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先秦諸子係年考辨 》
二九、孔子弟子通考
錢穆 Qian Mu
《世傢》雲:“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弟子列傳》:“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今按:《孟子》雲“七十子”,《呂氏春秋 遇合篇》“達徒七十人”,《韓非 五蠧》“服役者七十人”,《大戴禮 衛將軍文子》“受教者七十有餘人”。《淮南 要略》“孔子述周公之訓,以教七十子”,《漢書 藝文志 序》,《楚元王傳》,“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則孔子門人,固僅有七十之數也。烏得三千哉?(《淮南 泰族訓》雲:“孔子弟子七十,養徒三千人”,《越絶書》亦同。養徒與弟子有辨,《史記》遂謂孔子弟子三千人矣。然孔子亦豈得有三千養徒者?此《淮南》據晚世四公子養客為例,深不足信。《主術訓》又云:“孔丘、墨翟,慕義從風而為之服役者,不過數十人”,則近是矣。)七十言其成數,七二、七七,則自可無辨。
《世傢》又云:“孔子不仕,退而脩《詩》《書》《禮》《樂》,弟子彌衆,至自遠方,莫不受業。”今按崔述雲:“孔子弟子,魯人為多,其次則衛、齊、宋,皆鄰國也。”則至自遠方之說,亦不如後人所想像。今分別舉其著者列之如次。
顔回,魯人。(見《列傳》。)
崔述雲:“顔氏之著名於魯者多矣。《春秋傳》有顔高、顔羽、顔息,《呂覽》亦有顔闔,則顔子為魯人信也。”又林春溥曰:“《仲尼弟子傳》顔氏居其八,顔路、顔回、顔幸、顔高、顔祖、顔之僕、顔噌、顔何皆魯人。顔之推雲:仲尼母族。”(《開捲偶得》捲六。)
閔損,魯人。(《集解》引鄭玄曰,《弟子目錄》雲。)
冉耕,魯人。(《集解》引鄭玄。)
冉求,魯人。(《集解》引鄭玄。)
仲由,卞人。(《列傳》。)
宰予,魯人。(《集解》引鄭玄。)
端木賜,衛人。(《列傳》。)
崔述雲:“艾陵之役,吳子賜叔孫甲,衛賜進曰雲雲,則子貢為衛人亦無疑。”
言偃,吳人。(《列傳》。)或說魯人。(《索隱》引《傢語》。)
崔述雲:“吳之去魯,遠矣。若涉數千裏而北學於中國,此不可多得之事。傳記所記子遊言行多矣,何以皆無一言及之?且孔子沒後,有子、曾子、子夏、子張與子遊相問答之言甚多。悼公之弔有若也,子遊擯。武叔之母之死也,子遊在魯。而魯之縣子、公叔戍亦皆與子遊遊。子遊非吳人審矣。其子言思,亦仍居魯,則固世為魯人矣。”
卜商,溫國人。(《集解》引鄭玄。)或說衛人,(《集解》引《傢語》。)或說魏人。(孔穎達《檀弓疏》。)
陳玉澍《卜子年譜》雲:“《禮記 檀弓 正義》引《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姓卜名商,魏人也。復雲:子夏魏人也,在西河之上。然則唐本《史記》有魏人也三字,而今本脫之。”顧成章《論語發疑》雲:“《左》隱十一年《傳》,王取鄔、劉、蔿、邘之田於鄭,而與鄭人蘇忿生之田溫、原、絺、樊、隰、郕、攢、茅、嚮、盟、州、陘、隤、懷。僖十年《經》,狄滅溫,蘇子奔衛。成十一年《傳》,晉郤至與周爭鄇田,王命劉康公、單襄公訟諸晉。郤至曰:溫吾故也,故不敢失。劉子、單子曰:昔周剋商,使諸侯撫封,蘇忿生以溫為司寇,與檀伯達封於河。蘇氏即狄,又不能於狄而奔衛。襄王勞文公而賜之溫。狐氏、陽氏先處之,而後及子。若治其故,則王官之邑也。子安得之?晉侯使郤至勿敢爭。此勿爭者鄇田,非溫邑也。後郤至滅,魏氏盛,溫邑諒歸魏氏。至三傢分晉,溫仍屬魏。溯其初則本是蘇子之故國也。鄭云溫國卜商,孔雲魏人,(孔穎達《檀弓疏》,又唐贈魏侯,宋封魏公。)兩說正協。《禮記 檀弓》雲:退而老於西河之上,非歸其本國之詞乎?《傢語》卜商衛人,字子夏,嘗返衛,見讀史志者。雲晉師伐秦,三豕渡河,子夏曰:非也,己亥耳。讀史志者問諸晉史,果曰:己亥。於是衛以子夏為聖。孔子卒後,教於西河之上。魏文侯師事之,而諮國政焉。由此觀之,返衛是返魏之誤也。(《呂氏春秋》曰:“子夏之晉過衛”,過與返其義大相異。返,歸國之詞。過,越國之詞。)晉師伐秦,魏之前事也。讀史志者,讀國之舊史也。若雲衛之讀史者,亦談何容易,以三豕二字,歷千裏之遙,問諸晉史哉?況衛以子夏為聖,父母之邦,既尊且信如此,子夏亦何怨於衛,而反設教於魏哉?是以知魏之誤作衛,正不待辨而明也。且《傢語》一書,本王子雍所改以難鄭者。今溫國之說,出於鄭氏,或亦王子雍改《傢語》為衛人以難之耳。”今按:董氏《春秋繁露 俞序》已稱衛子夏,則子夏為衛人,早有其說,不待王肅《傢語》。惟顧說返衛乃返魏之誤,則殊是。又子夏為莒父宰,閻氏《釋地》謂“莒父屬魯西鄙,子夏為宰邑,去其傢密邇。”
顓孫師,陳人。(《列傳》,《集解》引鄭玄雲陽城人。)
