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中國古都北京   》 紫禁宮殿(6)      閻崇年 Yan Chongnian

  西六宮在養心殿的後面,是妃嬪居住之所。西六宮是:東面,南為永壽宮,中為翊坤宮,北為儲秀宮;西面,南為啓祥宮(後改稱太極殿),中為長春宮,北為鹹福宮。儘管宮中房子很多,但當時還是頗為擁擠的。明初,朱元璋以唐朝宮中設立6局24司,官190人,女史50餘人,共240餘人為多,曾定製:設立六局一司,官75人,女史18人,共93人,比唐朝減100餘人。但這衹是規定,實際遠非如此。據康熙帝詢問故明太監後所說,明朝宮女9000人,內監10萬人,飲食不能遍給,日有餓死者。這個數字或有張飾,但反映出明朝的宮女和太監是多得驚人的。太監,是皇宮中專用的一種男人,他們多因幼時傢境貧寒,受閹割而步入此途。太監中大多數是終生苦役,最後悲慘地死去;衹有極少數受到皇帝寵信,成為權勢顯赫的人物。宮女,多為10歲左右被迫入宮,做一些服侍後妃的勞動。如嘉靖帝僅四次選宮女即達1080人。有的宮女進宮時年齡很小,如成化帝萬貴妃4歲入宮,天啓帝張裕妃7歲入宮,泰昌帝李莊妃10歲入宮。宮女在宮中的生活極為悲慘,皇帝和後妃稍不如意,宮女就要受訓斥,遭鞭笞,甚至被打死,有的不堪折磨而自殺。如嘉靖帝笞楚宮女,曾打死200餘人。也有的宮女被皇帝看中,晉封為妃嬪,像嘉靖帝時宮女尚美人,13歲更衣受寵,貴幸天下。但大多數宮女被幽深宮,虛擲韶華。陳誙《宮詞》雲:
  六宮深鎖萬嬌嬈,多半韶華怨裏
  燈影獅竜娛永夜,君王何暇伴纖腰。
  即使宮女有幸升為妃嬪,有的下場也很慘。天啓帝的裕妃張氏,雖有身孕,因遭天啓帝的乳嫗客氏和太監魏忠賢的恚恨,被幽禁於別宮,並斷絶飲食。她餓了十餘日後,趕上天下雨,勉強爬到屋檐下喝雨水數口,死於門外。皇帝死後,妃嬪還有殉葬。明太祖朱元璋死,妃嬪14人,俱身殉從葬。明洪熙帝僅在位一年,死後有4妃從葬。明宣德帝在位10年,死時有10妃從葬。妃嬪殉葬最為殘酷的是永樂帝死後。據朝鮮官書《李朝大王實錄》記載:
  及帝之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飽輟,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繩圍於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經而死。韓氏臨死,顧謂金黑(麗妃韓氏乳母)曰:‘娘吾去!娘吾去!’語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與崔氏俱死。
  這是一幅慘絶人寰的生人殉葬的黑暗圖畫。明初的宮人殉葬,前五朝除建文帝不得其死外,其餘上述四朝,皆有宮人殉葬。至第六朝明英宗,始遺詔廢除宮人殉葬之製。清朝後妃與明朝不同,後文另有敘述。
  永壽宮是西六宮中東面最南的一座宮殿。在這座宮殿裏,上演過一出皇妃爭寵的宮廷歷史劇。
  明成化帝朱見深,有一個寵妃萬氏。萬氏4歲被選入宮中,做孫太後(朱見深的祖母)的宮女。長大後,侍奉太子朱見深於東宮,日夜廝磨,感深情密。朱見深16歲即皇位,這就是成化帝。時萬氏已經35歲,但她長得豐滿豔麗,為人機警,善於迎合帝意,早已博得成化帝的寵愛。皇后吳氏曾抓住萬氏早先與見深有越禮的過錯,打棍子處罰了她。但是,成化帝竟把吳後廢掉,另立王氏為後。萬氏愈益專寵,六宮鮮得進禦。成化帝每次遊幸,萬氏均戎服前驅。成化帝登極的第二年,萬氏生下皇第一子,帝大喜,遂封萬氏為貴妃。但皇子未滿周歲死去,萬氏從此以後不再有孕。萬貴妃寵冠後宮,日益驕橫,為了使自己不失寵,發現哪個妃嬪禦幸懷孕,就令人以治病為名,對其打胎,飲藥墮胎者甚多,紀氏就是萬貴妃企圖用藥墜其胎的一個。
  紀氏本是廣西賀縣少數民族土官之女,成化中出兵西南,被俘入宮。紀氏有容色,通文字,做看管內庫的女史。紀氏偶被成化帝看中,寵幸後,有身孕。萬貴妃知道紀氏懷孕後,命宮女把胎兒鈎下來。宮女假報是痞塊,沒有打胎。於是,紀氏被貶到安樂堂去養病。後來生下一個男孩,紀氏讓守門太監張敏將孩兒溺死。敏說:“帝未有子,怎能棄之?”便用粉餌蜂蜜偷着哺育,時吳後廢居西宮,密知其事,往來哺養。一天,成化帝召太監張敏梳發,照鏡嘆道:“老將至而無子!”張敏伏地奏道:“死罪,萬歲已有子了!”帝驚愕,問所以。張敏奏道:“皇子偷着撫養在西宮,今已六歲,匿不敢報。”成化帝派人將皇子擡至階下,皇子長發披地,投入帝懷。成化帝立皇子朱樘為太子,頒詔天下,封紀氏為妃,並移居永壽宮。萬貴妃知道這事後,日夜哭泣,駡道:“這群小子騙了我!”但萬貴妃並不死心。不久,紀妃暴死,史載是萬貴妃謀害的。萬貴妃喂太子吃飯,撫養太子。周太後囑咐道:“孫兒去,不要吃!”萬貴妃嚮太子賜食,太子說:“已吃飽!”進羹,又說:“疑有毒!”萬貴妃計不得逞,因恚成疾,後來病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引言(1)引言(2)金代中都(1)金代中都(2)
金代中都(3)金代中都(4)金代中都(5)金代中都(6)遷鼎大都元大都城(1)
元大都城(2)元大都城(3)百貨彙聚科技文化(1)科技文化(2)科技文化(3)
科技文化(4)科技文化(5)中外交流(1)中外交流(2)明代北京北京城池(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