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名胜 》 万里长城纵横谈 》
第三编 军事防御(6)
董耀会 Dong Yaohui
明长城卫所的特点是什么?
明代的卫所可分成沿边卫所、沿海卫所、内地卫所、在内卫所4种类型。长城沿线卫所属沿边卫所,也有少数属沿海卫所。明代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迄嘉峪关,沿线分布着大大小小具有统属关系的屯兵城,大则有镇城、路城、卫城,小则有所城、堡城、关城,分属于辽东、大宁、万全、陕西等都司和山西、陕西行都司。由于长城沿线许多地区不设府、州、县,所以都司卫所自成区域,兼理民政,成为地方行政制度的一部分。这与内地卫所作为单纯的军事机构有所不同,属于有实土卫所。如辽东都司管辖的今辽宁大部分地区全为实土,大宁都司管辖的辽西地区全为实土,万全都司管辖的今张家口地区大部分为实土,陕西都司管辖的今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及其他民族地区全为实土,陕西行都司管辖的宁夏五卫等处也为实土卫所,山西行都司管辖的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部分地区在正统年间以前也全为实土。
明长城守军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为保证长城防御体系行之有效,明朝对驻守长城的将士的职责作了明确规定。以总兵官总镇军为正兵,副总兵分领3000人为骑兵,游击分领3000人往来防御为游兵,参将分守各路东西策应援兵。遇有敌军大举进犯,九镇边军须往来策应。不但对外防止袭扰,巩固边防,还要负责长城城墙、关城隘口和墩台等建筑的维修和保护工作,并且对内亦有镇压人民反抗、维护统治阶级政权的任务。如1511年,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军调集京师,以镇压河北农民起义。此后,边镇军频繁调入京师内地,成为明军主力。
明代镇守长城的军与兵有哪些不同?
在明代,镇守长城的军与兵有很大不同。军是卫所的军士,由朝廷发给粮饷。设有专门的军籍,称为军户,由五军都督府直接管理,不受地方行政长官的约束。军又是世袭的,每个军户的正丁在固定的卫所充当额军,正丁老病死亡,要由该军户的次丁、余丁依次递补。若本户绝嗣,还要由同族人递补。兵则是根据军事的需要临时召募的,召募的兵仍属民籍。募兵制在明代中期以后普遍实行,蓟镇总兵戚继光的“戚家军”就是从浙江、山东等地招募来的。
长城驻守军队是如何储备军需品的?
汉代边郡设有郡库,主管官员为库令、仓长。侯官以下设有代田仓,用来储存屯田士卒收获的谷物,设有专人看守保护。每年到了收获季节,屯田卒按每亩4斗的数额交租。屯田的积谷数目,每年要上报中央的大司农。边郡戍军的粮饷部分自给,不足部分由大司农拨给。戍卒每月给粮2石,有家属的按照名额支给口粮。此外戍边的吏卒还有俸钱,吏士每月约200~600钱,令史400余钱,书佐360钱,普通戍卒,则为350~360钱。明代各军镇设有户部分司,专管军储。卫所则设有军储仓,边隘、堡站、屯戍的地方都有仓贮。★卫以下的千户所、百户所都有军贮仓,管理人员叫仓大使,负责军屯额粮的管理和军士粮饷的支给。屯田军士所收获谷物,留正粮12石,贮存在屯仓,供本军自己支配,剩下的粮上交作为本卫所官军俸粮。每屯田军士余粮以六石为准,多者赏钞,少者罚俸。军士月粮,马军支给米2石,步军总旗1石5斗,小旗1石2斗,军士1石,守城者如数发给,屯田者半数发给。民匠充军者8斗,牧马千户所1石,民丁编军操练者1石。削籍充军者家4口以上给1石,3口以下给6斗,无家口者4斗。军士月盐,有家口者2斤,无者1斤。明初长城戍军粮饷全靠屯田自给,中叶以后,屯田之制被破坏了,军粮多仰仗国库拨给。
汉武帝时和匈奴在长城大战的经过是怎样的?
