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礼仪 》 成就你的君子风范:礼乐人生 》
第31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10)
彭林 Peng Lin
周公的理念及其所规定的一系列制度,奠定了我们两千年文明的基调,为后世所尊奉。在他之后,尽管改朝换代的事情不断发生,但总体而言,只有量变,没有什么质变。中华礼乐文化的底蕴在这时就确立了。孔子非常推崇周公,他说过“我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这样的话。他认为周公推行的制度最好,他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赞成周公的德政,但是德在内心,外边看不到。他把德理解为一个“仁”字,指出“仁”就是“爱人”,孟子则概括为“仁者爱人”。有德的人必然是最懂得爱人的,懂得珍视人的价值,懂得尊重别人。后来,孔子的学生把孔子仁的理念理论化,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周公所制的礼,主要体现在一些典制上,到了孔子,又加进了一套修身养性的东西和一套教学方法。到了荀子,他把法家的东西吸收了过来,把礼和法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一个礼学的体系,影响非常之大。礼学体系内容非常庞大,包括理论形态、典章制度、行为规范以及修身养性的东西等等。
礼乐文化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出现了文化大讨论,大学里面尤其热烈,我当时正在读研究生。有一次我参加学校研究生会组织的研讨会,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教育系的一位同学提出了“怎样界定人”的问题,就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引起了与会同学的热烈讨论。实际上,在儒家的典籍《礼记》里面,对这个问题早就有过讨论。
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呢?《礼记》说:“人之所以为人,礼义也。”这个结论,是所有与会的同学都没有提到的。儒家认为,人懂得礼而动物不懂得礼,是两者的根本区别。《礼记?曲礼上》还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人如果不懂礼,就是衣冠禽兽、会说话的禽兽。所以《礼记》又说:“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儒家认为,人是通过礼来“自别于禽兽”的。《礼记》说:“礼也者,理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就是符合道理的行为规范。礼的精神所要体现的是一种不能移易的道理,只有固守住礼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文明时代的人。
在儒家的眼中,礼又是区别文明与野蛮的标准。唐代学者韩愈在他的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原道》中曾经非常深刻地谈到这一点。孔夫子用“六艺”教学生,其中有一部叫《春秋》,原本是鲁国的史书,写得非常简略,有点类似于大事记。猛一看,似乎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那么,为什么孔夫子会把它作为教育学生的教材呢?我们看《史记?太史公自序》就可以知道,司马迁曾经与上大夫壶遂讨论过这个问题。司马迁认为,孔子作《春秋》的本义,是要人们懂得“防微杜渐”的道理,因为乱臣贼子的出现都是有一个过程的,而《春秋》这本书,正是把事情发生的苗头和演变的轨迹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后人读了之后,就会从中吸取教训,懂得防范。
这是司马迁的理解,而唐朝的韩愈不太同意司马迁的说法。
他认为,孔子作《春秋》,是因为春秋是一个战争非常频繁的时代,原因之一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原地区很早就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而周边的许多民族还处在游牧时代。农业文明的居民凭借比较成熟的耕作技术向大自然索取食物,所以生活比较稳定和富裕。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可以证明,至迟在五千多年前,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就已经相当成熟了。游牧民族不然,他们逐水草而生,食物来源不太稳定,迫于生计,所以不时要到中原来抢掠。有些周边民族到了中原之后就不走了,或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才走,这样,他们与中原民族的交往就非常密切。所以说,伴随军事冲突而来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和转换。有些周边民族与中原民族接触后发现,中原人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发髻上插着笄,还戴着冠冕,说话很文雅,彼此谦让,觉得中原的礼仪很先进,就处处模仿和学习。与此相反,中原的某些诸侯看到周边民族的文化后觉得很新鲜:他们都披头散发,这样不是每天可以省去梳洗的麻烦吗?说话很粗鲁,这不是很豪放吗?于是也处处来模仿和学习。这两种模仿和学习,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它的要害在于,是落后文化向先进文化靠拢,还是相反?韩愈认为,孔子修《春秋》的深意是要严夷夏之别。夷夏之别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有没有“礼”。韩愈说,中原的诸侯转而用夷狄之礼,那么,我们就要把你“夷狄之”,就是把你当作夷狄来看待,不再认为你是中原大家庭的一员。当时的人对周边民族有专门的称呼,东方的叫“夷”,南方的叫“蛮”,西方的叫“戎”,北方的叫“狄”。简称“夷狄”,或者“夷”,“二十四史”中的《四夷志》,就是周边民族的专志。好了,如果你原本是夷狄之邦,但转而学习了我们中原的礼法,认同了我们的文化,我们就要“诸侯之”,把你看作是中原大家庭中的一员。韩愈的说法没有种族歧视,惟一的标准是文化,这是非常高明的见解。在他看来,春秋时期中原与周边四夷的冲突,就是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较量,是让历史走向进步,还是走向倒退的大问题。这才是孔子修《春秋》的用心之所在。中原文化代表了当时的先进文化,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人民有非常好的文化修养,这就是礼乐文明。韩愈在《原道》中讲的道理,我们千万不能忘记。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中华书局 |
|
|
第1节:礼乐人生前言 | 第2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 | 第3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2) | 第4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3) | 第5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4) | 第6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5) | 第7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6) | 第8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7) | 第9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8) | 第10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9) | 第11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0) | 第12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1) | 第13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2) | 第14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3) | 第15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4) | 第16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5) | 第17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6) | 第18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7) | 第19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8) | 第20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9) | 第21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20) | 第22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1) | 第23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2) | 第24节:礼乐文化与人文素养(3)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