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 北京地理之王谢门庭   》 老北京最艳丽的街景      佚名 Yi Ming

  马扎、木箱曾烘托出老北京最艳丽的街景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吴惟先生告诉记者,照片是他两年前在新鲜胡同里拍的,如今老槐已被连根拔去,新鲜胡同不复存在,照片里那位“走江湖”的面塑艺人张跃国,也将“阵地”挪到了家中。吴老觉得,那些曾活跃在街头巷尾的“五行八作”才是老手艺最质朴、本真的生存状态,而今,它们正在飞速老去。
  黑白影像和褪色前的面人一样,留下的是光鲜、多彩的记忆。上了年纪的人恐怕都记得:旧时胡同口常能遇见捏面人的老师傅,戴着老花镜坐在那儿,红黄蓝绿黑白各色面团一溜排开,一番揉搓之后,憨态可掬的佛爷、寿星、胖娃娃就变戏法似的出来了,若有几个零花钱,买个翘着雉鸡翎的美猴王一路举回家,会招来小伙伴多少羡慕的眼光。
  一个世纪前,带着同样艳羡的目光,幼年的汤子博与郎绍安迷上了“指尖上的魔术”,从此入行并终成泰斗。据“面人汤”第三代传人冯海瑞介绍,生于通州的汤子博早年常在当地漕运码头附近的万寿宫玩耍,万寿宫乃各地艺人云集之所,他别处不去,就守着山东面塑艺人的摊位痴痴地看,然后买回面团自己研习。而“面人郎”郎绍安的从艺经历与之“雷同”,冰心在《面人郎采访记》(已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中这样写他:“有一次我在白塔寺庙会上,看见有捏面人的,捏什么像什么……我看得入了迷,一天也舍不得离开……”那个年代,京城孩子能看到的最艳丽的街景,或许就是木箱子上插着竹签的彩色“棒棒人”—难怪两位大师的入行仪式如此默契。
  技艺日渐精湛后,汤子博与郎绍安先后加入“马扎+木箱”的行列,著名画家张仃之子张郎郎在《大雅宝旧事》(大雅宝胡同为中央美院宿舍所在地)一书中这样描述“面人汤”街头献艺的场景:“他用竹签飞快地又按又点,胖小儿的五官就出来了,再挑一星黑面、一星白面,一抹一划,那胖小儿的眼睛就左顾右盼了。”同样,在“面人郎”之女郎志丽的记忆里,在她6岁时,父亲就带着全家行走四方,当时的家当—马扎与木箱,她如今还悉心地保存在家中。正是民间行走的经历造就了“面人汤”和“面人郎”。

    新京报 编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四大名旦”光彩夺目一出生就为达官贵人服务流落民间照样富有创造力从陷入低迷到再创辉煌
市场看似兴盛的背后卖得好的还是大师作品讲究人性与个性从“玉器街”看老北京玉器行
名冠玉器行的“四大怪”玉器制作重在“琢磨”靠手艺吃饭(1)靠手艺吃饭(2)
玉器行的工匠被称为“先生”周末去动物园上写生课千年老手艺足够人琢磨一辈子的老手艺
在哈德门外很是热闹过一阵繁荣过后寻找新的活法等不到“迟来的爱”朱德曾多次看望老艺人
解放前老艺人传技艺思想保守(1)解放前老艺人传技艺思想保守(2)编织宫廷艺术的锦绣“格律诗”昔日布局稳重为皇家专用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