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盐与文明   》 6.盐路(上)(4)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第三条是刘茅道,即从河东盐池东部的大李村、小李村或东郭镇至刘家窑入山,经牛家院至平陆县柏树岭、上牛、下牛、大坪头、寺坡、风泉口至圣人涧入虞茅道,终至茅津渡。
  实地考察表明,牛家院刻石题记所刊的内容,与《平陆县志·盐道·刘茅道》路线完全相符。刘茅道首起刘家窑—牛家院—柏树岭(平陆)一段即为车辋路,车辋峪即包括牛家院一带。
  牛家院刻石题记中的“两谷”即指车辋峪,古路即指“车辋路”。车辋路与虞坂路东西相邻,是河东盐运往河南开发最早的姊妹路。虞坂路在东,车辋路在西。过去驮盐的脚夫曾有口碑说:“先有青石槽,后有车辋峪”,青石槽即指虞坂路,车辋峪即指车辋路。
  虞坂路开凿于春秋以前,至战国时,已是一条盐运大道。而车辋路至迟到东汉时也成盐道,据平陆部官乡一带民间传说,三国时的周仓到河东盐池去偷盐,他当时走的就是这条车辋路。
  许多的诗人都关注过这虞坂,金代元好问有诗云:
  虞坂盘盘上青石,石上车迹深一尺。
  当时骐骥知奈何?千古英雄泪横臆。
  盐车沉重的车轮,将那山石碾出深深的辙印。这就是官路,大批食盐正是由这些官路运向了四面八方。
  盐船过釜溪
  历史上自贡生产的井盐,多就近销往大西南地区。井盐多是经船运走水路,盐船所过之处,建有专用的运盐码头。西南有些小镇的兴衰,就与这码头这盐路通畅与否紧紧联系在一起。
  自贡的盐很多是靠釜溪河水路载入沱江,再转入长江贩至各地。釜溪河流到富顺的李家湾汇入沱江,这一段经过姚坝、仙市(仙滩)、皂角湾、周家湾、沿滩、詹家井、太原井、邓关、石马湾等地,一共有十多处浅滩。
  因为浅滩多,盐船又重,釜溪河常常不能顺利通航。从清代到民国时期,釜溪河上建了金子凼、沿滩、邓关三座拦河堰坝,将水位蓄高。上下盐船要等到蓄水适度,开闸放水后,才能行船。一船通常载盐有10多吨,经过有的浅滩、险滩,还必须把盐船盘滩过坳,或者减载分驳过滩。
  过去釜溪河两岸的乡民很多都是运盐的船工,还有的是代代相传。在盐船上做工,上水要拉船,下水要推船。釜溪河上的船是一种斜头歪尾的橹船,后拖一支长梢,全是用人力撑篙。釜溪河从自流井到邓关60多公里长,就这么一截水路,在无闸坝之前,盐船往返一趟要30多天,有了闸坝,时间缩短为10天左右,就不必用上拉下推的方法行船了。
  井盐产出十分不易,运出去也非常不易。
  富顺东北角的仙市,西与自流井区相接,自然是盐船经过的第一滩。民国初年时自贡有橹船约3000只,大部分为盐号投资建造和经营,另外还有不少小户橹船。那时在不到百公里的运程中有上千只船,随时都能看到不断线的盐船船队经过。一路上任何一个水码头,都会有首尾相连的盐船扎堆在那里,在仙市自然也不例外。
  釜溪河河上盐船运行常年不断,为等蓄水闸满,各段的盐船常分别集中停靠沿途水码头,这些场镇码头自然就热闹起来,繁华起来。仙滩是当时自流井出来后,釜溪河上第一大水码头,是盐船必歇的码头。
  现在仙市还保留着的新街子,就是过去的栈房。运盐的船工要歇,还有从自流井过来的盐担子也要歇,要歇就要吃要喝要买东西,而且盐也可以就地交易,仙市就这样兴旺起来。旧社会挑脚辈儿们走陆路将盐运到隆昌、内江、大足、铜梁、荣昌等地,下来时挑的是盐,上去时挑的是米。
  仙市的兴旺跟盐是分不开的,在最兴旺时,仙市待闸放水的船满河都是,数都数不清。
  现在的仙市盐船码头,早已是痕迹难寻。火车代替了盐船,运盐的方式完全改变了。
  罗城与佛宝
  乐山犍为县有一座古镇名为罗城,是四川十大古镇之一,镇以“船形街”而著名,始建于明代崇祯元年(1628)。
  上一页
  [返回目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1.玄滋素液(1)1.玄滋素液(2)1.玄滋素液(3)1.玄滋素液(4)
1.玄滋素液(5)1.玄滋素液(6)1.玄滋素液(7)1.玄滋素液(8)
2.穿井取卤(1)2.穿井取卤(2)2.穿井取卤(3)2.穿井取卤(4)
2.穿井取卤(5)2.穿井取卤(6)2.穿井取卤(7)2.穿井取卤(8)
2.穿井取卤(9)3.煮海熬波(1)3.煮海熬波(2)3.煮海熬波(3)
4.阳光产品(1)4.阳光产品(2)4.阳光产品(3)5.造盐者:盐丁(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