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名胜 》 萬裏長城縱橫談 》
第三編 軍事防禦(6)
董耀會 Dong Yaohui
明長城衛所的特點是什麽?
明代的衛所可分成沿邊衛所、沿海衛所、內地衛所、在內衛所4種類型。長城沿綫衛所屬沿邊衛所,也有少數屬沿海衛所。明代的長城東起鴨緑江、西迄嘉峪關,沿綫分佈着大大小小具有統屬關係的屯兵城,大則有鎮城、路城、衛城,小則有所城、堡城、關城,分屬於遼東、大寧、萬全、陝西等都司和山西、陝西行都司。由於長城沿綫許多地區不設府、州、縣,所以都司衛所自成區域,兼理民政,成為地方行政制度的一部分。這與內地衛所作為單純的軍事機構有所不同,屬於有實土衛所。如遼東都司管轄的今遼寧大部分地區全為實土,大寧都司管轄的遼西地區全為實土,萬全都司管轄的今張傢口地區大部分為實土,陝西都司管轄的今甘肅省大部分地區及其他民族地區全為實土,陝西行都司管轄的寧夏五衛等處也為實土衛所,山西行都司管轄的今山西北部和內蒙古南部部分地區在正統年間以前也全為實土。
明長城守軍的主要職責是什麽?
為保證長城防禦體係行之有效,明朝對駐守長城的將士的職責作了明確規定。以總兵官總鎮軍為正兵,副總兵分領3000人為騎兵,遊擊分領3000人往來防禦為遊兵,參將分守各路東西策應援兵。遇有敵軍大舉進犯,九鎮邊軍須往來策應。不但對外防止襲擾,鞏固邊防,還要負責長城城墻、關城隘口和墩臺等建築的維修和保護工作,並且對內亦有鎮壓人民反抗、維護統治階級政權的任務。如1511年,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軍調集京師,以鎮壓河北農民起義。此後,邊鎮軍頻繁調入京師內地,成為明軍主力。
明代鎮守長城的軍與兵有哪些不同?
在明代,鎮守長城的軍與兵有很大不同。軍是衛所的軍士,由朝廷發給糧餉。設有專門的軍籍,稱為軍戶,由五軍都督府直接管理,不受地方行政長官的約束。軍又是世襲的,每個軍戶的正丁在固定的衛所充當額軍,正丁老病死亡,要由該軍戶的次丁、餘丁依次遞補。若本戶絶嗣,還要由同族人遞補。兵則是根據軍事的需要臨時召募的,召募的兵仍屬民籍。募兵製在明代中期以後普遍實行,薊鎮總兵戚繼光的“戚傢軍”就是從浙江、山東等地招募來的。
長城駐守軍隊是如何儲備軍需品的?
漢代邊郡設有郡庫,主管官員為庫令、倉長。侯官以下設有代田倉,用來儲存屯田士卒收穫的𠔌物,設有專人看守保護。每年到了收穫季節,屯田卒按每畝4鬥的數額交租。屯田的積𠔌數目,每年要上報中央的大司農。邊郡戍軍的糧餉部分自給,不足部分由大司農撥給。戍卒每月給糧2石,有傢屬的按照名額支給口糧。此外戍邊的吏卒還有俸錢,吏士每月約200~600錢,令史400餘錢,書佐360錢,普通戍卒,則為350~360錢。明代各軍鎮設有戶部分司,專管軍儲。衛所則設有軍儲倉,邊隘、堡站、屯戍的地方都有倉貯。★衛以下的千戶所、百戶所都有軍貯倉,管理人員叫倉大使,負責軍屯額糧的管理和軍士糧餉的支給。屯田軍士所收穫𠔌物,留正糧12石,貯存在屯倉,供本軍自己支配,剩下的糧上交作為本衛所官軍俸糧。每屯田軍士餘糧以六石為準,多者賞鈔,少者罰俸。軍士月糧,馬軍支給米2石,步軍總旗1石5鬥,小旗1石2鬥,軍士1石,守城者如數發給,屯田者半數發給。民匠充軍者8鬥,牧馬千戶所1石,民丁編軍操練者1石。削籍充軍者傢4口以上給1石,3口以下給6鬥,無傢口者4鬥。軍士月????,有傢口者2斤,無者1斤。明初長城戍軍糧餉全靠屯田自給,中葉以後,屯田之製被破壞了,軍糧多仰仗國庫撥給。
漢武帝時和匈奴在長城大戰的經過是怎樣的?