崔述雲:“子張乃顓孫之後,顓孫於莊二十二年自齊奔魯,歷閔、僖、文、宣、成、襄、昭、定至哀公凡十世。子張之非陳人,明矣。蓋因其先世出自陳,而傳之者遂誤以為陳人耳。若子張為陳人,孔子亦將為宋人乎?子張之子申祥,亦仍居魯。”今按:《呂氏春秋 尊師篇》:“子張,魯之鄙傢也。”子張果魯人。(《檀弓》“申祥之哭言思”,鄭註“說者雲言思子遊之子,申祥妻之昆弟。”閻若璩《四書釋地又續》因謂:“是陳之顓孫氏,與吳之言氏,遠為婚姻。”不知其實皆魯人也。
曾參,南武城人。(《列傳》)
崔述雲:“南武城者,魯南境之邑,吳、越至魯之衝,即子遊為宰之地也。《孟子》書載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而曾子去。孟子曰:曾子師也,父兄也,則曾子非武城人明甚。司馬氏蓋見《孟子》書中有居武城之文,而遂誤以為武城人耳。”今按曾子果武城人,未必不可避寇而去。(雷學淇亦以曾子之去,證武城非祖宗邱墓之鄉,其說實迂。)孟子稱曾子師也,父兄也,亦未必見其即非武城之人。崔氏乃謂非武城人明甚,殊嫌速斷,不足信。武城在費縣。《秦策》“曾子處費,(《新序》作處鄭,誤。)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梁氏《志疑》引《西京雜記》雲:“昔魯有兩曾參,南曾參殺人,見捕,人以告北曾參母”,雲雲,即與《秦策》同述一事。梁氏據之,謂:“曾子為北武城人。南武城為魯邊邑,在今費縣西南。魯之北有東武城,故云北武城也。”餘意《西京雜記》乃晚出偽書,未可盡據。即謂遺聞軼事,不無采擷。南北之辨,未必非同居一城,而指其城南城北言之。何必強說以居北武城,而謂北曾參哉?《列傳》明雲曾參南武城人,澹臺滅明雲武城人,並無北武城之說。《日知錄》謂“子羽、曾子同一武城,《子羽傳》次曾子,省文。”其說甚是。《大戴禮記 衛將軍文子篇 註》:“曾子南武城人,澹臺滅明東武城人”,疑誤。《水經註》引京相璠曰:“今泰山南武城縣有澹臺子羽塚,縣人也。”則子羽實南武城人。哀公八年,吳伐魯,從武城。《傳》雲:“王犯常為之宰,澹臺子羽之父好焉。”是子羽為近吳之南武城人,確有明證。故子遊之所宰,曾子之所居,即子羽之邑,為近吳之武城,亦曰南武城。《史記》所載,本甚明白。今必曰曾子非南武城人,而別尋一地以說之,皆非也。(周柄中《四書典故辨正》,亦謂“曾子所居,即費縣之武城,非有二地。《史記》雲南武城者,因清河有東武城,在魯之北,故加南以別之,據漢人之稱耳。”此說得之。雷學淇《介菴經說》以在南者曰武城,近吳,在東者曰南武城,近費而鄰齊。與諸傢以子羽邑近費者不同,其說疑誤。復有以曾子武城在嘉祥者,顧氏《日知錄》,俞氏《癸巳類稿》均辨之,孫志祖《讀書脞錄》復據《大戴禮記註》駁顧說,亦誤。參讀《考辨》第三五。)
澹臺滅明,武城人。(《列傳》。)
宓不齊,魯人。(《集解》引孔安國。)
原憲,魯人。(《集解》引鄭玄。)
公冶長,齊人。(《列傳》。)或說魯人。(《索隱》引《傢語》。)
錢坫《論語後錄》:“公冶長《史記》以為齊人,《傢語》以為魯人,範寧、杜預以為魯公族。案公冶襄公時有其人,疑以字為氏。”崔述雲:“公父歜,公父之後也,則公冶長亦當為公冶之後。襄公之自楚歸也,季孫使公冶問,則公冶魯大夫也。然則長亦非齊人矣。”
南宮括,魯人。(《集解》引孔安國。)
公晳哀,齊人。(《集解》引《傢語》。)
《淮南 汜論訓》:“季襄、陳仲子立節抗行,不入洿君之朝,不食亂世之食,遂餓而死。”高誘《註》:“季襄,魯人,孔子弟子。”王念孫曰:“孔子弟子無季襄,襄當為哀字之誤也。《史記 仲尼弟子傳》雲:公皙哀字季次,此言季哀即季次也。故高《註》雲然。(按金鶚《求古錄 禮說九》,《孔子弟子考》“古人名字,皆相應,哀必有次,故名哀字次。”)《弟子傳》載孔子之言曰:天下無行,多為傢臣,仕於都,唯季次未嘗仕。《遊俠傳》雲:季次、原憲,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苟合當世,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與此說略同。”據此,則季次一說乃魯人。(季次事不見於《論語》,《列傳》惟季次未嘗仕,稱其字,亦後人筆。)
又按先秦古籍,頗亦有以原憲、鮑焦並舉者。《韓詩外傳》捲一鮑焦衣弊膚見,挈畚持蔬,遇子貢於道,則鮑焦亦正與原憲、季次同時也。鮑焦立槁於洛水之上,其製行亦復與原憲、季次相類,惟不列儒籍,後世故少稱述,特附箸於此焉。又有申徒狄抱石投河,《韓詩外傳》記其語,謂吳殺子胥,陳殺泄冶,則申徒亦戰國初年人,與原憲、鮑焦相似,或猶稍後也。(《文選》鄒陽《獄中上書》,李善註,引服虔曰:申徒殷之末世人,恐難信據。)又韓非《八說》:鮑焦、華角,天下之所賢也,鮑焦立枯,華角赴河。華角不知又何人。先秦諸子,僅見名字,不可詳考者,其數實多,此尤學者所當知也。
曾葴,曾子父。
顔無繇,顔子父。
商瞿,魯人。(《列傳》。)
