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文化遺産的歷史回眸:後望書   》 一、追尋中國城市的血脈(2)      朱幼棣 Zhu Youdi

  先說規劃。古代中國城市也許沒有單獨的規劃局、城建局這類的政府機構,但多是按嚴格規劃建設的。都城、州府和地區的中心城市、邊防重鎮,更是如此。都城的設計,更是由皇帝親自主持和審定,府尹與太守之類,是做不了主的。
  這些古代城市規劃基本上遵循着中國儒傢的傳統思想。無論是商業城市還是行政中心,都有周密的規劃,建設的“次序”也十分嚴格。先做供水和地下排水係統,後做街道和地面建築;先造鐘鼓樓、寺廟、學宮等“公共建築”,形成城內型製宏大的標志性建築物,再建店鋪民宅。我在山東臨淄就考察過兩千多年前齊國都城規模宏大的下水道遺存。縣、州、府和都城中的有寺觀、學宮、壇廟——這些都在今天成了名勝古跡。
  再說建築。
  建築風格與藝術價值並不取决於材料,而是格局、建構、造型和細節表達的內涵。中國地域廣大,建築的材料多樣,從來沒有排斥過“石構建築”和新的建築材料——隋代李春的趙州橋,明代寺院廣布的無梁殿,圓明園中的西洋樓等等。
  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中寫道:“雲南地高爽,雖遠處南疆,氣候四季如春,故其建築兼有南北之風。……滇西大理、麗江一帶,石産便宜,故民居以石建築者亦多。”看來,半個多世紀前,梁思成大師已經把大理與麗江古城納入了視野。而我們是在20世紀80年代那場大地震後,纔在危房的搶救中,發現了麗江的驚人之美。麗江古城風貌的保存,還有一個原因,即缺乏資金,不能大拆大建,不能打扮得花枝招展,纔勉強修舊如舊,這終於為後代留下了青春不老的“麗江印象”。
  中國傳統城鎮的凋敝,與中國封建社會的解體,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經濟的衰落同步。
  隨之而來的是,在炮火、煙塵和殘垣斷壁中,在五光十色的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對城市規劃和建築的自信喪失和迷失。
  令人可悲的是——正如梁思成幾十年前在《為什麽研究中國建築》一文中所說的,“純中國式之秀美或壯偉的舊市容,或破壞無遺,或僅餘大略,市民毫不覺可惜。雄峙已數百年的古建築,充滿藝術特殊趣味的街市,為一民族文化之顯着表現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幟下完全犧牲……這與戰爭炮火被毀者同樣令人傷心,國人多熟視無睹。蓋這種破壞,三十餘年來已成為習慣也。”
  19世紀末,對傳統文化的懷疑與否定,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化革命”中達到了頂峰。
  和北京一樣,中國的許多城市建設並不缺規劃,有的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已經製訂。我不清楚歷屆政府做過多少次調整、修改和重新製訂。據調查,目前中國一些大城市製定城市規劃的“壽命”,平均不到12年。
  城市規劃的“短命”反映了决策者、製訂者的知識、觀念和眼光。規劃的思想脈絡是什麽?規劃本身是否科學合理?有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和執行?
  規劃是人製定的,人既可以製定,當然能夠修改調整。但在商品經濟中,現在修改或調整規劃,充滿了其他不確定因素,規劃部門成了最有權力的行政機關。幾位老鄉,準備在城南建一座商城,看中了一傢工廠的倉庫,雙方達成了聯合開發的協議。後來到規劃部門一看,這片土地在規劃圖上卻畫着一個藍汪汪的大湖,廠長也不知有此規劃。這裏根本沒有水,衹有一條臭水溝從倉庫墻外流過,20年了,污染未曾治理。可規劃上是水上公園,商城肯定不能建。好在現在有專門辦批文的公司,花了100萬元委托他們,搞到規劃部門批文,允許建臨時建築。而這些錢是如何分配的,流進誰的腰包,就不得而知了。
  良田改工業用地,工業廠區改建小區和商品房,預留的緑地變別墅,其前提都要有規劃——而這裏的潛規則,都需要花錢。
  某一省會城市的規劃局長空缺,幾個地方官員爭着到京城活動跑官,請上頭的相關領導或秘書“發話”,有的帶了幾十萬“活動”經費,“同夥”的有一個是我的熟人。在賓館喝茶的時候,我問,這個職位值那麽多錢?他說,與市公安局長差不多吧,可能還更實惠一點,一年掙個200萬沒問題。我不禁啞然。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信出版社
為了前瞻的回顧序2 絶種·絶跡·絶唱(1)
序2 絶種·絶跡·絶唱(2)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1)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2)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3)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4)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5)
二、尋找峽𠔌與陝州(1)二、尋找峽𠔌與陝州(2)
三、永遠消失的唐中都(1)三、永遠消失的唐中都(2)
三、永遠消失的唐中都(3)四、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1)
四、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2)四、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3)
五、聳立在莊稼地上的現代樓閣一、文津街國傢圖書館的啓示(1)
一、文津街國傢圖書館的啓示(2)一、文津街國傢圖書館的啓示(3)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1)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2)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3)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