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事是一兴一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正如古诗所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等待和创造。"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其支撑点,也是钝感力。宠辱不惊,乃是钝感力的崇高境界。须知,宠辱不惊并非麻木不仁也,而是一种高层次的修养。唐才子王维曾有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5人须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本意为说话迟钝,在"敏行讷言"中引申为说话谨慎。
孔子讲: "刚、毅、木、讷近仁。"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刚强、质朴、谨慎,那就具备了接近仁的品德。
霍去病从18岁就投身于抗击匈奴的战争,去世时年仅24岁。霍去病"为人少言不泄",而作战却非常果敢,"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捕首虏十一万余级"。
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率几十万兵马,绕过袁崇焕防区进逼北京。袁崇焕闻讯挥师驰援,日夜兼程赶至北京,在广渠门外重创敌军。谨言慎行、敏捷果敢的袁崇焕,屡挫敌锋,使勇猛凶悍的努尔哈赤叹息自己用重兵攻不下袁崇焕坚守的宁远孤城,雄才大略的皇太极感叹自己从未遇到过这样厉害的对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许多有识之士继承和发扬了敏行讷言的优良传统。以钱三强、华罗庚、陈景润以及航天专家为代表的科学家不正是这样吗!他们敏于行,工作起来争分夺秒;他们讷于言,绝不轻易下结论。然而,他们却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科研成果。
人生在世,谨慎一些为好。人们常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
第四节钝感力表现之四: 后发制人
1钝感力就是后发制人
诸葛亮在汉末社会动荡混乱之时,静观天下之变,思考国家未来。他的深谋远虑和雄才大略,主要得益于他在动荡之时能冷静地观察、潜心地研究。"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他一生智慧的结晶。
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了,勾践立志报仇复国。为了告诫自己时刻不要忘记国耻,他睡在柴草上,并在梁上悬挂一颗苦胆,每天餐前都要先尝。如此的以苦自砺,加之其他一些因素的转化,终于在公元前473年突发奇兵,打败了吴国,使吴国夫差拔剑自杀而身亡国灭。
轻浮急躁和稳重冷静是相对立的,必须培养稳重冷静的气质和精神。
据《左传》记载,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强大的齐国。两军对阵时,齐国战鼓刚响,鲁庄公就要迎战,被曹刿阻止,直到齐军擂第三通战鼓,曹刿才同意出击。齐军败退后,鲁庄公急忙要率军追击,又被曹刿阻止,曹刿对战场作了一番观察后,才说: "可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曹刿论战"。
由于曹刿稳重冷静,善于思考观察,鲁军才能在齐军士气丧失而自己士气正旺的情况下发起攻击,才能在齐军确是溃逃而没有埋伏的情况下乘胜追歼,从而创造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典型战例。
要想做到对可疑事物的正确判断,请牢记"审慎析疑"这句名言吧!
2敌人最害怕钝感炸药
当我第一次知晓钝感炸药时,不由自主地拍案叫绝。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中东地区战火又起,于是世界各大电视新闻机构纷纷把镜头对准了以色列和黎巴嫩。电视上到处都是坦克,这些和以往中东战争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细心的人就会看到,以色列的坦克上除了挂上了一些大包小包之类的东西外,其坦克车体上附着一块一块的方形金属块,远远看上去就像是挂了一张"鳄鱼皮"似的。
这一块块的方形金属块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里面装的是什么?原来这一块块的东西叫做反应装甲,它的里面装的是钝感炸药。
自从1916年坦克诞生后,坦克与反坦克武器一直在竞相发展,反坦克武器的威力越来越大,坦克装甲的防护性能也越来越好。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一个装甲旅在遭到埃及军队的反坦克导弹伏击后,全军覆没。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