高柴,衛人。(《集解》引鄭玄。)或說齊人。(《正義》引《傢語》。)
按:自來註傢俱以子羔為齊敬仲高傒之後,與《正義》引《傢語》正合。鄭說或未確。(惟王應麟亦謂是衛人,後居魯。)《檀弓上下疏》兩引《史》雲鄭人,今本無此說。
漆雕開,魯人。(《集解》引鄭玄。)或說蔡人。(《正義》引《傢語》。)
司馬耕,宋人。(《集解》引孔安國。)
樊須,齊人,(《集解》引鄭玄。)或說魯人。(《正義》引《傢語》。)
按:《左傳》哀十一年,齊伐魯,冉有以樊遲為車右,遲先魯師逾溝,遂敗齊人。初,季孫疑其年弱。若遲是齊人,不應自伐宗國。季孫之疑,亦不專以年弱為說。則遲定魯人也。
有若,魯人。(《集解》引鄭玄,《正義》引《傢語》。)
公西華,魯人。(《集解》引鄭玄。)
巫馬施,魯人。(《集解》引鄭玄。《傢語》作陳人。據《墨子 耕柱》,巫馬子謂子墨子曰:我愛魯人於鄒人,則巫馬氏當魯人矣。)
以上略舉《弟子列傳》中有行跡可考信者,詳其國邑,知崔說之不可易。蓋孔子轍跡,僅及魯、齊、衛、宋、陳、蔡,而云適天下,幹七十二君。則謂弟子來自遠方,亦正其類。
《列傳》記諸弟子年歲者,二十餘人,其文當有所本。雖或有誤,大要亦不甚遠。今重為考列如次。
顔回少孔子三十歲,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列傳》。)
按:當雲四十一蚤死,說詳《考辨》第二十六。
閔損少孔子十五歲。(《列傳》。)
《容齋隨筆》:“《論語》所記孔子與人語,及門弟子,並對其人問答,皆斥其名,未有稱字者。雖顔、冉高第,亦曰回曰雍,唯至閔子獨雲子騫,終此書無損名。昔賢謂《論語》出於曾子、有子之門人,予意亦出於閔氏。”今按:閔子於孔門為前輩,曾子、有子皆後進,《論語》尤出於後進弟子之門人,則非亦出於閔氏矣。閔子在當時,豈自以年德見尊異歟?閔子卒年無考。
仲弓,少孔子二十九歲。(《索隱》引《傢語》。)
按:荀子書屢稱仲尼、子弓,楊倞註(見《非相》)子弓蓋仲弓也。元吳策亦主其說,俞樾曰:“仲弓稱子弓,猶季路稱子路。子路、子弓,其字也,曰季曰仲,至五十而加以伯仲也。”今按:後世常兼稱孔、顔,荀卿獨舉仲尼、子弓,蓋子弓之與顔回,其德業在伯仲之間,其年輩亦略相當,孔門前輩有顔回、子弓,猶後輩之有遊、夏矣。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則孔子之稱許仲弓,固甚至也。
又按《論語》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皇侃《疏》引王弼曰:朱張字子弓,荀卿以比孔子。《論語》逸民下序六人,而闕朱張,明取捨與己同也。是以子弓為朱張。王弼之意似指傳《易》之馯臂子弓也。此亦一說,未知孰是。
又按《論語》犁牛之子騂且角,馯臂疑騂角字訛,則子弓仍是仲弓。或言江東楚人,或言魯人,則如子遊、子張之例,惟朱張無說,仍以存疑可也。
伯牛
按:《論衡 自紀篇》:“鮌惡禹聖,叟頑舜神,伯牛寢疾,仲弓潔全。”以伯牛為仲弓父。毛奇齡《四書改錯》謂:“以伯牛名犁,其稱犁牛,直指其名與字言,此固無他據,不足道者。”李氏《尚史》、錢氏《養新錄》、瀋氏《漢書疏證》諸書,均不信《論衡》此說。《聖門志》,《闕裏廣志》稱伯牛少孔子七歲。若伯牛誠是仲弓父,則年亦相當。蓋如顔路、曾點而尤早死,故言行少見於《論語》。今王氏說雖無他據,而伯牛之為孔門前輩弟子,則自可信也。
冉求,少孔子二十九歲。(《列傳》。)
按:《論語》“子適衛,冉有僕”,時冉子年二十有六。《孔子世傢》:魯哀公三年,季康子召冉求,時冉子年三十一。哀公十一年,齊伐魯,戰於郎,冉有有功,遂召孔子,時冉子年三十九。(李氏《尚史》引朱庸若曰:“冉有與季路並驅,不當少長二十年。”然由、求並驅,在孔子晚年返魯後,固無嫌。《大戴記 衛將軍文子篇》註以冉求為冉雍子,恐不可信。)
仲由,少孔子九歲。(《列傳》。)
按:《左傳》定公十二年,仲由為季氏宰,將墮三都,時子路年四十五。哀公十五年,衛蒯聵之難,子路死之,年六十三。
又按:子路為季氏宰,在定公世。冉有為季氏宰,在哀公世。二子未嘗同仕於季氏。《論語》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云雲,崔述力辨其誣。毛奇齡《四書改錯》引小邾射來奔事,為孔子反魯後由再仕季之證。又引《韓非子 外儲說右上》季孫相魯,子路為郈令,挾粟餐長溝之衆,季孫讓之曰:將奪肥之民耶?肥為康子名,為由、求共仕康子之旁證。今按:小邾射之事,子路自以為民居國,義當從令,故有“有事小邾,死其城下,不敢問故”之對,不足以為再仕季氏證。至於《韓非》書郈為叔孫氏邑,子路為郈令,又烏得謂再仕康子。又謂孔子駕而去魯,寧有其事?寓言小說,殊不足信。(《水經 濟水註》引《韓子》:“魯以仲夏起長溝,子路為蒲宰,以私粟饋衆。”蒲乃衛邑,與魯事益無涉。其說亦不足據。)又《弟子列傳》:“子路為蒲大夫。”又曰:“為蒲大夫孔悝之邑宰。”蒲本寧氏邑,後歸公叔氏。疑公叔畔後,乃歸孔氏。則為蒲大夫,即孔氏邑宰也。《春秋》公邑稱大夫,私邑稱宰。然如陽貨亦稱大夫,則蒲宰亦得稱蒲大夫矣。蒲人嘗圍孔子,故孔子之戒子路曰:蒲多壯士,又難治也。
