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北京地理之王謝門庭 》
老北京最豔麗的街景
佚名 Yi Ming
馬紮、木箱曾烘托出老北京最豔麗的街景
中國攝影傢協會會員吳惟先生告訴記者,照片是他兩年前在新鮮鬍同裏拍的,如今老槐已被連根拔去,新鮮鬍同不復存在,照片裏那位“走江湖”的面塑藝人張躍國,也將“陣地”挪到了傢中。吳老覺得,那些曾活躍在街頭巷尾的“五行八作”纔是老手藝最質樸、本真的生存狀態,而今,它們正在飛速老去。
黑白影像和褪色前的面人一樣,留下的是光鮮、多彩的記憶。上了年紀的人恐怕都記得:舊時鬍同口常能遇見捏面人的老師傅,戴着老花鏡坐在那兒,紅黃藍緑黑白各色面團一溜排開,一番揉搓之後,憨態可掬的佛爺、壽星、胖娃娃就變戲法似的出來了,若有幾個零花錢,買個翹着雉雞翎的美猴王一路舉回傢,會招來小夥伴多少羨慕的眼光。
一個世紀前,帶着同樣豔羨的目光,幼年的湯子博與郎紹安迷上了“指尖上的魔術”,從此入行並終成泰鬥。據“面人湯”第三代傳人馮海瑞介紹,生於通州的湯子博早年常在當地漕運碼頭附近的萬壽宮玩耍,萬壽宮乃各地藝人云集之所,他別處不去,就守着山東面塑藝人的攤位癡癡地看,然後買回面團自己研習。而“面人郎”郎紹安的從藝經歷與之“雷同”,冰心在《面人郎采訪記》(已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中這樣寫他:“有一次我在白塔寺廟會上,看見有捏面人的,捏什麽像什麽……我看得入了迷,一天也捨不得離開……”那個年代,京城孩子能看到的最豔麗的街景,或許就是木箱子上插着竹簽的彩色“棒棒人”—難怪兩位大師的入行儀式如此默契。
技藝日漸精湛後,湯子博與郎紹安先後加入“馬紮+木箱”的行列,著名畫傢張仃之子張郎郎在《大雅寶舊事》(大雅寶鬍同為中央美院宿舍所在地)一書中這樣描述“面人湯”街頭獻藝的場景:“他用竹簽飛快地又按又點,胖小兒的五官就出來了,再挑一星黑面、一星白麵,一抹一劃,那胖小兒的眼睛就左顧右盼了。”同樣,在“面人郎”之女郎志麗的記憶裏,在她6歲時,父親就帶着全家行走四方,當時的傢當—馬紮與木箱,她如今還悉心地保存在傢中。正是民間行走的經歷造就了“面人湯”和“面人郎”。
新京报 編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當代中國出版社 |
|
|
“四大名旦”光彩奪目 | 一出生就為達官貴人服務 | 流落民間照樣富有創造力 | 從陷入低迷到再創輝煌 | 市場看似興盛的背後 | 賣得好的還是大師作品 | 講究人性與個性 | 從“玉器街”看老北京玉器行 | 名冠玉器行的“四大怪” | 玉器製作重在“琢磨” | 靠手藝吃飯(1) | 靠手藝吃飯(2) | 玉器行的工匠被稱為“先生” | 周末去動物園上寫生課 | 千年老手藝 | 足夠人琢磨一輩子的老手藝 | 在哈德門外很是熱鬧過一陣 | 繁榮過後尋找新的活法 | 等不到“遲來的愛” | 朱德曾多次看望老藝人 | 解放前老藝人傳技藝思想保守(1) | 解放前老藝人傳技藝思想保守(2) | 編織宮廷藝術的錦綉“格律詩” | 昔日佈局穩重為皇傢專用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