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类 水經註   》 捲三十二      酈道元 Li Daoyuan

  ○漻水
  △漻水出江夏平春縣西。
  漻水北出大義山,南至厲鄉西,賜水入焉。水源東出大紫山,分為二水,一
  水西逕厲鄉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傳,雲是神農所生
  處也,故《禮》謂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書所謂神農既誕,九井自穿,謂斯
  水也。又言汲一井則衆水動。井今堙塞,遺跡仿佛存焉。亦云賴鄉,故賴國也,
  有神農社。賜水西南流入於漻,即厲水也,賜、厲聲相近,宜為厲水矣。一水出
  義鄉西南入隋,又註漻。漻水又南逕隋縣註安陸也。
  △南過安陸入於溳。
  ○蘄水
  △蘄水出江夏蘄春縣北山。
  山即蘄山也。
  水首受希水,枝津西南流,歷蘄山,出蠻中,故以此蠻為五水蠻。五水即謂
  蘄水、希水、巴水、及赤亭水、西歸水,蠻左憑居,阻藉山川,世為抄暴。宋世、
  瀋慶之於西陽上下,誅伐蠻夷,即五水蠻也。
  △南過其縣西。
  晉改為蘄陽縣,縣徙江州,置大陽戍,從齊昌郡移治於此也。
  △又南至蘄口南,入於江。
  蘄水南對蘄陽州入於大江,謂之蘄口。洲上有蘄陽縣徙。
  ○决水
  △决水出廬江雩婁縣南大別山。
  俗名之為檀公峴,蓋大別之異名也。其水歷山委註而絡其縣矣。
  △北過其縣東,
  縣故吳也。《春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吳,及雩婁,聞吳有
  備而還,是也。《晉書地道記》雲:在安豐縣之西南,即其界也。故《地理志》
  曰:决水出雩婁。
  △又北過安豐縣東。
  决水自雩婁縣北,逕雞備亭。《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吳敗諸侯之師於雞父
  者也。安豐縣故城,今邊城郡治也。王莽之美豐也。世祖建武八年,封大將軍、
  涼州牧竇融為侯國,晉立安豐郡。
  决水自縣西北流,逕蓼縣故城東,又逕其北,漢高帝六年,封孔藂為侯國也。
  世謂之史水。决水又西北,灌水註之,其水導源廬江金蘭縣西北東陵鄉大蘇山,
  即淮水也。許慎曰:出雩婁縣。俗謂之澮水。褚先生所謂神龜出於江、灌之間,
  嘉林之中,蓋謂此水也。灌水東北逕蓼縣故城西,而北註决水,故《地理志》曰:
  决水北至蓼入準,灌水亦至蓼入决。《春秋·宣公八年》鼕,楚公子滅舒蓼。臧
  文仲聞之曰:臯陶庭堅,不祀忽諸,德之不逮,民之無援,哀哉!
