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 孟子卷·论教育(8)      李鍌 Li Xian

  孟子畅发议论之后,用“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作为收束。一个人的名气超过了实际的学养,那么他的学养自然是不够深厚了。学养不深,当然不是有本有源之学。只有按部就班,不断精进所学,才是君子应有的作为,假以时日,才能成为有本有源之学。如果不这么做,却想一步登天,想要提高知名度,那就是“声闻过情”,这和孔子所“取于水”的意义是背道而驰的。徐辟接受了孟子的开导,应是深有所悟而身体力行吧!
  问题与讨论
  1何以为学必须先把握基本方法?试举例加以说明。
  2我们可从大海体会出怎样的道理?
  3何以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
  4何以为学要“成章而达”?
  5研究学问,深造自得之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三、环境移人
  接受教育的人,除了遵循规矩,修心养性,持恒不懈,深造自得之外;学习环境的熏染、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个人与环境之间,若能有良性的互动,那么教育的成效才能彰显昭著。《孟子》一书对于上述内容,多所阐发,兹择其三章,编为本单元。一傅众咻,就不能学好语言;一位善士,也无法导正国君。学习环境的重要,由此可知,故编列“孟子谓戴不胜”为第一章。家庭是相当重要的学习环境,父(母)兄(姊)若是贤德,常可熏陶出优秀的子弟,因此“人乐有贤父兄”,故编列“中也养不中”为第二章。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困心衡虑,每能奋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唯有接受来自环境的种种挑战,并加以克服,才能生存、成长,培养出大智慧,故编列“舜发于畎亩之中”为第三章,以收束本单元
  (一)
  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②?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③?”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④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⑤,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⑥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⑦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⑧,王谁与为不善⑨?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⑩?(《滕文公》下·六)
  章旨
  孟子以学习语言做譬喻,说明环境对人影响之深远。
  注释
  ①戴不胜人名,战国时宋国大夫。
  ②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您想要您的国君向善吗?之善,往善、向善。
  ③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呢?傅,教也。
  ④咻音xiū,喧扰。
  ⑤虽日挞而求其齐也虽然每天责备他希望他说齐国话。挞,音tà,责打。
  ⑥庄岳战国时齐国最繁华的街里。
  ⑦薛居州人名,战国时宋国的善士。
  ⑧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在大王身边的人,无论年长年幼,无论地位尊卑,都是像薛居州一般的善士。
  ⑨王谁与为不善王和哪一个人去做不善的事呢?
  ⑩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一个薛居州,对宋王又能有什么影响呢?王引之《经传释词》:“独,犹‘将’也。”
  析论
  许多外国朋友来我国学中文,除了中国老师课堂上的教导之外,他们住的是中国家庭,交的是中国朋友,上的是中国饭馆。日常生活中,他们打开电视,扭开收音机,到商店购物,耳濡目染的,莫非中文。因此,他们的中文自然进步得很快了。学习语文,首重良好的语文环境。这个道理,孟子早就如此主张了。他认为若要楚国大夫的孩子学好齐国的语言,就必须“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让这个楚国孩子每天接受齐国语文的熏陶,假以时日,必定能说得一口道地的齐国话。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新华出版社
目录孟子卷·论性善(1)孟子卷·论性善(2)
孟子卷·论性善(3)孟子卷·论性善(4)孟子卷·论性善(5)孟子卷·论性善(6)
孟子卷·论性善(7)孟子卷·论性善(8)孟子卷·论性善(9)孟子卷·论性善(10)
孟子卷·论性善(11)孟子卷·论性善(12)孟子卷·论行为(1)孟子卷·论行为(2)
孟子卷·论行为(3)孟子卷·论行为(4)孟子卷·论行为(5)孟子卷·论行为(6)
孟子卷·论行为(7)孟子卷·论行为(8)孟子卷·论行为(9)孟子卷·论行为(10)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