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   》 5 其他政權的疆域      葛劍雄 Ge Jianxiong

  今新疆、內蒙古、青海和甘肅的一部分在明朝的大部分時間內都處於它的疆域之外。在這些地區建立的政權主要有:別失八裏14世紀40年代,察合臺汗國陷於分裂,至60年代西察合臺汗國演變為帖木兒汗國。1370年(明洪武三年)東察合臺汗居別失八裏,1418年(永樂十六年)西遷亦力把裏(一作亦力巴力,今新疆伊寧市),明朝史籍即以城名稱其國名。轄境包括今新疆除哈密地區和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以東北地區以外,境外巴爾喀什湖、塔什幹以東和帕米爾高原。16世紀後期,天山以北地區的東部已為瓦剌所占,其餘也分裂為幾部:吉利吉斯,在今巴爾喀什湖以東南一帶:哈薩剋,在今伊犁河流域;葉爾羌,在今塔裏木河流域和帕米爾高原;土魯番,在今天山以南東部地區和甘肅西部。
  韃靼、瓦剌韃靼始見於唐代中葉,是突厥統治下的部族,以後興起的蒙古是其中一支。元亡後,明朝又將蒙古高原東部蒙古成吉思汗後裔各部都稱為韃靼。
  瓦剌,清以後稱衛拉特、額魯特、厄魯特,本在葉尼塞河上遊,被成吉思汗徵服後成為蒙古一部。明朝泛指蒙古高原西部和阿爾泰山一帶的部族。
  1368年(明洪武元年)元帝退出大都,北遷上都。次年明軍攻上都,元帝再次北逃。第二年明軍又攻剋應昌(今內蒙古剋什剋騰旗西達來諾爾附近),元帝逃至和林,仍用元朝稱號,史稱北元。傳至1402年(明建文四年)取消帝號稱可汗,去國號稱韃靼,恢復了部族,但內部並不統一。明永樂初,瓦剌分為馬哈木、太平、把禿孛思三部,明朝封為順寧、賢義、安樂三王。韃靼和瓦剌的範圍大致有今內蒙古中部和西部、蒙古高原、阿爾泰山南麓和西伯利亞南部。
  1436年(明正統元年),瓦剌順寧王脫懽〔huān歡〕並吞賢義、安樂二王部落,統一瓦剌,兩年後又控製了韃靼。其子繼立後,東取兀良哈三衛及建州女真各部,西掠沙州、赤斤蒙古、哈密等衛,1449年(明正統十四年)南下攻明,俘獲明英宗。1453年(明景泰四年),也先自立為大元田盛大可汗,但兩年後在內亂中被殺,蒙古又分裂。1480年(明成化十六年)韃靼的達延汗(明朝稱為小王子)繼承汗位,出兵迫瓦剌西遷,又統一了蒙古各部。16世紀前期達延汗死後,又出現了割據局面。至16世紀後期,達延汗之孫土默特首領控製蒙古右翼,稱阿勒坦(俺答)汗。阿勒坦汗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築大板升城(明朝賜名歸化),成為漠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一 引言2 疆域何所指
3 疆域種種二 走嚮統一的漫長歷程:先秦時期
2 商朝3 西周
4 東周(春秋、戰國時期)三 中原王朝疆域的擴大和穩定:秦漢時期
1 第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2 西漢初的睏境
3 漢武帝的開疆拓土4 匈奴和其他邊疆政權
5 東漢的疆域6 邊疆諸族的內遷和擴張
四 長期的分裂和短期的統一:三國至南北朝2 亂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國的興衰
3 對峙中的穩定:北方的統一和再分裂4 北方的局部擴展和南方的退縮
五 從大統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時期2 空前的開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3 強盛後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後的疆域4 邊疆政權的消長
5 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六 分裂的延續和結束:宋、遼、金、元時期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