  决水又北,右會陽泉水,水受氵夫水,東北流逕陽泉縣故城東,故陽泉鄉也。
  漢獻帝中,封太尉黃琬為侯國。又西北流,左入决水,謂之陽泉口也。
  △又北入於淮。
  俗謂之澮口。非也,斯决、灌之口矣。餘往因公至於淮津,舟車所屈,次於
  决水,訪其民宰,與古名全違。脈水尋經,方知决口。蓋灌、澮聲相倫,習俗害
  真耳。
  ○沘水
  △沘水出廬江灊縣西南,霍山東北。
  灊者,山、水名也。《開山圖》灊山圍繞大山為霍山。郭景純曰:灊水出焉。
  縣即其稱矣。《春秋·昭公二十七年》吳因楚喪,圍灊是也。《地理志》曰沘
  水出沘山,不言霍山,沘,字或作淠。
  淠水又東北逕博安縣,泄水出焉。
  △東北過六縣東,
  淠水東北,右會蹹鼓川水,水出東南蹹鼓川,西北流左註渒水。
  淠水又西北逕馬亭城西,又西北逕六安縣故城西,縣故臯陶國也。夏禹封其
  少子,奉其祀。今縣都陂中有大塚,民傳曰公琴者,即臯陶塚也。楚人謂塚為琴
  矣。
  漢高帝元年,別為衡山國,五年屬淮南,文帝十六年,復為衡山國,武帝元
  狩二年,別為六安國,王莽之安風也,《漢書》所謂以舒屠六。晉太康三年廬江
  郡治。淠水又西北,分為二水,芍陂出焉。
  又北逕五門亭西,西北流逕安豐縣故城西,《晉書地道記》:安豐郡之屬縣
  也,俗名之曰安城矣。
  又北會濡水,亂流西北註也。
  △北入於淮。
  水之决會,謂之沘口也。
  ○泄水
  △泄水出博安縣,
  博安縣《地理志》之博鄉縣也,王莽以為揚陸矣。泄水自縣,上承沘水於
  麻步川,西北出,歷濡溪,謂之濡水也。
  △北過芍陂,西與沘水合。
  泄水自濡溪逕安風縣,北流註於淠亦謂之濡口。
  △西北入於淮。亂流同歸也。
  ○肥水
  △肥水出九江成德縣廣陽鄉西。
  呂忱《字林》曰:肥水出良餘山,俗謂之連枷山,亦或以為獨山也。北流分
  為二水,施水出焉。
  肥水又北逕荻城東,又北逕荻丘東,右會施水枝津,水首受施水於合肥縣城
  東,西流逕成德縣,註於肥水也。
  △北過其縣西,北入芍陂。
  肥水自荻丘,北逕成德縣故城西,王莽更之曰平阿也。又北逕芍陂東,又北
  逕死虎塘東,芍陂瀆上承井門,與芍陂更相通註,故《經》言入芍陂矣。
  肥水又北,右合閻澗水。水上承施水於合肥縣,北流逕瀎遒縣西,水積為陽
  湖,陽湖水自塘西北,逕死虎亭南,夾橫塘西註。宋泰始初,豫州司馬劉順帥衆
  八千,據其城地,以拒劉勔,杜叔寶以精兵五千,送糧死虎,劉勔破之此塘。水
  分為二,洛澗出焉。閻漿水註之,水受芍陂,陂水上承淠水於五門亭南,別為斷
  神水,又東北逕五門亭東,亭為二水之會也。斷神水又東北逕神跡亭東,又北謂
  之豪水,雖廣異名,事實一水。又東北逕白芍亭東,積而為湖,謂之芍陂。陂周
  一百二十許裏,在壽春縣南八十裏,言楚相孫叔敖所造。魏太尉王凌與吳將張休
  戰於芍陂,即此處也。陂有五門,吐納川流,西北為香門陂水,北逕孫叔敖祠下。
  謂之芍陂瀆。又北分為二水:一水東註黎漿水,黎漿水東逕黎漿亭南。文欽之叛,
  吳軍北入,諸葛緒拒之於黎漿,即此水也。東註肥水,謂之黎漿水口。
  △又北過壽春縣東。
  肥水自黎漿北逕壽春縣故城東為長瀨津,津側有謝堂北亭,迎送所薄,水陸
