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牧儿失火说也经不起推敲。秦始皇陵地宫深达数十米,即便能够进去,在缺氧的环境下也不可能点着火,更不用说烟火三月不绝了。
至于后三种说法,从战乱的大背景来看,不能轻易排除盗掘的可能性,但所记内容不尽详实,并且都是后人或敌对势力贬斥前人时附带的评议,其可靠性自然也大打折扣。
考古学家并没有深陷于文献记载的迷雾中,他们决定用事实来说话。
通过年复一年的实地勘查和钻探发掘,考古学家们确认,由夯土筑成的秦陵封土保存基本完好,厚20-60厘米的夯层叠压有序,层次清晰,排除了人为大规模扰动的可能性。封土上虽有几处盗洞,但孔径较小,最深者深入到地下十余米处就自行消失了,距离地宫深度还差得很远。封土四周16个陪葬坑也保存良好,未见人为盗扰迹象。而近年来钻探出来的地宫宫墙、以及用夯土封堵的宫门都保存完整,也没有发现人为破坏的任何痕迹。
综合以上因素,再考虑到封土之高、地宫之深,以及弥漫在陵墓中的水银毒气,专家认定,秦始皇陵地宫可能在历次大规模盗扰中得以幸免于难,始皇大帝的灵柩至今依然完好无损地深藏于地下,其神秘的面纱,正等待着有缘人去一点点揭开!
谜团六:陪葬墓的疑惑?
在秦始皇陵区范围内,共发现了大大小小400余座墓葬,分布在九处不同的区域。由于种种原因,经过系统考古发掘的只占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对很多墓葬性质的判断,都是建立在文献记载和现场初步调查的基础上,由此在学者之间,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和争议。
目前唯一没有争议的,是位于陵园西侧的赵背户村、姚池头村和五砂厂的三处修陵人墓地。考古工作者对其中的32座墓进行了清理,简陋的墓室、层层叠压的白骨,还有镌刻着死者姓名籍贯的瓦文,都清楚地表明了墓主人卑微的身份和地位。
陵园东侧的上焦村墓地,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过系统发掘。这批墓葬规制较高,出土物品也比较丰富,有金、银、玉、铜、铁、骨、贝、漆、陶器等多种随葬器物,还发现有"少府"、"荣禄"、"阴嫚"等印章,显示了墓主人的尊崇身份。墓中的死者多属死于非命,因此有学者就判断墓主人应当是被秦二世杀害的始皇子女,并进一步推测道,其中的一座空墓可能是赐死于边郡的长子扶苏的"衣冠冢"!但这些推论都缺少有说服力的证据。近年来,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
至于封土西北角的公子高墓,和陵园内城东区的后宫妃嫔从葬墓,都未经正式发掘,其性质的判定还缺乏充分的证据,完全是根据墓葬所处的较为特殊的位置来推断的,其确切属性尚需进一步探讨。而位于内、外城垣西侧的60余座空墓,就更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另外,在兵马俑三号坑西侧发现的一座"甲"字形大墓,也曾在学术界引起过一场轩然大波。
该墓坐南朝北,规模较大,墓道长52米,墓室面积约230平方米,墓室底部钻探出木炭的痕迹。一经发现,即有人断言,此墓应与兵马俑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很有可能就是统领这支庞大军团的将军之墓!此猜想一提出,当时即在考古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论。
1984年,又有学者提出,该墓是秦国宣太后的陵墓,兵马俑是宣太后而非秦始皇的陪葬坑。此论一出,立刻在国内外媒体和学界引起强烈反响,纷纷来电来函了解详情,并在当年的秦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成为各方注目的焦点。
时至今日,各种争论都归于沉寂,这座大墓的真正主人还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中,它与兵马俑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也只能留待日后的考古发掘来作出解释。
由于文献的缺乏,我们对秦代的陪葬体系尚不甚了解,再加上秦始皇是暴亡于巡游途中,仓促归葬于骊山,秦二世即位后又滥杀宗室大臣,不久陵园即遭到秦末农民战争的破坏,因此秦陵陪葬墓中还蕴藏着多少未解之谜?今天我们仍不得而知!
谜团七:千古之谜何时解?
屹立在骊山渭水间的秦始皇帝陵,默默承受了两千余年的风雨侵蚀,饱经战乱时期的种种劫难,依然固守着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谜团。正如清代文人袁枚《始皇陵咏》中所说:"生则张良椎之荆轲刀,死则黄巢掘之项羽烧,居然一抔尚在临潼郊,隆然黄土浮而高。"
40多年来,考古工作者的孜孜求索,终于为世人开启了一扇破解千古之谜的窗口。今天,在社会的强烈关注和开发文物旅游资源的滚滚洪潮下,考古学家又在想什么?
秦始皇陵能发掘吗?
笼罩在人们心底千百年的谜团何时得以化解?
根据专家的推算,如果使用传统的考古钻探技术,要想全面了解秦始皇陵区地下埋藏情况,至少还需要200年!值得庆幸的是,现代高科技手段在考古学上的应用可以大大加快这一进程。然而对于人们最为关心的焦点话题--何时发掘秦陵地宫?文物主管部门和保护专家却给出了一个异常简洁明确且出乎绝大多数人意料之外的答复--短时间内不可能挖!
如果说几十年前我们不发掘帝王陵墓,很重要的原因是资金和技术问题,而现在我们不挖帝王陵,更多的是出于文物保护理念的进步。
文物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一旦损坏,将永远消失。而文物保护的难度又相当大,诸如壁画、彩绘、简椟、织物等有机质文物的保护,更是世界性的难题。很多保护技术即使当时效果很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无法预测长久的负面影响。因此,当今世界各国的文物考古机构,对于保存状况较好的大型遗址和墓葬,都是尽可能地保持文物的原生环境,一般不进行主动发掘。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