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文化力 》
第31節:第十五章文化鈍感力(6)
高占祥 Gao Zhanxiang
天下之事是一興一衰。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正如古詩所云: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裏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善於等待和創造。"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其支撐點,也是鈍感力。寵辱不驚,乃是鈍感力的崇高境界。須知,寵辱不驚並非麻木不仁也,而是一種高層次的修養。唐才子王維曾有詩: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5人須訥於言而敏於行
"訥"本意為說話遲鈍,在"敏行訥言"中引申為說話謹慎。
孔子講: "剛、毅、木、訥近仁。"他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剛強、質樸、謹慎,那就具備了接近仁的品德。
霍去病從18歲就投身於抗擊匈奴的戰爭,去世時年僅24歲。霍去病"為人少言不泄",而作戰卻非常果敢,"凡六出擊匈奴,其四出以將軍,斬捕首虜十一萬餘級"。
崇禎二年(1629)十月,皇太極率幾十萬兵馬,繞過袁崇煥防區進逼北京。袁崇煥聞訊揮師馳援,日夜兼程趕至北京,在廣渠門外重創敵軍。謹言慎行、敏捷果敢的袁崇煥,屢挫敵鋒,使勇猛兇悍的努爾哈赤嘆息自己用重兵攻不下袁崇煥堅守的寧遠孤城,雄纔大略的皇太極感嘆自己從未遇到過這樣厲害的對手。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許多有識之士繼承和發揚了敏行訥言的優良傳統。以錢三強、華羅庚、陳景潤以及航天專傢為代表的科學家不正是這樣嗎!他們敏於行,工作起來爭分奪秒;他們訥於言,絶不輕易下結論。然而,他們卻獲得了一個又一個的科研成果。
人生在世,謹慎一些為好。人們常說"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有麝自來香,不用大風揚"。
第四節鈍感力表現之四: 後發製人
1鈍感力就是後發製人
諸葛亮在漢末社會動蕩混亂之時,靜觀天下之變,思考國傢未來。他的深謀遠慮和雄纔大略,主要得益於他在動蕩之時能冷靜地觀察、潛心地研究。"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是他一生智慧的結晶。
春秋時期,越國被吳國打敗了,勾踐立志報仇復國。為了告誡自己時刻不要忘記國恥,他睡在柴草上,並在梁上懸挂一顆苦膽,每天餐前都要先嘗。如此的以苦自礪,加之其他一些因素的轉化,終於在公元前473年突發奇兵,打敗了吳國,使吳國夫差拔劍自殺而身亡國滅。
輕浮急躁和穩重冷靜是相對立的,必須培養穩重冷靜的氣質和精神。
據《左傳》記載,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弱小的魯國在長勺打敗了強大的齊國。兩軍對陣時,齊國戰鼓剛響,魯莊公就要迎戰,被曹劌阻止,直到齊軍擂第三通戰鼓,曹劌纔同意出擊。齊軍敗退後,魯莊公急忙要率軍追擊,又被曹劌阻止,曹劌對戰場作了一番觀察後,纔說: "可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曹劌論戰"。
由於曹劌穩重冷靜,善於思考觀察,魯軍才能在齊軍士氣喪失而自己士氣正旺的情況下發起攻擊,才能在齊軍確是潰逃而沒有埋伏的情況下乘勝追殲,從而創造了歷史上以弱勝強的一個典型戰例。
要想做到對可疑事物的正確判斷,請牢記"審慎析疑"這句名言吧!
2敵人最害怕鈍感炸藥
當我第一次知曉鈍感炸藥時,不由自主地拍案叫絶。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中東地區戰火又起,於是世界各大電視新聞機構紛紛把鏡頭對準了以色列和黎巴嫩。電視上到處都是坦剋,這些和以往中東戰爭並沒有什麽兩樣。但是,細心的人就會看到,以色列的坦剋上除了挂上了一些大包小包之類的東西外,其坦剋車體上附着一塊一塊的方形金屬塊,遠遠看上去就像是挂了一張"鰐魚皮"似的。
這一塊塊的方形金屬塊到底是什麽東西呢?裏面裝的是什麽?原來這一塊塊的東西叫做反應裝甲,它的裏面裝的是鈍感炸藥。
自從1916年坦剋誕生後,坦剋與反坦剋武器一直在競相發展,反坦剋武器的威力越來越大,坦剋裝甲的防護性能也越來越好。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的一個裝甲旅在遭到埃及軍隊的反坦剋導彈伏擊後,全軍覆沒。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 |
|
|
第1節:序言文化力的發掘者 | 第2節:緒論 文化力是軟實力的核心(1) | 第3節:緒論 文化力是軟實力的核心(2) | 第4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1) | 第5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2) | 第6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3) | 第7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4) | 第8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5) | 第9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6) | 第10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7) | 第11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8) | 第12節:第八章文化思維力(9) | 第13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1) | 第14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2) | 第15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3) | 第16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4) | 第17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5) | 第18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6) | 第19節:第十章文化孵化力(7) | 第20節:第十三章文化微調力(1) | 第21節:第十三章文化微調力(2) | 第22節:第十三章文化微調力(3) | 第23節:第十三章文化微調力(4) | 第24節:第十三章文化微調力(5)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