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 大話方言   》 雜交品種(2)      易中天 Yi Zhongtian

  其實這正是粵語的一貫作風。它原本就是中原漢語、當地土話、少數民族語言和外國語的“雜交品種”。直到現在,粵語中還有不少當年“百越雜處”的痕跡。比如“這”說成“呢”,就和壯、侗、傣、黎、布依語相同或近似。又如細想叫捻,抓住叫撳,一團叫一舊,便是壯語。乜、擰等字都念陰調,也和壯語相似。修飾詞放在被修飾詞後面,比如客人叫人客,幹菜叫菜幹,公雞叫雞公,牯牛叫牛牯,更是壯語的構詞特徵。漢語和壯語雖然都屬漢藏語係,但畢竟不是同一個語族,粵語卻能將它們融為一體。這種融會貫通、大而化之的神通,正是粵語和粵語文化的特徵。
  粵語既然能打通南北東西、古今中外,自然也能打通全省,這就和閩語不同。粵語是一體化的,閩語則是多元化的。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粵語文化的影響要比閩語文化的影響大。粵劇遠比閩劇或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有名,廣東音樂也遠比福建的南音深入人心。美術方面,廣東有嶺南畫派,福建卻乏善可陳,因為福建雖不乏人才,但八閩互不交通,各拿各的號,各吹各的調,鑼齊鼓不齊的,沒法擰成一股繩,也就不可能和一體化的粵語文化相抗衡了。難怪海外的華人雖然閩人比粵人多,粵語卻比閩語吃得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易中天:話說說話(1)易中天:話說說話(2)目錄南方與北方(1)
南方與北方(2)南腔與北調(1)南腔與北調(2)方言與官話(1)
方言與官話(2)誰跟誰學(1)誰跟誰學(2)多樣與統一(1)
多樣與統一(2)再說南方(1)再說南方(2)再說北方(1)
再說北方(2)南徵北戰(1)南徵北戰(2)英雄與美人(1)
英雄與美人(2)行盡瀟湘到洞庭(1)行盡瀟湘到洞庭(2)吳楚東南坼(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