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女人天下 Woman in the world 》
唐武則天無字碑上書千言(2)
蔣勝男 Jiang Shengnan
兩人偷偷相戀了一段時間後,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皇帝之一唐太宗李世民終於駕崩,李治繼位,是為高宗。死後,二十五歲的武則天要和其他的太宗妃嬪一起,到感業寺去出傢為尼。寵妃徐惠一如既往地搶盡所有人的眼球,她拒絶出宮,重病而不肯就醫,誓殉太宗皇帝。她說:“吾荷顧實深,志在早歿。魂其有靈,得侍園寢,吾之志也。”
徐惠如願而死,死後被追封為賢妃,隨葬太宗昭陵,成為除長孫皇后外唯一被正式載入兩《唐書?後妃傳》的太宗妃嬪。徐惠死時年方二十四歲,與其說她是愚忠,倒不如說她做了最聰明的選擇。以宮中繁華盛寵而走入尼庵,此後的歲月清冷孤寂,衹能數着日子默默等死。從十二歲入宮起就集三千寵愛在一身的徐惠,拒絶接受這樣的命運。與其在往後的日子裏潦倒等死,倒不如死在最美麗和最榮耀的時刻,選擇這樣一種萬衆矚目的死法,榮耀傢族,名垂後世。
武則天不是徐惠,她沒有死,和李治的一段私情讓她和別人滿懷絶望不同,她還有脫離感業寺的希望。她和徐惠在太宗朝的待遇也不一樣:一品寵妃的死可能是萬衆贊嘆,五品才人的死恐怕衹能落得個東施效顰的譏諷了。
去了感業寺的武則天,恐怕沒有想到,呆在尼庵的日子,竟然會這麽難以度過。在一天天的等待中,她變得越來越絶望,原本以為新皇帝會很快來接她回宮,不料一過三年,杳無音信。此刻,她的心中充滿了哀怨,那首著名的《如意娘》就是在當時寫成的:“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此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很難說李治是仍念舊情呢,還是已經另有新歡而忘記了她,這段歷史是一個懸案。如果他心裏有她,為什麽將她放置感業寺,一棄三年?如果他心裏沒有她,為什麽又在三年之後,重降於她的身邊?
或許,他還是記得她的,衹是天性中的優柔寡斷和反復,以及新君登位時的避人口舌,纔使武則天在忐忑不安中度過了三年。而對李治來說,三年守孝期滿,他就可以問心無愧高高興興地把父親的女人帶回宮中了。
對武則天來說,此後天地變幻,不復從前。這一年她二十八歲,十四年前,纔十四歲的她滿懷憧憬地入宮,然而從深宮到尼姑庵,她浪費了她生命中的一半時間,又回到起點。
而這一次,她已經青春不再,她再也虛耗不起了。
武則天入宮之後,起初為王皇后的侍女,懷孕後被封為昭儀,為高宗生下四子二女,並終令高宗廢王皇后,於永徽六年被册封為皇后。武則天回宮僅僅三年時間,就乾坤易手,坐穩鳳座。這一段時間的事,對武則天來說,不過是剛剛開始。這個時候,她僅僅是高宗李治的寵妃而已,許多事還輪不到她插手。
此時,更多的鬥爭,不在於後宮,而在於臺前朝堂上。例如高宗李治和舅父長孫無忌的鬥爭。李治常常在後人筆下被描述為一個懦弱無能的皇帝,其實不然。中國人描述一段故事時,特別喜歡非此即彼,比如《三國演義》就被魯迅批為“狀劉備之仁近乎偽,狀諸葛之智近乎妖”。歷史上西天取經的唐玄奘也絶沒有後世小說描繪得這麽懦弱。而同樣,為了突出武後的強勢狠毒,高宗李治就同劉備一樣,成了啥事兒都由太太做主,遇事衹會哭,完了繼續發呆的主兒。
誠然李治的性格中有優柔寡斷的一面,然而政治鬥爭中該有的權衡和手段,他並不缺少。身為皇帝的政治敏感,他也不缺少。從皇子時期,在魏王李泰扳倒太子承乾後志滿意得時,他跑去告訴太宗,說李泰威脅他,使得如日中天的李泰失去繼承權,而他卻被長孫無忌推上太子位。長孫無忌傾力擁戴於他,是以為李治優柔寡斷,能夠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卻沒有想到,正是這個自己傾力擁戴的外甥,終結了他的性命和傢族。
從來新帝登位,他如果要真正掌握大權,則沒有一個顧命大臣是有好下場的。李治不缺政治能力,缺點在於優柔寡斷,反復無定。高宗自繼位後,對長孫無忌的不滿長積於心,衹是缺少一個促使他下决斷的契機而已,關鍵時刻衹要有一個人以堅决的態度推動他一下,立刻就能夠從量變到質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目錄 | 序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1)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2)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3)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4)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5)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6)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7) | 西漢呂雉被史傢列入了帝王本紀(8) | 西漢王政君葬送的不僅是一個王朝(1) | 西漢王政君葬送的不僅是一個王朝(2) | 西漢王政君葬送的不僅是一個王朝(3) | 西漢王政君葬送的不僅是一個王朝(4) | 西漢王政君葬送的不僅是一個王朝(5) | 西漢王政君葬送的不僅是一個王朝(6)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1)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2)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3)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4)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5)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6)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7) | 東漢鄧綏以退為進(8)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