端木賜,少孔子三十一歲。(《列傳》。)
按:子貢少顔子一歲,觀孔子與回孰愈之問,見二人在孔門之相伯仲。《禮記 檀弓》:“孔子之喪,門人疑所服。子貢曰:昔者夫子之喪顔淵,若喪子而無服,喪子路亦然,請喪夫子若喪父而無服。”又《孟子》雲:“昔者孔子歿,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於子貢,相嚮而哭,皆失聲。子貢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然後歸。”全謝山《經史問答》雲:“孔子之卒,高第蓋多不在。而三年治任,入揖子貢,是子貢之年最長。其長於子貢而尚在者,惟高柴。哀十七年尚見於蒙之會。又冉有亦尚仕季氏。蓋皆以居官不在廬墓之列。”按孔子卒,子貢年四十二。
又按:子貢,衛人,少孔子三十一歲。孔子為魯司寇,子貢年二十。孔子去魯之衛,子貢年二十四。疑子貢從遊,蓋在孔子至衛後。《左傳》:“定公十五年春,邾隱公來朝,子貢觀焉。邾子執玉高,其容仰,公執玉卑,其容俯。子貢曰:以禮觀之,二君皆有死亡。君為主,其先亡乎?夏五月,公薨。仲尼曰:賜不幸言而中,是使賜多言者也。”此正似子貢初從孔子後語。時子貢年二十六。蓋至魯觀禮,歸而言之孔子,非孔子亦以是年反魯也。其後孔子睏於陳、蔡之間,顔淵、子貢、子路從。及孔子反衛,而子貢去衛仕魯。《左傳》哀七年會吳於鄫,季康子使子貢對太宰嚭,是子貢仕魯之證也。十一年,艾陵之役,代叔孫對吳王。十二年,會櫜臯,魯使子貢辭尋盟。又說太宰嚭捨衛侯。十五年鼕,從子服景伯如齊,陳成子以子貢言歸魯成。自七年至此,子貢仕魯已九年。(《????鐵論》“孔悝之亂,子貢、子臯遁逃,不能死其難”,此說殊無根據,不可信。)翌年,魯哀公十六年,夏,孔子卒,子貢廬墓六年而去。當在哀公二十一年。其後遂歸衛。《左傳》:“哀二十六年,衛出公自城鉏使以弓問子贛,且曰:吾其入乎?子贛對曰,臣不識也。私於使者曰”雲雲,是其時子貢仕於衛。翌年,“越後庸盟魯於平陽,季康子病之,思曰:子贛若在此,吾不及此。武伯曰:然,何不召?曰:吾將召之。”其後子貢事無考。《史記 貨殖傳》謂:“子贛既學於仲尼,退而仕於衛,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間。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然考《論語》孔子曰:“賜不受命而貨殖焉,臆則屢中。”是子貢貨殖,孔子已言之。據子貢前後行跡考之,其鬻財曹、魯之間,或在其仕魯之際。其仕衛已在孔子卒後,《史記》之說,不足盡據。《列傳》謂子貢卒於齊,其年亦無考。
言偃,少孔子四十五歲。(《列傳》。)
按:孔子反魯,子遊年二十三。蓋其從遊當在孔子反魯後也。閻若璩《四書釋地三續》:“孔子厄於陳、蔡,年六十三,時子遊年僅十八,子夏年十九耳,而既以文學名。”此閻氏誤讀《論語》從我於陳、蔡以下兩章為一章,故云爾。又《傢語》:“孔子為魯司寇,與於蠟,既賓,事畢,乃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言偃侍。”《禮運註》亦謂:“孔子仕魯,在助祭之中。”考孔子年五十一為司寇,子遊年六歲,孔子五十五歲去魯,子遊年十歲,孔子與語大同小康,有是理乎?後人猶有信《禮運》大同為真孔子當日之言者,皆坐不知論世考年之咎。
卜商,少孔子四十四歲。(《列傳》。)
按:遊、夏在孔門相伯仲,猶回、賜也。晚年為魏文侯師,詳《考辨》第三十九。又按:《檀弓》“昔者夫子失魯司寇,將之荊,蓋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貧也。”其語不足信。何者?孔子去魯,在定公十三年。至楚,在哀公六年。其間年月甚遠。且去魯乃之衛,非之荊。一也。冉有以魯哀三年自陳召還,不得復使荊。二也。《孔子世傢》雲:“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用事大夫發徒役圍之,於是使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後得免。”陳、蔡之圍,與昭王之迎,既均不足信,則子貢之使亦不足信。三也。此又云子夏。孔子厄於陳、蔡,子夏年十九,蓋尚未從遊。又不聞子夏長於聘使專對。其時既年少,孔子何特使之為先容?四也。(臧庸《拜經日記》疑子夏當為子貢之訛,其說已無據。陳玉澍《卜子年譜》駁之,益無聊。金鶚、鄭環以子夏從遊陳、蔡疑其年,亦誤。今定子夏從遊在孔子歸魯後,則諸說皆可無辨。)崔述雲:“《檀弓篇》所記舛謬殊多,而此章所載曾子速貧速朽之說,尤不近於理,必後人所妄撰。”(《洙泗考信錄》捲二。)“蓋自孔子歿後,諸弟子之門人,各私其師,故多自尊其師之說,而譏他人,因而撰為此等語耳。”(《洙泗考信錄餘錄》。)不足信,五也。然崔氏既論此章不足信,又據先之以子夏申之以冉有之語,證其時冉有尚從孔子未歸魯,何也。(《韓詩外傳》有“衛靈公使人召勇士,道遭行人卜商”雲雲,子夏與衛靈公年不相及,《外傳》妄也。陳氏《年譜》強改靈公為出公,又謂事之有無不論可也,殊牽強。《年譜》其他多類此,不盡辨。)