  舟車,是焉萃止。又西北右合東溪,溪水引瀆北出,西南流逕導公寺西。寺側因
  溪,建剎五層,屋宇間敞,崇虛嶕堯也。又西南流註於肥。
  肥水又西逕東臺下,臺即壽春外郭,東北隅阿之榭也。東側有一湖,三春九
  夏,紅荷覆水,引瀆城隍,水積成潭,謂之東臺湖,亦肥南播也。
  肥水西逕壽春縣城北,右合北溪,水導北山泉源下註,漱石頽隍,水上長林
  插天,高柯負日,出於山林精捨右,山淵寺左。道俗嬉遊,多萃其下。內外引汲,
  泉同七淨。溪水沿註西南,逕陸道士解南。精廬臨側川溪,大不為廣,小足間居,
  亦勝境也。溪水流註於肥水。
  △北入於淮。
  肥水又西分為二水,右即肥之故瀆,遏為船官湖,以置舟艦也。肥水左瀆,
  又西逕石橋門北,亦曰草市門,外有石梁。渡北洲,洲上有西昌寺。寺三面阻水,
  佛堂設三像,真容妙相,相服精煒,是蕭武帝所立也。寺西即船官坊,蒼兕、都
  水,是營是作。湖北對八公山,山無樹木,惟童阜耳。山上有淮南王劉安廟。劉
  安是漢高帝之孫,厲王長子也。折節下士,篤好儒學,養方術之徒數千人,皆為
  俊異焉。多神仙秘法鴻寶之道。忽有八公,皆須眉皓素,詣門希見。門者曰:吾
  王好長生,今先生無住衰之術,未敢相聞。八公鹹變成童,王甚敬之。八士並能
  煉金化丹,出入無間,乃與安登山,薶金於地,白日升天。餘藥在器,雞犬舐之
  者,俱得上升。其所升之處,踐石皆陷,人馬跡存焉。故山即以八公為目,餘登
  其上,人馬之跡無聞矣,惟廟像存焉。廟中圖安及八士像,皆坐床帳如平生,被
  服纖麗,鹹羽扇裙帔,巾壺枕物,一如常居。廟前有碑,齊永明十年所建也。山
  有隱室石井,即崔琰所謂餘下壽春,登北嶺淮南之道室,八公山石井在焉。亦云:
  左吳與王春、傅生等尋安,同詣玄洲,還為著記,號曰《八公記》,都不列其雞
  犬升空之事矣。按《漢書》,安反,伏誅,葛洪明其得道,事備《抱樸子》及
  《神仙傳》。肥水又左納芍陂瀆。瀆水自黎漿分水,引瀆壽春北,逕芍陂門右,
  北入城。昔鉅鹿時苗為縣長,是其留犢處也。瀆東有東都街,街之左道北,有宋
  司空劉勔廟。宋元徽二年,建於東鄉孝義裏。廟前有碑,時年碑功方創,齊永明
  元年方立。瀋約《宋書》言泰始元年,豫州刺史殷琰叛,明帝假勔輔國將軍,討
  之,琰降。不犯秋毫,百姓來蘇、生為立碑,文過其實。建元四年,故吏顔幼明
  為其《廟銘》,故佐寵延為《廟贊》,夏候敬友為《廟頌》,並附刊於碑側。瀆
  水又北逕相國城東,劉武帝伐長安所築也,堂宇廳館仍故,以相國為名。又北出
  城,註肥水。
  又西逕金城北,又西,左合羊頭溪水。水受芍陂,西北歷羊頭溪,謂之羊頭
  澗水。北逕熨湖,左會烽水瀆,瀆受淮於烽村南,下註羊頭溪,側逕壽春城西,
  又北歷象門,自沙門北出金城西門逍遙樓下,北註肥瀆。肥水北註舊瀆之橫塘,
  為玄康南路馳道,左通船官坊也。
  肥水逕玄康城西北流,北出,水際有麯水堂,亦嬉遊所集也。
  又西北流。昔在晉世,謝玄北禦苻堅,祈八公山,及置陣於肥水之濱,堅望
  山上草木,鹹為人狀,此即堅戰敗處。非八公之靈有助,蓋苻氏將亡之惑也。肥
  水又西北註於淮,是曰肥口也。
  ○施水