汉武帝时和匈奴在长城大战的经过是怎样的?
汉武帝即位以后,国力已强,为了遏制匈奴贵族的进犯和虏掠,于公元前133年开始对匈奴进行战争,从公元前128年到公元前119年的10年中,双方交战十余次,重大战役有3次。第一次大战是在公元前127年,匈奴以2万骑入侵。汉派卫青以3万骑迎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西南黄河河套以南地区),设置朔方、五原郡,并重新修缮秦始皇时所筑长城。这次战役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第二次大战是在公元前121年,由霍去病率数万余骑北击匈奴,出陇西、北地,深入敌区1000余公里,夺得祁连山和河西走廊。这次战役沉重打击了匈奴右部。汉王朝在这里陆续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四郡的建立沟通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第三次大战是在公元前119年,匈奴各以数万骑入侵右北平和定襄郡,汉武帝派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各统领骑兵5万,分两路穷追匈奴。西路卫青大破单于军,北至阗颜山赵信城返回。东路霍去病出塞1000余公里,大破左贤王军,至狼居胥山,临瀚海而还。这次战役迫使匈奴远徙漠北。汉东自朔方,西至令居迁移60万人屯田戍守,使得这一地域的生产逐渐发展起来。经过3次大战,北方所受匈奴的威胁,已基本解除。汉战胜匈奴后,一方面对旧有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另一方面开始了河西长城的兴建。
卫青与匈奴在长城大战的经过是怎样的?
卫青是西汉杰出的将领。公元前127年,卫青领兵出云中郡,渡河西进横扫阴山以南的匈奴属部,收复秦朝旧地陇西。卫青随后督筑朔方郡城、补建阴山山脉的秦朝万里长城,依凭万里巨墙阻匈奴于阴山以北。公元前128年秋,领兵3万出雁门郡进击匈奴,俘杀数千人。次年匈奴犯上谷、渔阳二郡,卫青奉命率大军出云中北进,途中急转西南,沿外长城直扑高阙,然后挥师南下,大破匈奴收河南地。为了防止匈奴突然袭击,卫青修复秦长城,并徙民10万充实这里。公元前123年春,卫青率3万汉军出朔方击匈奴,经高阙出长城六、七百里,乘夜幕包围右贤王庭。右贤王闻警,仓皇率百余骑北逃,公元前119年春,为保卫汉朝北部边城的安定,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各领兵5万,分两路进军漠北。卫青出定襄,过长城,深入大漠,行程逾千里。见单于结阵以待,卫青用兵车环绕为营,扎住阵脚,然后,遣五千骑冲击匈奴之阵,单于亦遣万骑出迎,双方激战至傍晚,大风骤起,沙砾扑面。卫青乘机指挥两支骑兵从左右两侧包围单于,匈奴兵大乱,单于见汉军人多势盛,自料难以取胜,遂率轻骑数百突围。卫青紧追不放,追至阗颜山赵信城(今蒙古高原杭爱山南),歼匈奴1.9万人,烧毁匈奴积聚而还。这次战役之后,匈奴一蹶不振,日渐衰落。卫青与霍去病功同被升任大司马。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
|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 | 第一编 历史沿革(2) | 第一编 历史沿革(3) | 第一编 历史沿革(4) | 第一编 历史沿革(5) | 第一编 历史沿革(6) | 第一编 历史沿革(7) | 第一编 历史沿革(8) | 第一编 历史沿革(9)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0)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1)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2)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3) | 第二编 建筑遗存(1) | 第二编 建筑遗存(2) | 第二编 建筑遗存(3) | 第二编 建筑遗存(4) | 第二编 建筑遗存(5) | 第二编 建筑遗存(6) | 第二编 建筑遗存(7) | 第二编 建筑遗存(8) | 第二编 建筑遗存(9) | 第二编 建筑遗存(10) | 第二编 建筑遗存(11)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