顓孫師,少孔子四十八歲。(《列傳》。)
按:《弟子列傳》“子張從在陳、蔡間,因問行”雲雲,《滹南集 辨惑》曰:“子張問行,孔子語以忠信篤敬,此平居所講明。《史記》因陳、蔡之睏而發,何所據耶?”翟灝《四書考異》亦辨之雲:“陳、蔡之厄,孔子年六十三。子張少孔子四十八歲,時纔十五歲也。史文豈可盡信?”今按:孔子六十八返衛,子張亦纔二十歲。則其從遊,蓋在孔子自衛歸魯之後。《韓非 顯學篇》:“孔子之死,儒分為八,有子張之儒。”子張亦能別立宗派,而其學說少所考見,可嘅也。子貢問師、商孰賢,以二人為後進,子貢先達,見後進之賢而問此。《檀弓》:“子張死,曾子有母之喪,齊衰而往哭之。”則子張先曾子卒,殆非高壽。據《掘坊志》:子張卒年五十七,則魯悼之二十一年也。
又按《史記 儒林傳》:“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子路已先孔子而卒。子張之死,曾子往哭,似子張卒於魯。史公既稱子張陳人,又稱孔子卒而子張居陳,殆不可信。
《孟子 盡心篇》:“如琴張、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謂狂矣。”琴張之名,又見《左》昭二十年《傳》。“琴張聞宗魯死,將往弔之。”賈逵、鄭衆以琴張為顓孫師。服虔駁之雲:“子張少孔子四十餘歲,孔子是時三十一,未有子張。”趙岐註《孟子》,亦以琴張為子張,雲:“子張善鼓琴,號曰琴張”,蓋本賈、鄭。今按:牧皮無考。(近人馬敘倫《莊子義證》疑牧皮即孟子反。謂牧孟音同明紐,皮反形即相似,聲亦歌元對轉,其說蓋信。)曾皙,曾參父,年或稍後於子路。(據《論語 侍坐章》。)最多不後孔子二十歲,於子張乃父行。孟子先琴張次及曾皙,則琴張非子張,當與子路、曾皙之儔同輩行也。莊子云:“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友。子桑戶死,孔子使子貢往侍事。”桑戶《山木篇》作桑雽,《楚辭 涉江》作桑扈。雲:“接輿髠首,桑扈臝行。”或謂即《論語》之子桑伯子,所謂太簡者也。《說苑 脩文》記其不衣冠而處,即《涉江》所云臝行也。孟子反疑即《論語》之孟之反。又見《左》哀十一年《傳》。“奔而殿,將及門,策馬,曰非敢後”者。琴張與桑戶、孟反為友,又為輩行前於子張之證。時冉有使樊須禦,季孫嫌其年少。子張與樊遲同輩,年又稍後,則决非琴張矣。(即謂琴張以善鼓琴得名,非氏琴,亦不必即為子張。)王肅《偽傢語》以琴張為琴牢,《漢書 人表》琴張在四等,今作琴牢,王引之已辨正。(遊、夏、子張皆少孔子四十餘歲。金鶚皆疑謂少孔子三十餘歲,誤也。又前後引金鶚,皆見《求古錄 禮說》。)
曾參,少孔子四十六歲。(《列傳》。)
按:曾子於孔門為後進,孔子死,曾子年僅二十七。(《顔氏傢訓 勉學》:“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孫志祖《讀書脞錄》疑七十為十七之訛,今按曾子年十七,乃孔子自楚反衛之歲,豈曾子是時始從孔子於衛乎!)孔子稱“參也魯”,門人記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無曾子。則曾子之在孔門,未必夙為群弟子所推尊。其後遊、夏、子張欲尊有子為師,強曾子,曾子不肯,其時猶不見尊曾子。曾子既為魯費君所重,其子曾申又見崇於魯繆。吳起出曾氏門,顯名楚、魏。至孟子推尊曾子,後世因謂其獨得孔門一貫之傳,實不然也。《韓詩外傳》稱:“曾子仕於莒,得粟三秉。後齊迎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捲一。)又稱:“仕齊為吏,祿不過鐘釜。後南遊楚,得尊官。”(捲七。)然據《檀弓》易簀之言,曾子未必為尊官。(《荀子 大略》有晏子送曾子,楊倞已辨之。《晏子春秋》《說苑》皆有之。古書多沿襲,不足怪。又《小戴記 曾子問》,有衛靈公弔季桓子,靈公卒季孫前,其語益不信。參讀《考辨》第四。)
曾葴
《檀弓》:“季武子卒,曾點倚其門而歌。”閻若璩《四書釋地又續》辨之雲:“《春秋》昭公七年,季孫宿卒,孔子年十七。曾點少孔子若幹歲,未可知。然《論語》敘其坐次,後於子路,則必少九歲以上也可知。孔子年十七時,子路甫八歲,點實不過六歲七歲孩童耳,烏得有倚國相之門,臨喪而歌之事?《檀弓》多誣,莫此為甚。”