  △施水亦從廣陽鄉肥水別,東南入於湖。
  施水受肥於廣陽鄉,東南流逕合肥縣。應劭曰:夏水出城父東南,至此與肥
  合,故曰合肥。闞駰亦言出沛國。城父東,至此合為肥。餘按川殊派別,無沿註
  之理,方知應、闞二說,非實證也。蓋夏水暴長,施合於肥,故曰合肥也。非謂
  夏水。施水又東逕合肥縣城南,城居四水中,又東有逍遙津,水上舊有梁。孫權
  之攻合肥也,張遼敗之於津北,橋不撤者兩版。權與甘寧蹴馬趨津,𠔌利自後著
  鞭助勢,遂得渡梁。凌統被鎧落水,後到追及,流涕津渚。
  施水又東,分為二水,枝水北出焉,下註陽淵。施水又東逕湖口戍,東註巢
  湖,謂之施口也。
  ○滁水
  《唐六典》淮南道大川曰滁肥之水,巢湖在焉。《寰宇記》廬州慎縣下云:
  滁水源出縣西,暴禿古塘。酈元註《水經》雲:滁水出瀎遒縣也。又和州含山縣
  下引《水經註》雲:滁水東經大山,西北流逕大亭,即此山也。《方輿
  紀要》雲:滁河源出廬州府合肥縣東北七十裏,廢梁縣界,東流過滁州全椒縣南
  六十裏,又東至滁州東南三汊河,又東至江寧府六合縣,為瓦梁河,東南流至瓜
  埠口而入大江。《三國志》吳赤烏三年作堂邑塗塘以淹北道,今滁州古曰塗中,
  其地實南北扼要之區,猶脫落無聞,則濱江來會之水,大要失亡矣。
  ○沮水
  △沮水出漢中房陵縣景山,東南過臨沮縣界。
  沮水出汶陽郡沮陽縣西北景山,即荊山首也,高峰霞舉,峻竦層雲。《山海
  經》雲: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導。故《淮南子》曰:沮出荊山。高誘雲:荊山
  在左馮翊懷德縣,蓋以洛水有漆沮之名故也。斯謬證耳。杜預雲:水出新城郡之
  西南發阿山,蓋山異名也。
  沮水東南流,逕沮陽縣東南。
  縣有潼水,東逕其縣南,下入沮水。
  沮水又東南逕汶陽郡北,即高安縣界。郡治錫城,縣居郡下,城故新城之下
  邑。義熙初分新城立。西表悉重山也。
  沮水南逕臨沮縣西,青溪水註之。水出縣西青山,山之東有濫泉,即青溪之
  源也。口徑數丈,其深不測,其泉甚靈潔。至於炎陽有亢,陰雨無時,以穢物投
  之,輒能暴雨。其水導源東流,以源出青山,故以清溪為名。尋源浮溪,奇為深
  峭。盛弘之雲:稠木傍生,凌空交合,危樓傾崖,恆有落勢。風泉傳響於青林之
  下,岩猨流聲於白雲之上,遊者常若目不周玩,情不給賞。是以林徒棲托,
  客宅心,泉側多結道士精廬焉。青溪又東流入於沮水。沮水又屈逕其縣南。晉鹹
  和中,為沮陽郡治也。
  沮水又東南,逕當陽縣城北。城因岡為阻,北枕沮川,其故城在東一百四十
  裏,謂之東城,在緑林長坂南,長圾即張翼德橫矛處也。
  沮水又東南逕驢城西,磨城東,昔關雲長詐降處,自此遂叛。《傳》雲:子
  胥造驢、磨二城以攻麥邑,即諺所云;東驢西磨,麥城自破者也。沮水又南逕楚
  昭王墓。東對麥城,故王仲宣之賦《登樓》雲:西接昭丘是也。
  沮水又南,與漳水合焉。
  △又東南過枝江縣,東南入於江。
  沮水又東南逕長城東,又東南流註於江,謂之沮口也。
  ○漳水
  △漳水出臨沮縣東荊山,東南過蓼亭,又東過章鄉南。
  荊山在景山東一百餘裏,新城沶鄉縣界。雖群峰競舉,而荊山獨秀。漳水
