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六小龄童品西游(下)   》 第31节:《西游记》破石而出的孙悟空(1)      六小龄童 Liu Xiaolingtong

  佛门中哪有仁义礼智、忠君孝亲之谈?释儒相混、融合为一,显而易见!此外,在小说的回目标题、诗词的文中,也有大量儒释道混杂不清、融合为一的情形。
  《西游记》破石而出的孙悟空
  孙悟空的启蒙恩师是道家,后拜唐僧为师,但孙悟空并不容于道家,也与真正的佛教立场有别。原因就在于孙悟空的性格是要在现实中真正实现正义,这是儒家的立场,从而与佛道有别。这个立场一直贯穿在孙悟空从“大闹天宫”,到“西天取经”路上的斩妖除魔,乃至即使成佛后,也是“斗战胜佛”。这样的一个描述中。他的优点是正直、不畏强权﹑不畏邪恶势力而实现正义。缺点是“自大”和“无法无天”。这都是儒家社会中产生出的老问题和新问题,是儒教社会如何解决其长期存在的精神和社会问题的反映。如果制度不能实现正义,那么,他自己就是实现正义的力量;如果制度以“上天”的名义支配世界,但既存的上天观念本身却并不正义,那他就敢“大闹天宫”。同样的原因下,它也敢挑战佛祖。相比之下,《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就远不彻底,甚至迷茫了。孔子为解决“怨天尤人”的问题,强调了诉求仁义之道的基本立场,但无论从制度,还是从精神问题都并非完全解决了问题。这一点正是中国社会何以在魏晋南北朝后逐步接受了佛教﹑道家,何以道教化,以及儒教何以开始在一个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去“以儒化佛道”,从而形成明清时代三教合流的重要思想。但即使这样,中国人的精神问题仍然没有真正解决。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历史,《西游记》是这个历史文化背景的产物和艺术化的表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孙悟空“石猴”出身的隐喻,反映着一个更加诉求独立个体价值的人在面对社会和世界中的精神、思想和社会的问题,尤其是与儒教社会中血亲伦理的矛盾。普通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和个体间关系中的规则和正义,是中国社会传统中不断产生的历史问题。与明代中叶开始的工商业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的是,个体价值的承认和尊重,以及公共正义的诉求。如果社会日益把人看作是作为个体的人来相互交往,那么,它如何处理与强调血亲伦理关系的社会传统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如果以艺术夸张的方式来表现,就成了《西游记》中孙悟空区别于“胎生”的“石猴”出身形象。儒教本可以在精神上以人同为“上天子民”,从而相互展现个体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爱友善及合作关系。于是,个体与血亲伦理的关系、与政治社会关系的正义问题就存在许多的矛盾和冲突。它常常使个体在精神上陷入孤独、好斗和与制度的紧张关系。个体需要新的意识形态和真正实现仁义的正义制度,但思想家没有实现真正的精神和社会重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西游记

【资料来源】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1节:前言第2节:序Ⅰ郑渊洁推荐
第3节:序Ⅱ王石推荐(1)第4节:序Ⅱ王石推荐(2)
第5节:序Ⅲ冯军推荐第6节:《西游记》著作权之谜
第7节:《西游记》吴承恩的生平(1)第8节:《西游记》吴承恩的生平(2)
第9节:《西游记》吴承恩的生平(3)第10节:《西游记》吴承恩的创作过程(1)
第11节:《西游记》吴承恩的创作过程(2)第12节:《西游记》的章回分析
第13节:《西游记》寻游孙悟空的“老家”第14节:吴承恩故居与《西游记》
第15节:吴承恩墓的发现(1)第16节:吴承恩墓的发现(2)
第17节:《西游记》“西天”究竟在哪儿?(1)第18节:《西游记》“西天”究竟在哪儿?(2)
第19节:《西游记》吴承恩创作出的天宫(1)第20节:《西游记》吴承恩创作出的天宫(2)
第21节:玉皇大帝为何要设个“弼马温” (1)第22节:玉皇大帝为何要设个“弼马温” (2)
第23节:《西游记》老子与太上老君第24节:“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之谜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