澹臺滅明,少孔子三十九歲。(《列傳》。)
按:《論語》子遊為武城宰,始識滅明,則滅明從遊在孔子晚年也。《列傳》雲:“既己受業而退,脩行,行不由逕,非公事不見卿大夫”,與《論語》相舛,疑失之。又云:“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人,設取予去就,名施乎諸侯。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今按:武城近吳,吳滅,與越鄰。越以新興,禮賢下士,墨子弟子多遊越者。《儒林傳》:“孔子卒後,子羽居楚。”楚、越鄰國,子羽南遊至江,容有其事。然孔子當不及聞其顯。以言取人,失之宰予,語既不足信。(詳《考辨》第二十七。)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者,亦後人之虛造也。(子羽稱字亦後人筆。)
宓不齊,少孔子四十九歲。(《列傳》。)或說少三十歲。(《索隱》引《傢語》。)
崔述雲:“孔子稱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則是子賤已成德矣。其親師取友,已歷有年矣。而《列傳》謂其少孔子四十九歲,則當孔子卒時,年僅二十有五,成德安能如是速乎?”(金鶚亦辨之。)據此,則《傢語》之年為當也。(《志疑》雲:“《索隱》引《傢語》作少孔子四十九歲,與《史》同。今所傳毛本《傢語》無九字,《索隱》引《史》作三十,並誤。又各本《史記》改《索隱》元文曰《傢語》少孔子三十歲。此雲三十九,不仝,妄也。”今按:《弟子傳索隱》引《傢語》註年數者,或註不同,或以補缺。若曰與《史》同,則顔子以下,何不逐人為註,獨於子賤下此一條,疑未允也。此正是今傳《傢語》誤取《史》年耳。不當轉疑《索隱》之非元文。又按:子羔《史》雲少孔子三十歲,今《傢語》作四十。疑毛本以子羔誤子賤而錯校者。)
《漢 藝文志》有《宓子》十六篇、《論衡 本性篇》雲:“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亦論情性,與世子相出入。”葉德輝曰:“《韓非 外儲》,《呂覽》,《新書》,《淮南子》,《韓詩外傳》,《說苑》,《論衡》,《傢語註》,及宓子賤語,皆治單父時事,當在十六篇中。”
《韓非子 難言篇》:“宓子賤、西門豹不鬥而死人手。”《宋書》:“畢萬保軀,宓賤殘領。”則宓子蓋不得其死者。李氏《尚史》不之信,而亦無說。
顔無繇,少孔子六歲。(《索隱》引《傢語》。)
商瞿,少孔子二十九歲。(《列傳》。)
葉夢得雲:“自司馬遷以來,學者皆言孔子傳《易》商瞿。瞿本非門人高第,略無一言見於《論語》。性與天道,子貢且不得聞,而謂商瞿得之乎?”今按:據《列傳》,瞿年長於回、賜,其從遊當不在後。而孔子晚年喜《易》,瞿得其傳,亦當在孔子晚世。則瞿之從學久矣,而顧無一語見於《論語》,又不見於其後群弟子之稱述。則其人尚在若有若無間,遑論傳《易》之事哉?(《列傳》又云:“商瞿年長無子,孔子曰:無憂。瞿年四十後,當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他日,弟子以問有若,有若不能對,遂斥其師座。”其語荒誕,不足信。今《傢語》有“梁鱣年三十未有子,欲出妻,瞿曰:昔吾年三十八無子,孔子曰無憂,過四十當有五丈夫。今果然。恐子自晚生耳,未必妻之過。”此又襲《史記》而益謬。據《列傳》梁鱣、商瞿同年。瞿有五子,鱣年何得僅三十?即如今《傢語》謂鱣年少瞿十歲,則鱣三十,瞿年恰四十,豈得謂夫子五丈夫子之言果然?此殊不足辨,姑舉以見偽書之多謬耳。《論語》有孔子病,商瞿卜雲雲:《御覽》引《莊子》則雲孔子病,子貢出卜,皆《論語》子路請禱之訛。
高柴,少孔子三十歲。(《列傳》。)
按:據此則高子、顔子同年也。《論語》:“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崔述雲:“此事當在子路為季氏宰之時。魯定公五年,公山不狃以費宰見於《傳》,至十二年奔齊,而費始無宰。然則子羔之舉,當在季氏初墮費之後也。”今按:魯定公十二年,子羔年二十四,故孔子曰賊夫人之子矣。哀十五年,衛蒯聵之難,子路死之,子羔則去,時年四十二。子羔去衛,遂重仕於魯。《左傳》哀十七年,公會齊侯盟於蒙,孟武伯相,問於高柴雲雲,其證也。崔述雲:“《論語》子羔僅兩見,皆非美辭。然其事旁見於傳記者不一,其言亦有足多者。蓋子羔年少,其仕魯在孔子卒後,是以不著於《論語》耳。”餘意子羔長於子貢,不得謂年少。《論語》載孔門諸弟子言行,自有詳略,亦不得以年少為說。
樊須,少孔子三十六歲。(《列傳》。)
按:《左傳》:“哀公十一年,魯及齊師戰於郊,冉求帥左師,樊遲為右。季孫曰:須也弱,有子曰:就用命焉。”其時樊遲年三十二,不可謂弱。(文十二年《傳》,有寵而弱,十四年《傳》,𠔌之子弱,成二年《傳》,二君弱,皆謂年少。)疑當少孔子四十六歲,時年二十二也。(今《傢語》正作少四十六。費氏《門人考》依之。)
