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孔學感悟集:論語力 》
第31節:我眼裏的於丹及"於丹現象"(3)
於丹 Yu Dan
孔健 Kong Jian
她把七億中國人帶到了一位年已2500多歲的老賢哲面前。於是這位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聖賢,變成了一個面目和善、言談可親的鄰傢老頭,並藉助於丹與一大群看書聽講座的現代男女,就他們的成長心事及奔小康、衝中産道路上的遭遇和不平大拉傢常。睿智遠見、為人們留有許多思考餘地的孔子可能沒有料到,2500多年後的今天,因有了一位女學者,他的經典語錄再次重重地叩動着人們的心弦。
於丹是央視10套的策劃顧問,《百傢講壇》早已經定了《論語》的題目,但一直沒找到合適的主講人。"於丹有這個潛能,她會把握說服力和吸引力的尺度。"於是,負責人動員她主講這個題目。於丹坦言:"起初我還不同意呢。我想有那麽多老教授,怎麽能輪到我講《論語》?他們反復做工作,我忐忑不安地去試了試,沒想到效果還不錯。"在國慶黃金周內,於丹分別講述了《論語》中有關"天地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7個方面。在於丹看來,《論語》的內容70個方面都不止,但《百傢講壇》要求衹講7天。她衹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摘取自認為對大衆現實生活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先取7個方面來講。根據十多年從事教學工作及媒體研究的經驗,於丹相信聽衆會對這7個方面的選擇具有一定的需求。
在講述中,於丹加進自己的心得,還串進去很多故事。她說:"作《論語》的考據,我沒有資格和水平,我做的不是學術的解讀,而是大衆傳播。製片人告訴我,我講的要讓15歲以上的人都能聽懂,都喜歡聽。"在於丹看來,這也正是《百傢講壇》的成功之處--讓經典的東西走出象牙塔,讓觀衆期待它,而不是媒體的自說自話。
於丹成功並非偶然
從傳播的範圍來說,傳播可分為對內傳播和對外傳播。
對內傳播的傳播對象在國內。傳播者與傳播的對象相距很近,甚或就生活在傳播對象中間,比較容易聽到傳播對象的呼聲,對他們的喜好和口味也不難瞭解,因而易於解决好傳播的針對性問題。
相比之下,對外傳播的針對性就不好解决,因為傳播對象在國外,遠隔重洋,傳播者與傳播對象的差異較大,彼此有不同的民族的習慣,不同的語言和歷史文化背景,不同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等等。這些差異就給對外傳播帶來了諸多的睏難,在傳播的內容和方式上都與對內的傳播不同。比如說,在中國的對內傳播主要是講當前發生的重大事件和社會新聞,而對外傳播的內容當然也少不了這些,但是除此而外,還要偏重於中國基本情況的介紹:如中國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遺産、神奇的中醫、中藥和武術、美麗的風景區、古老的長城、多彩的民族、宗教的情況、普通人的生活。總之,對外傳播的內容既有今日的主旋律,又有昨日的光輝,藉以傳播中國的兩個形象:改革開放的現代中國形象和文明古國的形象。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1) | 第2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2) | 第3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3) | 第4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4) | 第5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1) | 第6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2) | 第7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1) | 第8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2) | 第9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1) | 第10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2) | 第11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3) | 第12節:於丹《論語》扶桑行(1) | 第13節:於丹《論語》扶桑行(2) | 第14節:於丹《論語》扶桑行(3) | 第15節:於丹《論語》扶桑行(4) | 第16節:於丹《論語》扶桑行(5) | 第17節:於丹日本講座(1) | 第18節:於丹日本講座(2) | 第19節:於丹日本講座(3) | 第20節:於丹日本講座(4) | 第21節:於丹日本講座(5) | 第22節:於丹日本講座(6) | 第23節:於丹日本講座(7) | 第24節:於丹日本講座(8)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