漢武帝時和匈奴在長城大戰的經過是怎樣的?
漢武帝即位以後,國力已強,為了遏製匈奴貴族的進犯和虜掠,於公元前133年開始對匈奴進行戰爭,從公元前128年到公元前119年的10年中,雙方交戰十餘次,重大戰役有3次。第一次大戰是在公元前127年,匈奴以2萬騎入侵。漢派衛青以3萬騎迎擊匈奴,收復了河南地(今內蒙古西南黃河河套以南地區),設置朔方、五原郡,並重新修繕秦始皇時所築長城。這次戰役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第二次大戰是在公元前121年,由霍去病率數萬餘騎北擊匈奴,出隴西、北地,深入敵區1000余公裏,奪得祁連山和河西走廊。這次戰役沉重打擊了匈奴右部。漢王朝在這裏陸續設置了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四郡的建立溝通了內地與西域的聯繫。第三次大戰是在公元前119年,匈奴各以數萬騎入侵右北平和定襄郡,漢武帝派衛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各統領騎兵5萬,分兩路窮追匈奴。西路衛青大破單於軍,北至闐顔山趙信城返回。東路霍去病出塞1000余公裏,大破左賢王軍,至狼居胥山,臨瀚海而還。這次戰役迫使匈奴遠徙漠北。漢東自朔方,西至令居遷移60萬人屯田戍守,使得這一地域的生産逐漸發展起來。經過3次大戰,北方所受匈奴的威脅,已基本解除。漢戰勝匈奴後,一方面對舊有長城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另一方面開始了河西長城的興建。
衛青與匈奴在長城大戰的經過是怎樣的?
衛青是西漢傑出的將領。公元前127年,衛青領兵出雲中郡,渡河西進橫掃陰山以南的匈奴屬部,收復秦朝舊地隴西。衛青隨後督築朔方郡城、補建陰山山脈的秦朝萬裏長城,依憑萬裏巨墻阻匈奴於陰山以北。公元前128年秋,領兵3萬出雁門郡進擊匈奴,俘殺數千人。次年匈奴犯上𠔌、漁陽二郡,衛青奉命率大軍出雲中北進,途中急轉西南,沿外長城直撲高闕,然後揮師南下,大破匈奴收河南地。為了防止匈奴突然襲擊,衛青修復秦長城,並徙民10萬充實這裏。公元前123年春,衛青率3萬漢軍出朔方擊匈奴,經高闕出長城六、七百裏,乘夜幕包圍右賢王庭。右賢王聞警,倉皇率百餘騎北逃,公元前119年春,為保衛漢朝北部邊城的安定,衛青與驃騎將軍霍去病各領兵5萬,分兩路進軍漠北。衛青出定襄,過長城,深入大漠,行程逾千裏。見單於結陣以待,衛青用兵車環繞為營,紮住陣腳,然後,遣五千騎衝擊匈奴之陣,單於亦遣萬騎出迎,雙方激戰至傍晚,大風驟起,沙礫撲面。衛青乘機指揮兩支騎兵從左右兩側包圍單於,匈奴兵大亂,單於見漢軍人多勢盛,自料難以取勝,遂率輕騎數百突圍。衛青緊追不放,追至闐顔山趙信城(今蒙古高原杭愛山南),殲匈奴1.9萬人,燒毀匈奴積聚而還。這次戰役之後,匈奴一蹶不振,日漸衰落。衛青與霍去病功同被升任大司馬。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
|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 | 第一編 歷史沿革(2) | 第一編 歷史沿革(3) | 第一編 歷史沿革(4) | 第一編 歷史沿革(5) | 第一編 歷史沿革(6) | 第一編 歷史沿革(7) | 第一編 歷史沿革(8) | 第一編 歷史沿革(9)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0)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1)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2)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3)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 | 第二編 建築遺存(2) | 第二編 建築遺存(3) | 第二編 建築遺存(4) | 第二編 建築遺存(5) | 第二編 建築遺存(6) | 第二編 建築遺存(7) | 第二編 建築遺存(8) | 第二編 建築遺存(9)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0)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