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文字不是東西 Text is not something   》 第31節:不似舊時情      劉紹銘 Liu Shaoming

  不似舊時情
  ——才子佳人的背面一 故事故事,指的是以前發生過的事。就小說傢而言,故事可包羅萬象,神話、傳說、掌故、野史,諸如此類,俯拾皆是。究竟史跡是否可考,以文學眼光看,無關宏旨。原型愈知名,流傳後世的版本愈多。正因每一代人各有不同的價值觀和對人生的看法,故事新編的作為,也就層出不窮。古今如是,中外相同。浮士德的傳說,在馬洛(Christopher Marlowe,1564~1593)和歌德(Joha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兩者的作品中,根據的雖然是同一出處,對這位出賣靈魂換取無限量知識與權力的“博士”的動機與心態的演繹,其效果卻大不相同。簡略言之,前者可視為中世紀神權結束後文藝復興人物對新經驗的追求。歌德筆下的《浮士德》,論者多視之為言志之作,明知生有涯而知無涯,一樣鍥而不捨,自我超越,力求突破人生的極限。不似舊時情第二輯文字豈是東西中外文學故事新編的例子,多不勝舉。除非就此題目發議論,凡例一二足矣。魯迅著有《故事新編》一書,收文八篇,其中有《采薇》,說的自然是伯夷、叔齊拒食周粟的義行。魯迅好出“惡聲”,因此在兩位義人得意忘形時,拖出一位阿金姐來,陰惻惻地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們現在吃的薇,難道不是我們聖上的嗎?”阿金姐口無遮攔,跟着還說了兩人許多壞話,說他們快要餓死時,老天爺見憐,吩咐母鹿用鹿乳喂他們,“可是賤骨頭不識擡舉”,看見母鹿肥美,就想宰了納口福!魯迅怎麽評解?聽到這故事的人們,臨末都深深地嘆一口氣,不知怎的,連自己的肩膀也覺得輕鬆不少了。即使有時還會想起伯夷、叔齊來,但恍恍惚惚,好像看見他們蹲在石壁下,正在張開白鬍子的大口,拼命地吃鹿肉。這種“疑古”筆調,實在殺風景得很。魯迅以後采取這種犬儒姿態看歷史或傳說人物的,最近的例子有餘華的《鮮血梅花》。話說一代宗師阮進武死於兩名黑道人物之手。他逝世時,兒子阮海闊纔五歲,記憶裏“天空飄滿了血腥的樹葉”。十五年後,兒子的軀體微微逸出父親的氣息,“然而阮進武生前的威武卻早已化為塵土,並未寄托到阮海闊的血液裏……因此,當這位虛弱不堪的青年男子出現在他母親眼前時,她恍恍惚惚體會到了慘不忍睹。但是十五年的忍受已經不能繼續延長,她感到讓阮海闊上路的時候應該來到了”。 於是,做母親的把丈夫遺留下來的天下無敵梅花劍交給兒子後,决定讓他“義無反顧”,乃自焚而死。兒子呢?浪得一代大俠後人的虛名,卻無半分武藝。再說,母親雖然給他提供了尋找仇傢的綫索,卻沒有指出明確的方向。於是,阮海闊衹好背着梅花劍漫無目標地浪遊,遇到“十字路口並不比在單純往前的大道前顯示出幾分猶豫”。 三年中渾渾噩噩地過日子,糊裏糊塗地遇到一些江湖人物,最後總算弄清楚殺父仇人是誰。但不必他費心,因為惡人自有惡人磨:這兩位仇傢也分別被他們的仇傢殺了。 這麽一個徒具武俠小說架構,卻全無武俠小說神髓的故事,可以說比《鹿鼎記》還離經叛道。韋小寶還懂些花拳綉腿,阮海闊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窩囊廢。餘華弄什麽玄虛?我想他不是要“反”武俠小說這個類型,而是着意解構《幹將莫邪》所宣示的“父仇不共戴天”這種絶對道德的內涵。虎父生了犬子,做母親的理應放過他了,但她做足了傳統女人三貞九烈的規矩,放火自焚,增加兒子的心理負擔。 