  東南流,又屈西南,逕編縣南,縣舊城之東北百四十裏也。西南高陽城,移治許
  茂故城,城南臨漳水。又南歷臨沮縣之漳鄉南。昔關羽保麥城,詐降而遁,潘璋
  斬之於此。
  漳水又南逕當陽縣,又南逕麥城東,王仲宣登其東南隅,臨漳水而賦之曰:
  夾清漳之通浦,倚麯沮之長洲是也。漳水又南,洈水註之。《山海經》曰:
  洈水出東北宜諸之山,南流註於漳水。
  △又南至枝江縣北烏扶邑,入於沮。
  《地理志》曰:《禹貢》南條荊山,在臨沮縣之東北,漳水所出,東至江陵
  入楊水,註於沔。非也。今漳水於當陽縣之東南一百餘裏而右會沮水也。
  ○夏水
  △夏水出江津,於江陵縣東南。
  江津豫章口東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屈原所謂過夏首而西浮,
  顧竜門而不見也。竜門,即郢城之東門也。
  △東過華容縣南。
  縣故容城矣。《春秋·魯定公四年》,許遷於容城是也。北臨中夏水,自縣
  東北,逕成都郡故城南。晉永嘉中,西蜀阻亂,割華容諸城為成都王穎國。夏水
  又逕交趾太守鬍寵墓北。漢太傅廣身陪陵,而此墓側有《廣碑》,故世謂廣塚,
  非也。其文言是蔡伯喈之辭。歷範西戎墓南。王隱《晉書地道記》曰:陶朱塚在
  華容縣,樹碑雲是越之范蠡。《晉太康地記》盛弘之《荊州記》、劉澄之《記》,
  並言在縣之西南。郭仲産言在縣東十裏,檢其碑題雲:故西戎令範君之墓。碑文
  缺落,不詳其人,稱蠡是其先也。碑是永嘉二年立。觀其所述,最為究悉,以親
  逕其地,故違衆說,從而正之。
  夏水又東,逕監利縣南。晉武帝太康五年立縣,縣土卑下,澤多陂池,西南
  自州陵東界,逕于云杜沌陽,為雲夢之藪矣。韋昭曰:雲夢在華容縣。按《春秋》
  魯昭公三年,鄭伯如楚,子産備田具,以田江南之夢。郭景純言華容縣東南巴丘
  湖,是也。杜預雲:枝江縣、交陸縣有雲夢。蓋跨川互隰,兼苞勢廣矣。
  夏水又東,夏楊水註之。水上承楊水於竟陵縣之柘口,東南流與中夏水合,
  謂之夏楊水。又東北逕江夏惠懷縣北,而東北註。
  △又東至江夏雲杜縣,入於沔。
  應劭《十三州記》曰:江別入沔為夏水,原夫夏之為名,始於分江,鼕竭夏
  流,故納厥稱,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當其决入之所,謂之口焉。
  鄭玄註《尚書》滄浪之水,言今謂之夏水,來同,故世變名焉。劉澄之著《永初
  山川記》雲:夏水,古文以為滄浪,漁父所歌也。因此言之,水應由沔。今按夏
  水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假使沔註夏,其勢西南,非《尚書》又東之文,餘亦以
  為非也。自口下沔水,通兼夏目,而會於江,謂之夏汭也。故《春秋左傳》
  稱吳伐楚,瀋尹射奔命夏汭也。杜預曰:漢水麯入江,即夏口矣。
  ○羌水
  △羌水出羌中參狼𠔌。
  彼俗謂之天池白水矣。《地理志》曰:出隴西羌道。東南流逕宕昌城東,西
  北雲天池五百餘裏。
  羌水又東南,逕宕昌婆川城東而東南註。昔姜維之寇隴右也,聞鐘會入漢中,
