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六小龄童品西游(上)   》 第31节:第九章 解读韵味(2)      六小龄童 Liu Xiaolingtong

  沙僧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地工作,是个“老实人”。《西游记》对沙僧着墨不多,但通览全书,他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印象。沙僧在兄弟三人中辈分最低,技艺也比不上二位师兄,虽没有多少才能,但是他能最大限度地尽自己力量干好本职工作、默默奉献。对师父、对师兄,他也是忠心不二的。而且他的憨厚朴实和猪八戒的刁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取经途中往往只有他一人理解大师兄孙悟空,而且看到师父与二师兄有不对之处时,也敢于直言进谏。这一形象,恰恰是绝大多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劳动人民的生动写照。
  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这是《西游记》人物塑造的特色。所谓“物性”,指的是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保持着原有的形貌和习性。如鱼精习水,鸟精会飞,蝎子精有毒刺,蜘蛛精能吐丝。即使在性格方面,也往往与原形相称。如猴子机灵,老鼠胆小,松柏有诗人之风,杏树呈轻佻之姿。而这些动物植物一旦成精变怪,就带上神奇的本领,具有某种“神性”,亦真亦幻。同时,由于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他们,将妖魔鬼怪人化,因而他们又有人性。总之,作者将神奇的想象之“幻”,与现实的更深层次的“真”相融合,从而完成了集物性、神性、人性位于一体的、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象塑造。比如,孙悟空是石猴出身,所以他既有猴子的外貌,又具有猴子的习性——急躁好动,机灵好奇,长于攀藤爬树,嗜食山桃野果,喜欢戏谑打闹,又好玩恶作剧。这些外形和习性,就是孙悟空形象的“物性”成分,所以人们称他为“孙猴子”。不过,孙悟空毕竟不是一般的野猴子,他的来历又很“神”。他是由一块感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的仙石孕育而出的,所以他猴子的自然属性又都转化为“神性”。如机灵聪明转化为具有超凡本领和奇异法术,能七十二般变化;再普通猴子的好动又转化为他具有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的神通;甚至连爱吃桃子也转化为他大闹天宫的一个诱因。当然,孙悟空这只神猴是人们理想中的英雄,有现实社会中的一定的“人性”。如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韧不拔,积极乐观,又心高气傲,争强好胜,容易冲动,爱捉弄人,具有凡人的一些弱点,都是社会人性的烙印。
  再如八戒的形象,同样是物性、神性、人性三位一体的结合。八戒前身是天篷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人间,错投猪胎生成猪精。所以,八戒首先有猪的外形和习性:体态臃肿蠢笨、性情粗憨痴愣、贪吃好睡、懒惰厌动。但由于他有一定“神性”,所以也能三十六般变化,驾云使风,只是变不成小巧玲珑的东西和白面秀丽的小男女,而常变作大山、大树、大石头、大癞象等一类粗大笨重的东西,变人也只能变个黄胖和尚,还得摇上好几摇才能变成。但八戒作为招赘高老庄的高家倒插门女婿,自悟空过云栈洞收了他后,作为取经队伍的一员,他也有淳朴憨直、心地善良的“人性”,同时还有懒惰自私、弄虚撒谎、惯耍小聪明、爱玩小手腕等特点。猪八戒同样是一个物性、人性、神性完美结合的典型。
  人性美的体现
  《西游记》的主要篇幅无疑是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西天取经是孙悟空“修心”的过程,被佛祖一压就是五百年的悟空这时已经承认自己过去“犯了诳上之罪”,表示了“知悔改过”的态度,开始了艰苦而漫长的“修心”过程。取经途中所经历的形形色色的险阻和妖魔,都是用来作为修心过程中障碍的象征。九九八十一难的磨炼,显然是在隐喻着“明心见性”必须经过一个长期艰苦的“渐悟”过程。随着真经的取回,孙悟空修成正果。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西游记

【资料来源】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1节:序Ⅰ和序Ⅱ第2节:前言(1)
第3节:前言(2)第4节:第一章 天下第一名猴——孙悟空(1)
第5节:第一章 天下第一名猴——孙悟空(2)第6节:第一章 天下第一名猴——孙悟空(3)
第7节:第一章 天下第一名猴——孙悟空(4)第8节:第一章 天下第一名猴——孙悟空(5)
第9节:第一章 天下第一名猴——孙悟空(6)第10节:第三章 历史上的玄奘和小说中的唐僧(1)
第11节:第三章 历史上的玄奘和小说中的唐僧(2)第12节:第三章 历史上的玄奘和小说中的唐僧(3)
第13节:第三章 历史上的玄奘和小说中的唐僧(4)第14节:第三章 历史上的玄奘和小说中的唐僧(5)
第15节:第三章 历史上的玄奘和小说中的唐僧(6)第16节:第三章 历史上的玄奘和小说中的唐僧(7)
第17节:第三章 历史上的玄奘和小说中的唐僧(8)第18节:第三章 历史上的玄奘和小说中的唐僧(9)
第19节:第三章 历史上的玄奘和小说中的唐僧(10)第20节:第八章 回味取经路(1)
第21节:第八章 回味取经路(2)第22节:第八章 回味取经路(3)
第23节:第八章 回味取经路(4)第24节:第八章 回味取经路(5)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