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31節:佞人弄權,淫獵誰知一旦誅(4)
劉緒義 Liu Xuyi
桓公十五年,厲公有殺祭足之心,便指使祭足的女婿雍糾行動。
雍糾接受使命,便尋思如何動手,因而回到傢來,夫人雍姬見其神色不同於往日,便心疑而問,很快察知其中秘密。但女人傢心裏就想開了,一邊是自己的丈夫,一邊是自己的父親,幫誰好呢?幫了這個就害了那個,找不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女人折騰了一宿,第二天雍姬便藉探母之名回傢,問母親道:"父親與丈夫哪一個更親?"
其母說:"人盡可夫也,父親衹有一個,怎麽可以相提並論?"這倒頗符合春秋人倫大義,父子(女)之情是天倫,夫婦之情是後天的選擇。看樣子祭仲的妻子是經濟學家,當然是懂得物以希為貴的嘛。從倫理學的角度來看,父親比丈夫親,也是中國傳統的血統倫理所肯定的。後世所謂妻子問丈夫,要是她和他母親都掉進了河裏,丈夫是先救誰呢?這個問題總是難倒了不少的男子漢,回答先救母親的話,妻子不高興了,人傢天天和你同床共枕,海誓山盟,到頭來還是不如母親重要;回答先救妻子的話,不僅母親不高興,人傢不僅懷胎十月,倍嘗艱辛,又從小把你扶養大,飽經憂患,到頭來還不如一個小娘們重要,而且這種話說出來世人恐怕都不會容你,大不孝啊。處於這種兩難選擇的尷尬境地,是不懂歷史也。倘若參考一下"人盡可夫"的故事,我想是不難作出决定的。
果然,雍姬聽了母親的指點迷津之後,馬上作出了選擇。既然人盡可夫,小女子何患無夫?聽到母親的回答,雍姬明確了態度,便把厲公指使其夫雍糾打算謀害父親的計謀合盤托出。祭足聞之,先下手為強,立即動手殺了雍糾,並陳其屍於周氏之汪。鄭厲公知事已泄,便急忙驅車載了雍糾的屍體出逃,一路上連聲嘆息:"機秘大事和女人商量,你真是死得活該!"
這就是"人盡可夫"的出典。祭足殺婿逐主,厲公逃到蔡國,原先做了幾天國君的鄭昭公又被祭足迎回做國君。
然而,這個鄭昭公真是不幸得很,他剛回國即位,就要忙着應付宋魯蔡衛四國聯軍的攻打。這件事還沒了難,他就糊裏糊塗地做了冤死鬼。
昭公是被一個叫高渠彌的大臣殺死的。高渠彌為什麽要殺昭公呢?這事還得追溯到鄭莊公在世時。鄭莊公原本打算讓高渠彌做卿士,但子忽也就是昭公非常討厭這個人,便勸諫父親不要任用他,莊公不聽。而眼下昭公又回國做了國君,高渠彌就害怕了,他擔心昭公隨時會殺了自己,幹脆先下手為強,於是便多方想法,終於在一次打獵的時候,射殺了鄭昭公。
可憐的昭公做了不到一年的國君就這樣死了。
高渠彌殺了昭公,祭足不在國內,他趁祭足出使齊國之機,便迎立子亹做了國君。子亹和子儀是在厲公趕跑昭公之時,心懷不平,又擔心厲公加害,就出逃了,子亹奔蔡,子儀奔陳。
消息傳到齊國,此時的齊襄公正面臨着一大醜聞,就是和妹妹通姦,因姦情敗露,把妹夫魯桓公都殺了。此事傳得沸沸揚揚,齊襄公自知理虧,為了穩定民心,轉移國人註意力,就决定以對外用兵做文章。正好鄭國出了臣子殺君之事,齊襄公便打算以幫助鄭國清除佞臣的做法贏得國內外的好感。
齊襄公便設下騙局,先派使者告知子亹和高渠彌,聲明兩國結盟。正尋思如何穩定鄭國形勢的高渠彌和子亹看到送上門的大好機會,怎會放過?有齊國做為盟國,還用擔心什麽?子亹便叫祭足和高渠彌同往,可是狐狸般的祭足推說有病,不願意去,子亹便衹和高渠彌前往齊國。
二人一到齊國,就被齊襄公殺了,並派人告知鄭國,寡人已替你們除掉了亂臣賊子,咱們兩國仍舊和好如初吧。
祭足為什麽稱疾不去齊國呢?這裏面有什麽奧妙?《東周列國志》講了一件這樣的事,說是原繁私問於祭足曰:"新君欲結好齊侯,君宜輔之,何以不往?"祭足曰:"齊侯勇悍殘忍,嗣守大國,侈然有圖伯之心。況先君昭公有功於齊,齊所念也。夫大國難測,以大結小,必有姦謀。此行也,君臣其為戮乎?"原繁曰:"君言果信,鄭國誰屬?"祭足曰:"必子儀也,是有君人之相,先君莊公曾言之矣。"原繁曰:"人言君多智,吾姑以此試之。"原繁聞齊殺高渠彌,嘆曰:"祭仲之智,吾不及也!"這裏說得繪聲繪色,然而,衹恐與實不符。當年齊國要以女兒妻子忽,子忽不答應,祭足極力規勸,"子必娶焉",後來果應其言,如今子亹要修好齊國,祭足為何反而說"大國難測,以大結小,必有姦謀"?子亹死後,衆人要立子突(厲公),祭足不同意,這裏又說什麽子儀有"君人之相",為什麽當年莊公問時,他不說立子儀呢?這些破綻,不難看出,多半是小說傢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 | 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 | 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 | 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 | 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 | 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 | 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 | 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 | 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 | 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 | 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 | 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 | 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