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 成就你的君子風範:禮樂人生   》 第31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10)      彭林 Peng Lin

  周公的理念及其所規定的一係列制度,奠定了我們兩千年文明的基調,為後世所尊奉。在他之後,儘管改朝換代的事情不斷發生,但總體而言,衹有量變,沒有什麽質變。中華禮樂文化的底藴在這時就確立了。孔子非常推崇周公,他說過“我很久沒有夢見周公了”這樣的話。他認為周公推行的制度最好,他說“鬱鬱乎文哉,吾從周”。他贊成周公的德政,但是德在內心,外邊看不到。他把德理解為一個“仁”字,指出“仁”就是“愛人”,孟子則概括為“仁者愛人”。有德的人必然是最懂得愛人的,懂得珍視人的價值,懂得尊重別人。後來,孔子的學生把孔子仁的理念理論化,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周公所製的禮,主要體現在一些典製上,到了孔子,又加進了一套修身養性的東西和一套教學方法。到了荀子,他把法傢的東西吸收了過來,把禮和法結合起來,逐步形成了一個禮學的體係,影響非常之大。禮學體係內容非常龐大,包括理論形態、典章制度、行為規範以及修身養性的東西等等。
  禮樂文化所體現的人文精神
  20世紀80年代,中國學術界出現了文化大討論,大學裏面尤其熱烈,我當時正在讀研究生。有一次我參加學校研究生會組織的研討會,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教育係的一位同學提出了“怎樣界定人”的問題,就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哪裏?引起了與會同學的熱烈討論。實際上,在儒傢的典籍《禮記》裏面,對這個問題早就有過討論。
  人與動物的區別是什麽呢?《禮記》說:“人之所以為人,禮義也。”這個結論,是所有與會的同學都沒有提到的。儒傢認為,人懂得禮而動物不懂得禮,是兩者的根本區別。《禮記?麯禮上》還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人如果不懂禮,就是衣冠禽獸、會說話的禽獸。所以《禮記》又說:“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儒傢認為,人是通過禮來“自別於禽獸”的。《禮記》說:“禮也者,理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禮就是符合道理的行為規範。禮的精神所要體現的是一種不能移易的道理,衹有固守住禮的人,纔算得上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文明時代的人。
  在儒傢的眼中,禮又是區別文明與野蠻的標準。唐代學者韓愈在他的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原道》中曾經非常深刻地談到這一點。孔夫子用“六藝”教學生,其中有一部叫《春秋》,原本是魯國的史書,寫得非常簡略,有點類似於大事記。猛一看,似乎沒有什麽深奧的道理。那麽,為什麽孔夫子會把它作為教育學生的教材呢?我們看《史記?太史公自序》就可以知道,司馬遷曾經與上大夫壺遂討論過這個問題。司馬遷認為,孔子作《春秋》的本義,是要人們懂得“防微杜漸”的道理,因為亂臣賊子的出現都是有一個過程的,而《春秋》這本書,正是把事情發生的苗頭和演變的軌跡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後人讀了之後,就會從中吸取教訓,懂得防範。
  這是司馬遷的理解,而唐朝的韓愈不太同意司馬遷的說法。
  他認為,孔子作《春秋》,是因為春秋是一個戰爭非常頻繁的時代,原因之一是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中原地區很早就進入了農業文明時代,而周邊的許多民族還處在遊牧時代。農業文明的居民憑藉比較成熟的耕作技術嚮大自然索取食物,所以生活比較穩定和富裕。近幾十年的考古發現可以證明,至遲在五千多年前,中原地區的農業文明就已經相當成熟了。遊牧民族不然,他們逐水草而生,食物來源不太穩定,迫於生計,所以不時要到中原來搶掠。有些周邊民族到了中原之後就不走了,或者住了一段時間以後纔走,這樣,他們與中原民族的交往就非常密切。所以說,伴隨軍事衝突而來的,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交流和轉換。有些周邊民族與中原民族接觸後發現,中原人頭髮梳得整整齊齊,發髻上插着笄,還戴着冠冕,說話很文雅,彼此謙讓,覺得中原的禮儀很先進,就處處模仿和學習。與此相反,中原的某些諸侯看到周邊民族的文化後覺得很新鮮:他們都披頭散發,這樣不是每天可以省去梳洗的麻煩嗎?說話很粗魯,這不是很豪放嗎?於是也處處來模仿和學習。這兩種模仿和學習,性質是完全不同的,它的要害在於,是落後文化嚮先進文化靠攏,還是相反?韓愈認為,孔子修《春秋》的深意是要嚴夷夏之別。夷夏之別的根本是什麽呢?就是有沒有“禮”。韓愈說,中原的諸侯轉而用夷狄之禮,那麽,我們就要把你“夷狄之”,就是把你當作夷狄來看待,不再認為你是中原大家庭的一員。當時的人對周邊民族有專門的稱呼,東方的叫“夷”,南方的叫“蠻”,西方的叫“戎”,北方的叫“狄”。簡稱“夷狄”,或者“夷”,“二十四史”中的《四夷志》,就是周邊民族的專志。好了,如果你原本是夷狄之邦,但轉而學習了我們中原的禮法,認同了我們的文化,我們就要“諸侯之”,把你看作是中原大家庭中的一員。韓愈的說法沒有種族歧視,惟一的標準是文化,這是非常高明的見解。在他看來,春秋時期中原與周邊四夷的衝突,就是先進文化和落後文化的較量,是讓歷史走嚮進步,還是走嚮倒退的大問題。這纔是孔子修《春秋》的用心之所在。中原文化代表了當時的先進文化,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人民有非常好的文化修養,這就是禮樂文明。韓愈在《原道》中講的道理,我們千萬不能忘記。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第1節:禮樂人生前言第2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第3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2)
第4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3)第5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4)第6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5)
第7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6)第8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7)第9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8)
第10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9)第11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0)第12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1)
第13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2)第14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3)第15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4)
第16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5)第17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6)第18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7)
第19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8)第20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9)第21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20)
第22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1)第23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2)第24節:禮樂文化與人文素養(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