兒子受命,卻隨遇而安。仇傢命喪黃泉,出手的人雖然不是自己,但“仇”已報了,誰幹的有什麽分別?餘華在本篇的筆法,好些地方,近乎港人所謂的“搞笑”。你看,揚名天下的黑針大俠,獨門暗器是他自己的一頭黑發:黑發一旦脫離頭顱就堅硬如一根黑針。在黑夜裏射出時沒有絲毫光亮。黑針大俠闖蕩江湖多年,因此頭上的黑發開始顯出了荒涼的景緻。 這種暗器,端的荒謬絶倫到傢。二《鮮血梅花》刊於1989年。繼餘華之後,我看過的故事新編,還有伊凡(孔慧怡)以“才子佳人的背面”點題的係列小說,譬如說《後花園贈金》這一則。古時女子根本無社交,因緣巧合遇上男子,衹消其五官還算端正,出口也可湊合幾句之乎者也,便毫無選擇地將其列為上駟之才、直上青雲之輩。小姐後花園贈金,為的是意中人雖才高八鬥,若無佳人資助,無法上京。贈金就是托終身。幸好我們熟悉的才子佳人小說都是以大團圓作結局的。也就是說,佳人果具慧眼,才子上京不久就傳捷報。才子落第呢?世間事,既然不如意者常八九,屢試不中的比數,不消說比金榜題名的不知高多少倍。但落第秀纔的故事,太“寫實”了,不符合才子佳人小說勵志的本意。 伊凡描繪的佳人,“雖然說不上是天人之姿,可也絶對稱得上是世間美女,衹是眼角眉梢,頗見聰明外露,而溫婉柔弱之氣,略嫌不足”。 作者為什麽有此一說?原來小娘子機關算盡,把應約到後花園相會的才子視為上京出賽的名駒。她不買獨贏,來者不拒,全下註,因此個把月來獲她贈金的書生,竟近百人。這百人中,總會有一個蟾宮折桂吧? 看似插科打諢,其實淡淡一筆,已勾畫出工商業社會中人們講究“機會成本”效應的心態。故事新編,如果跟不上時代脈搏,那又何必多此一舉?新編的《雷峰塔》,也是一則充滿時代氣息的故事。白娘子跟許仙這段孽緣,有多種版本,“永鎮雷峰塔”話本,應該較為流行。魯迅當年看不慣牛鼻子法海多管閑事,寫了《論雷峰塔之倒掉》,給和尚扮了蟹相。其實,在我看來,和尚有點冤枉。法海既是高僧,捉妖是本分,應趁機顯顯法術,如衣錦夜行之類的。最教我看不過眼的倒是許仙(話本作許宣)這副嘴臉。此公與《碾玉觀音》中的崔寧是同類市井之徒:小便宜占盡,一遇風險,恨爹娘不多給自己兩條腿。 此許某乃西湖人士,據說長得眉清目秀,但江南美男子多,如果不是為了報恩,白娘子不一定會看上他。既是“宿緣”,夫復何言。今人看這對所謂宿命冤傢的姻緣,卻另有分教。伊凡筆下的許仙,事事由娘子當傢,因此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夫人看在眼裏,覺得不是味道,乃不時規勸他按自己興趣做些實務,好打發時光。 想不到苦苦相勸無效,俏郎君遊手好閑如昔。“但事已至此,尚有何話可說呢?許仙到底有何過錯呢?他既不酗酒,又不豪賭,更沒有拈花惹草,自己也不希冀他去贏取功名富貴——就人類的夫妻關係來說,他們兩人不是稱得上是模範嗎?” 雖然白素貞看穿了許仙原是窩囊廢後,一直懷疑自己三年前為了報恩而下嫁的决定是不是錯誤,若不是這位虛有其名的老公聽了老和尚一番話後苦苦涎着臉纏着她,白娘子大概也狠不下心腸去休夫。原來口口聲聲說不稀罕功名富貴的許仙,經法海指點,說他一生富貴全係娘子身上後,判若兩人。枕邊人是白蛇轉世這回事,他也不計較,反而一下子用起官僚口吻,稱呼娘子為“上仙”,自己謙稱為“小人”。長話短說,衹道白素貞發覺眼前人愈來愈惡心,决定一走了之。許仙計窮,搬出法海來,給白蛇“曉以大義”。白娘子覺得女人遇人不淑,為什麽不可以休夫?相持不下,最後以法術比高下。素貞本有身孕,運功水淹金山時,動了胎氣,和尚瞧出破綻,“一揮衣袖,雷峰塔凌空飛出,把白娘娘睏在裏面了”。任誰看了,應知和尚勝之不武,正如白娘子所言:“大師,你勝了。