体现出粗糙、褶皱的质感来,富贵公子的绫罗绸缎就得用光面配祥云图案。场景中的人物眼神如何交流,小娃娃的手指向哪里,乃至点头哈腰的角度,都得在画稿里就设计好。”冯老在家中向记者展示了十五组《老北京年景》画稿,画稿一角还配诗一首,为的就是在捏塑时更有“感觉”。冯老闲暇时还常抱着月琴上票房,边伴奏边揣摩台上人物的眼神与仪态,时间一长,也就掌握了“以静制动”的绝活儿,《连环套》戏出面人所表现的剑拔弩张的气氛便是他的杰作。
相形之下,郎氏面人善于在“小题大做”的精细活中拿捏神韵。譬如葫芦面塑,郎志丽能将水浒一百单八将井然有序地摆放在十厘米高的葫芦内,每个人物仅两厘米大小,但该有的把势都有—身穿古装、戴着头饰、手持兵器,黑白眼珠分明、人物造型各异,神情还得相互呼应。“可不能这里有个人,对面那人却眼睛看着别处干站着,得把108个人物的所有细节都想好后再动手捏,而且一捏就得一气呵成,如果中间停下再拿起来,就不是原来的感觉了。”郎志丽目前正在创作葫芦面塑《百子图》,每个小娃娃的眼睛和眉毛都细若游丝,长不足一毫米,即便如此也得悉心黏合,通过适当弧度来反映娃娃的不同神态,如果用放大镜一照人物神态完全走了形,作品就算彻底失败了。
新京报 编译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
|
|
“四大名旦”光彩夺目 | 一出生就为达官贵人服务 | 流落民间照样富有创造力 | 从陷入低迷到再创辉煌 | 市场看似兴盛的背后 | 卖得好的还是大师作品 | 讲究人性与个性 | 从“玉器街”看老北京玉器行 | 名冠玉器行的“四大怪” | 玉器制作重在“琢磨” | 靠手艺吃饭(1) | 靠手艺吃饭(2) | 玉器行的工匠被称为“先生” | 周末去动物园上写生课 | 千年老手艺 | 足够人琢磨一辈子的老手艺 | 在哈德门外很是热闹过一阵 | 繁荣过后寻找新的活法 | 等不到“迟来的爱” | 朱德曾多次看望老艺人 | 解放前老艺人传技艺思想保守(1) | 解放前老艺人传技艺思想保守(2) | 编织宫廷艺术的锦绣“格律诗” | 昔日布局稳重为皇家专用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