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文化遗产的历史回眸:后望书   》 一、追寻中国城市的血脉(1)      朱幼棣 Zhu Youdi

  中国国家的概念起源于古代城邦——一座城市便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广布在城乡,但主要凝聚和保留在城镇里。这是孕育我们智能和生命的地方。
  “不积圭土,难成高山。”中国城镇延续绵长,历史从未间断,中国的 2 000多个古城镇,几乎每一城市都可以追溯到久远,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即使遭过战火焚毁、洪水的淹没,古城中仍存在不同时代的大量历史文化古迹,像涝灾过后沃土上生长出蓬勃的新一茬庄稼一样,城市的修复与重建同样是生命与文化的延续与生长。有人把建筑比做凝固的音乐,那么城市就应该是一部凝固的乐章。
  把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建筑简单地归结为“农耕时代产物”、走完了历史进程的“木构建筑”,“从自己的娘胎里孕育不出自己的民族建筑”等等,是“博学”的无知与浅薄
  把中国当代城市文化特色的消失,产生不出东方的经典,归之于缺少规划和设计大师,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为什么在当代中国城市大规模建设的高潮中,中西方文化强烈的碰撞、古老与现代的对接之中产生不出大师?
  我们不妨略作回望。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国势衰微,城镇凋敝,战乱不已。被称为中国近代建筑宗师的吕彦直、梁思成、杨廷宝等人,都崛起于那个时代。这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学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科学现象。
  他们几乎都有相同的经历,留学海外归来,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既采用现代建造技术,又能创造性地发扬中国传统民族形式。中山陵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向海内外“悬赏”——即招标征集设计方案。方案不是由国民党领导人拍板决定。但事先已经过各界广泛的讨论,发表文章,确定了中山陵“开放式纪念”,和“至大、至德、至善”的指导思想。要求其风格为中国“古式”或“中西合璧”。那时没有业主和业内人士的概念,特聘的四位顾问,即南洋大学校长、土木工程专家凌鸿勋,德国建筑师朴士,中国画家王一亭和雕塑家李金发开会评审。交通部南洋大学为交通大学前身,凌鸿勋曾留学美国三年。虽然在美铁路公司工作并在加伦比亚大学学习,但他大抵并没有为学位而是为中国现代化的本领而求学,是继詹天佑之后我国著名的铁路专家,设计的铁路超过1 000条,勘查过的公路超过4 000条。当时年仅31岁的建筑师吕彦直也没有什么名气,他在上海报名应征,在40多个设计方案中被评为第一。凌鸿勋评价说:“此案全体结构简朴浑厚,最适合于陵墓之性质及地势之情形,且全部平面做钟形,尤具木铎警世之想。祭堂与停柩处布置极佳,光线尚足,祭堂外观甚美……此案建筑费较廉。”李金发评价说:“造成一大钟形,尤为有趣之结构。”王一亭说:“形势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大家一致认为吕彦直方案“简朴坚雅,且完全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精神”,决定采用,并聘吕彦直为陵墓建筑师。
  我们看看吕彦直这位设计大师的简历,就可知道他的方案被选中,绝非偶然。吕彦直于1894年出生于天津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自幼喜欢绘画,八岁丧父,九岁随姐姐侨居巴黎,在那里受到法国文化的熏陶。1928年回国读书,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1914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建筑系。之后,他充任美国名建筑师墨菲的助手,参加了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今南京师大)和北京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与此同时,他还对北京明清故宫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亲手绘制了不少故宫建筑图,从而对我国清代古建筑及欧美建筑风格特点都有了全面直接的认识。到1925年投标中山陵时,他已有了7年建筑设计的实践经验,其中重要的有上海香港路银行公会大楼、南京最高法院、东南大学科学馆等等。这位年轻的天才,在中山陵建设未竣工时,即因辛劳而早逝。
  千百年来,中国的城市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形成了一些定式和规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信出版社
为了前瞻的回顾序2 绝种·绝迹·绝唱(1)
序2 绝种·绝迹·绝唱(2)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1)
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2)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3)
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4)一、潼关:天下第一关的毁灭(5)
二、寻找峡谷与陕州(1)二、寻找峡谷与陕州(2)
三、永远消失的唐中都(1)三、永远消失的唐中都(2)
三、永远消失的唐中都(3)四、在水利学名词的背后(1)
四、在水利学名词的背后(2)四、在水利学名词的背后(3)
五、耸立在庄稼地上的现代楼阁一、文津街国家图书馆的启示(1)
一、文津街国家图书馆的启示(2)一、文津街国家图书馆的启示(3)
二、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1)二、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2)
二、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3)二、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4)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