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六小齡童品西遊(下)   》 第31節:《西遊記》破石而出的孫悟空(1)      六小齡童 Liu Xiaolingtong

  佛門中哪有仁義禮智、忠君孝親之談?釋儒相混、融合為一,顯而易見!此外,在小說的回目標題、詩詞的文中,也有大量儒釋道混雜不清、融合為一的情形。
  《西遊記》破石而出的孫悟空
  孫悟空的啓蒙恩師是道傢,後拜唐僧為師,但孫悟空並不容於道傢,也與真正的佛教立場有別。原因就在於孫悟空的性格是要在現實中真正實現正義,這是儒傢的立場,從而與佛道有別。這個立場一直貫穿在孫悟空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路上的斬妖除魔,乃至即使成佛後,也是“鬥戰勝佛”。這樣的一個描述中。他的優點是正直、不畏強權﹑不畏邪惡勢力而實現正義。缺點是“自大”和“無法無天”。這都是儒傢社會中産生出的老問題和新問題,是儒教社會如何解决其長期存在的精神和社會問題的反映。如果制度不能實現正義,那麽,他自己就是實現正義的力量;如果制度以“上天”的名義支配世界,但既存的上天觀念本身卻並不正義,那他就敢“大鬧天宮”。同樣的原因下,它也敢挑戰佛祖。相比之下,《水滸傳》﹑《三國演義》和《紅樓夢》就遠不徹底,甚至迷茫了。孔子為解决“怨天尤人”的問題,強調了訴求仁義之道的基本立場,但無論從制度,還是從精神問題都並非完全解决了問題。這一點正是中國社會何以在魏晉南北朝後逐步接受了佛教﹑道傢,何以道教化,以及儒教何以開始在一個在非常復雜的環境中去“以儒化佛道”,從而形成明清時代三教合流的重要思想。但即使這樣,中國人的精神問題仍然沒有真正解决。這就是我們面臨的歷史,《西遊記》是這個歷史文化背景的産物和藝術化的表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孫悟空“石猴”出身的隱喻,反映着一個更加訴求獨立個體價值的人在面對社會和世界中的精神、思想和社會的問題,尤其是與儒教社會中血親倫理的矛盾。普通社會關係中的個體和個體間關係中的規則和正義,是中國社會傳統中不斷産生的歷史問題。與明代中葉開始的工商業社會的發展相聯繫的是,個體價值的承認和尊重,以及公共正義的訴求。如果社會日益把人看作是作為個體的人來相互交往,那麽,它如何處理與強調血親倫理關係的社會傳統之間的關係。這個問題如果以藝術誇張的方式來表現,就成了《西遊記》中孫悟空區別於“胎生”的“石猴”出身形象。儒教本可以在精神上以人同為“上天子民”,從而相互展現個體間的“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博愛友善及合作關係。於是,個體與血親倫理的關係、與政治社會關係的正義問題就存在許多的矛盾和衝突。它常常使個體在精神上陷入孤獨、好鬥和與制度的緊張關係。個體需要新的意識形態和真正實現仁義的正義制度,但思想傢沒有實現真正的精神和社會重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西遊記

【資料來源】機械工業出版社
第1節:前言第2節:序Ⅰ鄭淵潔推薦
第3節:序Ⅱ王石推薦(1)第4節:序Ⅱ王石推薦(2)
第5節:序Ⅲ馮軍推薦第6節:《西遊記》著作權之謎
第7節:《西遊記》吳承恩的生平(1)第8節:《西遊記》吳承恩的生平(2)
第9節:《西遊記》吳承恩的生平(3)第10節:《西遊記》吳承恩的創作過程(1)
第11節:《西遊記》吳承恩的創作過程(2)第12節:《西遊記》的章回分析
第13節:《西遊記》尋遊孫悟空的“老傢”第14節:吳承恩故居與《西遊記》
第15節:吳承恩墓的發現(1)第16節:吳承恩墓的發現(2)
第17節:《西遊記》“西天”究竟在哪兒?(1)第18節:《西遊記》“西天”究竟在哪兒?(2)
第19節:《西遊記》吳承恩創作出的天宮(1)第20節:《西遊記》吳承恩創作出的天宮(2)
第21節:玉皇大帝為何要設個“弼馬溫” (1)第22節:玉皇大帝為何要設個“弼馬溫” (2)
第23節:《西遊記》老子與太上老君第24節:“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之謎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