有若,少孔子十三歲。(《列傳》。)或說少三十三歲。(《正義》引《傢語》。又《論語》邢疏引《史記》作少四十三歲。)
崔述雲:“吳之伐魯也,微虎欲宵攻王捨,有若踴於幕庭,當是少壯時事。而《列傳》謂其少孔子十三歲,則當時已五十有四,力已衰矣。又不應孔子在時,無所表見,至孔子沒後,而與諸弟子問答甚多也。”(金鶚亦有辨。)據此則《傢語》之年為當。微虎之事在魯哀公八年,有子蓋年二十四。《檀弓》載:“有若之喪,悼公弔焉,子遊擯。”是有子卒在悼公世,先子遊。據《言氏舊譜》子遊卒年六十四,若其說可信,則為魯悼公之二十五年,而有若猶在前。
顧氏《日知錄》:孟子言,他日,子夏、子張、子遊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不可。慈谿黃氏曰:“有若雖不足以比孔子,而孔門之所推尚,一時無及有若可知。”愚按《論語》首篇,即錄有子之言者三,而與曾子並稱曰子,門人實欲以二子接孔子之傳者。傳記言,孔子之卒,哀公誄之,有若之喪,悼公弔焉,其為魯人所重,又可知矣。又曰:孟子不曰有若似孔子,而曰有若似聖人,《史記》乃雲有若狀似孔子,謬甚。
又按《列傳》有有若不能對弟子問,因而撤座之說。洪邁《容齋隨筆》辨之雲:“此兩事近於星歷卜祝之學,何足以為聖人,而孔子言之?有若不能知,何所加損,而弟子遽以是斥退之乎?孟子稱遊、夏、子張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曾子不可,未嘗深詆也。《論語》記有子之言為第二章,在曾子前。《檀弓》載子遊曰:有子之言似夫子,其為門弟子所敬久矣。太史公之書,於是為失。”
公西赤,少孔子四十二歲。(《列傳》。)
崔述雲:“《論語》多以子路、冉有並稱。季康子問從政,以由、賜、求,孟武伯問仁,以由、求、赤,其年皆似不甚遠。而《列傳》謂子路少孔子九歲,冉有少二十九歲,子貢少三十一歲,公西華少四十二歲,年之相隔太遠,恐未必盡然。”金鶚雲:“《論語》子華使於齊,冉子與其母粟五秉,即夫子之粟。此蓋夫子為司寇時,故有粟如此之多。又與原思為宰同時,故類記之也。(原註:毛西河說如此。)若少孔四十二歲,則時方十二三歲,安能出使乎?四字或為三字之訛。(按:閻若璩《四書釋地續》,疑“子華使齊在孔子自衛反魯後,赤年將三十,求仕季孫久,已富而粟多耳。”不悟孔子使子華,何需冉求、季氏之粟?且亦與四子言志之文不合。閻說非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此以齒序。冉有少二十九,子華少三十二,序於冉有之下,亦自合也。”今按:金說甚是。《論語 侍坐章》當在子路為季氏宰之先。今姑以魯定公十一年,(當墮三都前一年。)時孔子年五十三,子路年四十四,曾皙年當三十許,冉有年二十四,則子華年二十一也。《檀弓》:“孔子之喪,公西華為志”,時年四十一。
原憲,少孔子三十六歲。(《索隱》引《傢語》。)
按:《論語》“原思為之宰”,包鹹《註》:“孔子為魯司寇,以原憲為傢邑宰也。”崔述《洙泗考信錄》、狄子奇《孔子編年》皆從之。其說蓋信。孔子年五十一,為司寇,原憲時年十五,是亦有誤。三十六或當作二十六。(金鶚亦有辨。)
漆雕開,少孔子十一歲。(《正義》引《傢語》。)
按:《論語》“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悅。”(宋氏《過庭錄》謂:吾疑啓字之訛。啓古字作啓,漆雕子名,避景帝諱作開。)玩其語氣,漆雕年當遠後於孔子,不止少十一歲也。《韓非 顯學篇》雲:“孔子之死,有漆雕之儒。”漆雕亦與子張諸人同其輩行,於孔門為後起,故能於孔子卒後別啓宗風,自闢戶牗。若其年與孔子相隨,則孔子沒後,為時亦不能有久,無緣自成宗派矣。(《韓非》所舉八傢中,惟顔子乃孔門前輩弟子,此由後儒推托,與顓孫、漆雕之自闢蹊徑者不同。)韓非又云:“漆雕之議,不色撓,不目逃。行麯則違於臧獲,行直則怒於諸侯。世主以謂廉而禮之。”孟子亦云:“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毫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又曰:“曾子謂子襄曰: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此皆所謂漆雕儒之風也。(陶潛《聖賢群輔錄》漆雕氏傳禮為道,為儉莊敬之儒。)墨子《非儒篇》雲:“漆雕形殘”,《孔叢子》作“漆雕開形殘”,則知《韓非》漆雕之為漆雕開也。孫冶讓《閑詁》曰:《孔子弟子列傳》尚有漆雕哆、漆雕徒父子二人。此所云或非開也。《孔叢》偽托不足據。又曰:《韓非 顯學》漆雕之儒,亦非漆雕開明甚。今按:《孔叢》固不可盡據,然非別有確證,亦何以此漆雕之决不為開乎?孫辨亦失之於固矣。)《漢志》有《漆雕子》十二篇,列曾子後,宓子前,疑其年世亦當在曾、宓之間。《漢志》每有自後至先為列者,此其例也。班《註》:“孔子弟子漆雕啓後。”宋翔鳳《論語發微》謂後字當衍,是也。《正義》引《傢語》或脫一四字,少孔子四十一歲,差為近之。