但大師所勝者,不在技,不在理,衹在時間而已。”白素貞本領再高強,在封建社會中,始終是小女子。與大男人對抗,或與大男人所代表的國法、人情爭長短,註定是要失敗的。和尚名法海,指的就是“法製”和道統。齊天大聖欲與天公試比高,執意作反,胡闹一下可以,最後還不是被我佛如來、觀音大士收拾?伊凡作故事新編,不好把原型與輪廓改動得面目全非。父老相傳“永鎮”於雷峰塔的既然是白娘子,不合移花接木,把老和尚捉去坐天牢。作者把白素貞由勝轉敗的原因說是動了胎氣,不但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男女較勁時好些無法“擺平”的因由,生理上的掣肘就是其中的一個——除非男人將來也可以懷胎。新編《雷峰塔》是不是女性主義作品?如果說是,等於立了門戶,畫了圈圈,諒伊凡亦不取。男人欺負女人,應該感到義憤的,不應有男女之別。讀李昂的《殺夫》,看到小女子最後忍無可忍,手刃腰下懸着男人陽物的禽獸時,應有“國人皆曰殺”的痛快。古時男人出妻,理由很多。今之女子,若犯了白娘子為了報恩而下嫁的相同錯誤,大可“休夫”。許仙的窩囊事,前面說過,要補充的還有一點,原文照錄吧:……許仙獨自出門之後,白素貞竟立刻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從起初數天感到輕鬆,到數周後竟有未下山前那種衷心欣喜——白素貞終於領悟到自己為了報恩付出了什麽代價。伊凡所見的“才子佳人的背面”,大快人心者還有《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新編改動話本情節最見峰回路轉處應是結局。十娘本為漁傢女,深諳水性,因此投河非為自盡,而是要遠遠躲開兩個臭男人。泄一點“天機”吧,後來她做了柳遇春夫人,可見男人中也有可愛的。《梁祝無恨》同樣有出人意表之處。三年同窗,英臺不知給過山伯多少暗示,但“光看山伯的反應,誰都會以為他‘其笨如牛,其鈍如鵝’:如此明顯的暗示,怎麽可能聽不明白”?山伯果然是“其笨如牛麽”?纔不是,他一開始就知英臺是女扮男裝,“既知她是女兒身,山伯認定了自己不會生出男女之情”。說“梁祝無恨”,那要看是誰的視點。英臺定親快做他人婦時,不解溫柔的美男子終於出現,吞吞吐吐招認早知對方是女兒身,“但是……但是……總免不了盼望英臺果真是個男子”。山伯之言,可有兩種方便的解釋。一是他嚮往的是傳統男人社會那種“哥兒們”的情義天地,而非花前月下的脂粉世界。如果山伯是武夫,他的烏托邦可能就是梁山泊。另一種可能是:他生下來就不好女色。伊凡的“新話本”,人物情節俱不似舊時情。這也合該如此,我們所處的,是“後現代”社會。作者從“鴛鴦蝴蝶”的陳套中,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破除迷信,難能可貴。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蘇教育出版社
第1節:新版自序第2節:目錄第3節:且說床邊故事第4節:另類專傢
第5節:趙元任與愛麗絲第6節:校園風景第7節:編輯的眼睛第8節:將相本無種
第9節:遺老獨白第10節:寫作這回事第11節:memo狂想麯第12節:獵頭校長
第13節:浪得虛名第14節:眉批第15節:自我陶醉第16節:馬丁尼之戀
第17節:熱辣辣的隱私第18節:壽則多辱第19節:無罪以當富貴第20節:作傢的心理阻滯
第21節:書看不完,怎麽辦?第22節:新狂人日記第23節:虛擬文本第24節:林行止的兩個世界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