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股票 次貸危機的慘劇:華爾街衝擊波   》 第32節:華爾街衝擊波(32)      佚名 Yi Ming

  一直與保爾森“並肩作戰”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剋,則以一個經濟學者的身份給國會議員們“上”了一堂市場估價課,告訴他們這個方案好在哪裏:一個是市場恐慌期的“大甩賣價格”,一個是“持有到期價格”,前者肯定遠低於後者。該方案創造出的市場,恰恰能夠提供足夠信息,確定這個持有到期價格,從而避免現在因為“大甩賣”不良資産推動的“資産甩賣”和“進一步減計”的惡性循環。
  儘管“聽上去很美”,伯南剋所謂的“持有到期價格”還是玄之又玄。詹姆斯?誇剋和西蒙?約翰遜的文章中也談及,這種通過特定模型來確定價格的方式,必然受限於假設條件的設定,很難保證這些假設條件能夠適應多變的現實情況。
  考慮到資産形式的多樣,想必實施時也不會全都按照一種方式確定價格。也許還可以通過政府官員與金融機構談判。但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商學院金融學教授路易吉?辛格爾斯批評道,政府在資産估價方面會更拿手嗎?不會。一個政府官員和一個飯碗快打破了的銀行傢談判,誰占上風一目瞭然。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保羅?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上評論道,目前市場僵局的真正癥結,在於金融體係需要更多資本金。若政府打算為那些金融機構提供資本,就必須給出款人以這些公司的股權,才能保證這項計劃成功後收益不會為那些本來要為危機負責的公司高管們獨享。他認為,“兩房”的接管正是這一模式,而接管後按揭貸款利率的下降,則是這種做法有效性的證明。參議院銀行業委員會主席多德提出的一套與保爾森競爭的方案,恰恰體現了剋魯格曼的這種想法。
  在多德的方案中,政府買下不良資産的同時,也獲得該被救助公司的認股權證,這樣就使政府(以及納稅人)有權分享該公司未來的盈利;若是非上市公司,則獲得優先債權,一旦公司破産,政府也能在其他債權人之前先獲得償付。
  保爾森不認為這個方案比自己的好,理由是,以股權或債權為代價來升度這場救援,可能對很多金融機構而言沒有什麽吸引力,激活市場的效果將大打折扣,並且那些股權被稀釋了的公司股東未來追加投資的積極性也會降低。
  保爾森也不同意參議員舒默提出的先投入1500億美元,3個月後再議是否進行下一步融資的提議。因為“藥力”如果不夠猛,對於重建投資者信心將於事無補。
  關於資産定價和公司治理的問題可以先按下不表—保爾森現在面臨的是參衆兩院的議員,要說服他們,“政治智慧”也許更為重要。
  議員們質問,那些“華爾街精英”經營不善,釀成了這場金融危機,憑什麽要讓全體納稅人來負擔?這場金融危機的肇事者們—那些華爾街高管在過去幾年中不顧風險加劇,容忍公司財務杠桿率一再加大,金融衍生品越做越復雜以致最終根本無法判斷其價值建立的根基。市場繁榮時,他們每年獲得巨額高薪,如今市場崩塌,就讓他們“撐着金色降落傘溜掉,而把巨大的賬單丟給普通納稅者”嗎?
  據此,降低華爾街高管薪資水平在議員中的呼聲很高。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也曾在一次競選活動中說,那些得到財政部救助的公司的高管,薪水不能超過政府公務員的最高薪酬水平(美國總統年薪40萬美元,為全美公務員薪酬之首)。
  讓議員們極不放心的一點是,這項方案賦予了財政部無與倫比的權力。方案規定,衹要財政部長認可,財政部可在該法案生效後2年內的任何時候,通過指定的代理機構開展各種相關資産的交易,衹需在交易開始後的3個月內嚮國會報告,此後則半年通報一次。而財政部被賦予免於受到起訴的權力—無需為這些操作負法律責任。
  議員們對這種不受製約的權力簡直要拍案而起。多德責難道:“不僅我們的經濟有風險,財長先生,我們的憲法也有風險了。”
  加強此項計劃的權力監督是兩院議員們的共識。多德提出的方案中,包括成立一個5人小組來監督財長的决策行動,成員可以包括美聯儲主席、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主席和美國證監會主席。

    《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 編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機械工業出版社
第1節:華爾街衝擊波(1)第2節:華爾街衝擊波(2)第3節:華爾街衝擊波(3)第4節:華爾街衝擊波(4)
第5節:華爾街衝擊波(5)第6節:華爾街衝擊波(6)第7節:華爾街衝擊波(7)第8節:華爾街衝擊波(8)
第9節:華爾街衝擊波(9)第10節:華爾街衝擊波(10)第11節:華爾街衝擊波(11)第12節:華爾街衝擊波(12)
第13節:華爾街衝擊波(13)第14節:華爾街衝擊波(14)第15節:華爾街衝擊波(15)第16節:華爾街衝擊波(16)
第17節:華爾街衝擊波(17)第18節:華爾街衝擊波(18)第19節:華爾街衝擊波(19)第20節:華爾街衝擊波(20)
第21節:華爾街衝擊波(21)第22節:華爾街衝擊波(22)第23節:華爾街衝擊波(23)第24節:華爾街衝擊波(24)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