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周易今註今譯   》 下經(6)      南懷瑾 Na Huaijin    徐芹庭 Xu Qinting

  [今釋]
  不惡而嚴,是疏遠小人的態度與方法。不惡是說厭惡小人,不要做得太過分。因為“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做得過分,就會對自己不利。孟子說:“仲尼不為已甚者也。”即是說孔子不會做得過分的意思。雖然厭惡不能至於過分,但卻要以禮自守,做到“望之儼然”,保持凜然不可侵犯的儀表。它為什麽有這種現象呢?崔憬說:“天喻君子,山比小人。小人浸害,若山之侵天,君子遯避,若天之遠山,故言天下有山遯也。”虞翻說:“君子謂乾,乾為遠;小人謂陰,坤為惡,為小人。故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初六①。遯尾②厲,勿用有攸往。象曰:遯尾之厲,不往何災也。
  [今註]
  ①初六:是指本卦第一爻■的爻位而言。
  ②尾:後的意思。
  [今譯]
  遯卦第一爻(初六),有退避在後,將有危厲的象徵,處此時,是不可以有所往的。象辭上說:退避在後雖危厲,如不前往,則何災之有?
  [今釋]
  本爻為什麽有此現象呢?陸績說:“陰氣已至於二,而初在其後;故曰遯尾也。避難當在前,而在後,故厲。往則與災難會,故勿用有攸往。”虞翻說:“艮為尾也,初失位(初當為陽位,而初六為陰),動而得正(變成陽爻),故遯尾厲。之應成坎(謂初六與九四易位,則二至四互坎)為災,在艮宜靜,若不往於四,則無災矣。”這是對本爻的最好解說。
  六二①。執之用黃牛之革②,莫之勝說②。象曰:執用黃牛,固志也。
  [今註]
  ①六二:是指本卦第二爻■的爻位而言。
  ②執:縛的意思。革:即皮。
  ③莫之勝說:就是沒有人能解開的意思。說,通脫。
  [今譯]
  遯卦第二爻(六二),有用黃牛皮繩執縛它,沒有人能解開的象徵。象辭上說:執縛它用黃牛皮繩,是說縛得非常堅固的象徵。
  [今釋]
  虞翻說:“艮為手,稱執;否、坤為黃牛,艮為皮,四變之初,則坎水濡皮,離日乾之,故執之用黃牛之革。莫,無也;勝,能;說,解也。乾為堅剛,巽為繩,艮為手。持革、縛三在坎中,故莫之勝說也。”這是本爻象學的根據及註釋。侯果說:“六二離爻,離為黃牛,體艮履正,上應貴主,志在輔時,不隨物遯,獨守中直,堅如革束,執此之志,莫之勝說,殷之父師,當此爻矣。”這是解說“固志”的道理。按:陰消陽至三則成否■■,下坤上乾。遯內卦為艮,二至四互巽,初六與九四易位,則二至四互坎,而內卦成離。六二爻體為離,居中得正,上應九五,五為君位,故曰貴主。殷之父師,指比幹等人。
  九三①。係遯②。有疾厲。畜臣妾吉。象曰:係遯之厲,有疾憊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今註]
  ①九三:是指本卦第三爻■的爻位而言。
  ②係:繫的意思。係遯:維繫着遯避,即急欲遯去的意思。
  [今譯]
  遯卦第三爻(九三),有維繫遯避的象徵。猶如人有疾病之事很危厲。處此時,畜養臣僕婢妾,是可以獲吉的。象辭上說:維係遯的危厲,是有疾病疲憊不堪因而急欲遯去的意思。畜養臣僕婢妾吉,是說不可以做大事而衹能如此而已。
  [今釋]
  虞翻說:“厲,危也。巽(互卦)繩為係,四變三體坎,坎為疾,故有疾厲。遯陰剝陽,三消成坤,與上易位,坤為臣,兌為妾,上來之三,據坤應兌,故畜臣妾吉也。”這是本爻的象學根據。按:陰消陽至三成否卦,■■內卦為坤,九三上六皆失位不正,易位則成■■,而得陰陽正應。
  九四①。好遯。君子吉,小人否。象曰:君子好遯,小人否也。
  [今註]
  ①九四:是指本卦第四爻■的爻位而言。
  [今譯]
  遯卦第四爻(九四),有好遯的象徵。君子處當遯以保身的時候,所以吉利。小人則徇私戀祿,不知遯去,所以不吉利。象辭上說:君子好遯,小人就不然了。
  [今釋]
  侯果說:“不處其位,而遯於外,好遯者也。然有應在初,情未能棄,君子剛斷,故能捨之,小人係戀,必不能矣。故君子吉,小人兇矣。”其言頗能深入此爻之理,可為吾人參考。按:陽為君子,陰為小人。九四應於初六,二爻皆失位,不正而應,不好,若君子則知退隱遯藏,小人則不知遯藏矣。
  九五①。嘉②遯,貞吉。象曰:嘉遯貞吉,以正志也。
  [今註]
  ①九五:是指本卦第五爻■的爻位而言。
  ②嘉:美的意思。
  [今譯]
  遯卦第五爻(九五),有嘉美遯去的象徵,它是正而且吉利的。象辭上說:嘉美退遯的貞吉,是因能端正其志之故。
  [今釋]
  本爻為何有此現象呢?根據象學家的解說,侯果說:“時否德剛,雖遯中正,嘉遯者也,故曰貞吉。遯而得正,則群小應命。”按:五為尊貴之位,九五以陽處陽,得正居中,在遯之時,及遯之嘉者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

【資料來源】重慶出版社
敘言《易經》與“三易”易名的定義《易經》的作者
十翼的作者及其他易學的傳承及其他兩派十宗及其他易學的精神
本書譯事的經過《周易今註今譯》四版序《周易今註今譯》凡例上經(1)
上經(2)上經(3)上經(4)上經(5)
上經(6)上經(7)上經(8)上經(9)
上經(10)上經(11)上經(12)上經(13)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