  引還,知雍州刺史諸葛緒屯橋頭,從孔函𠔌將出北道。緒邀之此路,維更從北道
  渡橋頭,入劍閣,緒追之不及。羌水又東南,陽部水註之。水發東北陽部溪,西
  南逕安民戍,又西南註羌水,又東南逕武階城西南,又東南逕葭蘆城西,羊湯水
  入焉。水出西北陰平北界湯溪,東南逕北部城北,又東南逕五部城南,東南右合
  妾水傍西南出,即水源所發也。羌水又逕葭蘆城南,又逕餘城南,又東南左會五
  部水。水有二源,出南北五部溪,西南流合為一水,屈而東南註羌水。羌水又東
  南流至橋頭,合白水,東南去白水縣故城九十裏。
  △東南至廣魏白水縣,與漢水合,又東南過巴郡閬中縣,又南至墊江縣,東
  南入於江。
  ○涪水
  △涪水出廣魏涪縣西北。
  涪水出廣漢屬國剛氐道徼外,東南流與建始水合,水發平洛郡西溪,西南流,
  屈而東南流,入於涪。
  涪水又東南逕江油戍北。鄧艾自陰平景𠔌步道,懸兵束馬入蜀,逕江油、
  漢者也。涪水又東南逕涪縣西,王莽之統睦矣。臧宮進破涪城,斬公孫恢於涪,
  自此水上。縣有潺水,出潺山。水源有金、銀礦,洗取火合之,以成金銀。潺水
  歷潺亭而下註涪水。涪水又東南逕綿竹縣北。臧宮溯涪至平陽,公孫述將王元降,
  遂拔綿竹。涪水又東南,逕南安郡南,又南與金堂水會,水出廣漢新都縣,東南
  流入涪。涪水又南,枝津出焉,西逕廣漢五城縣,為五城水,又西至成都,入於
  江。
  △南至小廣魏,與梓潼水合。
  小廣魏即廣漢縣也,王莽更名曰廣信也。
  ○梓潼水
  △梓潼水出其縣北界,西南入於涪。
  故廣漢郡公孫述改為梓潼郡。劉備嘉霍峻守葭萌之功,又分廣漢以北,別為
  梓潼郡,以峻為守。縣有五女,蜀王遣五丁迎之,至此,見大蛇入山穴,五丁引
  之,山崩,壓五丁及五女,因氏山為五婦山,又曰五婦候,馳水所出。一曰五婦
  水,亦曰潼水也。其水導源南逕梓潼縣。王莽改曰子同矣。自縣南逕涪城東,又
  南入於涪水,謂之五婦水口也。
  △又西南至小廣魏南,入於墊江。
  亦言涪水至此入漢水,亦謂之為內水也。北逕墊江。昔岑彭與臧宮自江州,
  從涪水上。公孫述令延岑盛兵於瀋水。宮左步右騎,夾船而進,勢動山𠔌,大破
  岑軍,斬首溺水者萬餘人,水為濁流。瀋水出廣漢縣,下入涪水也。
  ○涔水
  △涔水出漢中南鄭縣東南旱山,北至安陽縣,南入於沔。
  涔水即鬵水也。東北流,逕城固南城北。城在山上,或言韓信始立,或言張
  良創築,未知定所製矣。義熙九年,索邈為梁州刺史,自城固治此,故謂之南城。
  城周七裏,衿澗帶𠔌,絶壁百尋。北𠔌口造城東門,傍山尋澗,五裏有餘,磐道
  登陟,方得城治。城北水舊有桁,北渡涔水。水北有趙軍城,城北又有桁渡沔,
  取北城,城即大城固縣治也。鬵水右岸有悅歸館,涔水歷其北,北至安陽左入沔,
  為三水口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捲二捲三捲四捲五捲六捲七捲八
捲九捲十捲十一捲十二捲十三捲十四捲十五捲十六
捲十七捲十八捲十九捲二十捲二十一捲二十二捲二十三捲二十四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