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新解——思與行   》 雍也篇第六(1)      何新 He Xin

  [原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
  [譯文]
  (6.1)孔子說:“冉雍啊,可以讓他做一方諸侯。”
  [註釋]
  ①面,嚮也。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貴。(說詳王引之《經義述聞》)鄭註:“可使南面者,言任諸侯治。”
  [原文]
  仲弓問子桑伯子①。
  子曰:“可也,簡。”
  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
  子曰:“雍與言然。”
  [譯文]
  (6.2)仲弓問孔子關於桑伯子。
  孔子說:“可以,他處事簡易。”
  仲弓說:“從謹慎恭敬出發而求簡,以此面對百姓,不是可以嗎?但如果衹是為圖省事而求簡,豈不是太簡單了嗎?”
  孔子說:“你講得對。”
  [註釋]
  ①仲弓,即冉雍,字子弓。
  桑伯子,此人失考。有人以為就是《莊子》裏的子桑戶,又有人以為就是秦穆公時的子桑(公孫桑)。稱“伯子”,貴族也。《說苑》有子桑伯子的一段故事,說他“不衣冠而處”,孔子認為他“質美而無文”。
  [原文]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
  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①。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譯文]
  (6.3)魯哀公問道:“你諸弟子中誰最好學?”
  孔子答道:“有個叫顔回的最好學。他不遷怒於人,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短命死了。現在啊沒有了,再不知道誰是好學的人了。”
  [註釋]
  ①《公羊傳》把顔淵的死列在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其時孔子年七十一。依《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顔淵少於孔子三十歲,則死時年四十一。
  [原文]
  子華使於齊①,冉子為其母請粟。
  子曰:“與之釜②。”
  請益,曰:“與之庾③。”
  冉子與之粟五秉④。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⑤,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⑥。”
  [譯文]
  (6.4)子華出使去齊國,冉有替子華的母親請求孔子補貼點小米。
  孔子說:“給她一釜(約六鬥)。”
  冉有請再加一點,孔子說:“再給她一庾(約二鬥)。”
  於是冉有給了她五秉小米(約八十石)。
  孔子說:“公西赤去齊國呀,乘坐壯馬之車,穿着輕暖的皮裘。我聽說過這麽一句話:君子救濟急難但不增益富貴。”
  [註釋]
  ①子華,公西華,又名公西赤。孔子弟子。小孔子四十二歲。
  ②冉子,《論語》中,孔子弟子稱“子”的僅為曾參、有若、閔子騫和冉有。冉子即冉有。
  釜,古量器單位。一釜約六鬥四升(約當今日一鬥八升八合),可食一月。粟,小米。
  ③庾,量器單位,約二鬥四升(約當今日四升八合)。
  ④秉,量器單位,約十六斛,五秉則是八十斛。古代以十鬥即一石為斛,所以計為八十石。南宋的賈似道改為五鬥一斛,一石兩斛,沿用到民國初年。周秦的八十斛合今天的十六石。
  ⑤乘肥馬,乘坐駿馬拉的車子。
  楊伯峻說:“不能解釋為‘騎肥馬’。因為孔子時穿着大袖子寬腰身的衣裳,是不便於騎馬的。直到戰國時的趙武靈王纔改穿少數民族服裝,學習少數民族的騎着馬射箭,以便利於作戰。在所有經書中找不到騎馬的文字,衹有《麯禮》有‘前有車騎’一語,但《麯禮》的成書在戰國以後。”
  ⑥周,後人寫做“賙”,救濟。繼,讀為濟,增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學而篇第一(1)學而篇第一(2)
學而篇第一(3)學而篇第一(4)為政篇第二(1)為政篇第二(2)為政篇第二(3)為政篇第二(4)
為政篇第二(5)八佾篇第三(1)八佾篇第三(2)八佾篇第三(3)八佾篇第三(4)八佾篇第三(5)
八佾篇第三(6)八佾篇第三(7)裏仁篇第四(1)裏仁篇第四(2)裏仁篇第四(3)裏仁篇第四(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