崔述雲:“《春秋傳》多載子路、冉有、子貢之事,而子貢尤多,曾子、遊、夏皆無聞焉。《戴記》則多記孔子沒後曾子、遊、夏、子張之言,而冉有、子貢罕所論著。蓋聖門中子路最長,閔子、仲弓、冉有、子貢則其年若相班者。孔子在時,既為日月之明所掩,孔子沒後,為時亦未必甚久。而子貢當孔子世,已顯名於諸侯,仕宦之日既多,講學之日必少,是以不為後學所宗耳。若遊、夏、子張、曾子,則視諸子為後起,事孔子之日短,教學者之日長,是以名言緒論,多見於孔子沒後也。”今按:崔說甚是。餘考孔門弟子,蓋有前後輩之別。前輩者,問學於孔子去魯之先,後輩則從遊於孔子返魯之後。如子路,冉有,宰我,子貢,顔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原憲,子羔,公西華,則孔門之前輩也。遊,夏,子張,曾子,有若,樊遲,漆雕開,澹臺滅明,則孔門之後輩也。雖同列孔子之門,而前後風尚,已有不同。由,求,予,賜志在從政,遊,夏,有,曾,乃攻文學,前輩則致力於事功,後輩則研精於禮樂,此其不同一也。故子路之言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冉有則曰:“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冉子又曰:“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道即指禮樂文章。)宰予自哀公六年即從陽生仕齊,歷八年之久。子貢務貨殖,鬻財曹、魯間,二人同列言語之科,應對使命皆不專事於學。至子遊為武城宰,乃有弦歌聲。故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劉逢祿《論語述何》雲:“此章類記弟子之言行,夫子所裁正者,先進謂先及門,如子路諸人,志於撥亂世,後進謂子遊、公西華諸人,志於緻太平。”此以先進後進為及門之先後是也。惟以公西華為後進,則誤。子華願為小相,亦先進之志於事功者。故孔子曰:“三年學,不志於𠔌,不易得也。”又曰:“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此為先進言之也。曰:“如用之,則吾從先進”,此為後進言之也。所謂言各有當,非一端也。孔門四科,德行顔、閔、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此惟文學一科屬後進,餘則皆先進。顧先進弟子,亦未必皆汲汲仕進。如顔子陋巷,孔子最所稱許。季氏使閔子為費宰,則曰善為我辭。(《列傳》亦稱其不仕大夫,不食汙君之祿。今《傢語》謂閔子騫為費宰,問政於孔子。《大全辨》謂是孔子為魯司寇,桓子未墮費前。今按其說妄也。時居費者乃公山不狃,閔子何嘗為費宰?)雍也可使南面,雖為季氏宰,無所表見,殆亦勇退者流。冉伯牛少可稱述,而居德行之科。後進則風氣又異。漆雕開立議不辱,澹臺子羽設取予去就。子張堂堂,故為難能。樊遲小人,乃問稼圃。大抵先進渾厚,後進則有棱角。先進樸實,後進則務聲華。先進極之為具體而微,後進則別立宗派。先進之淡於仕進者,藴而為德行。後進之不博文學者,矯而為瑋奇。此又孔門弟子前後輩之不同,而可以觀世風之轉變,學術之遷移者也。
孔子曰:“天下無行,多為傢臣,仕於都,唯季次未嘗仕。”其見於《列傳》者,冉求為季氏宰。仲由為季氏宰,又為蒲大夫,為孔悝之邑宰。宰我為臨淄大夫。端木賜常相魯、衛。子遊為武城宰。子賤為單父宰。高柴為費、郈宰。其見於《論語》者,原思為孔氏宰。子夏為莒父宰。可以見孔門之多為傢臣。
孔子弟子,多起微賤。顔子居陋巷,死有棺無槨。曾子耘瓜,其母親織。閔子騫着蘆衣,為父推車。仲弓父賤人。子貢貨殖。子路食藜藿,負米,冠雄雞,佩猳豚。有子為卒。原思居窮閻,敝衣冠。樊遲請學稼圃。公冶長在縲紲。子張魯之鄙傢。雖不盡信,要之可見。其以貴族來學者,魯惟南宮敬叔,宋惟司馬牛,他無聞焉。孔子亦曰:“吾少也賤”,其後親為魯司寇,弟子多為傢臣,邑大夫。晚世如曾子、子夏,為諸侯師,聲名顯天下。故平民以學術進身而預貴族之位,自儒而始盛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新版增定本識語 | 自序 | 一、孔子生年考 | 二、孔子為委吏乘田考 | 三、孟懿子南宮敬叔學禮孔子考 | 四、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老子辨 | 五、孔子適齊考 | 六、孔子自齊返魯考 | 七、孫武辨 | 八、陽虎名字考 | 九、孔子五十學易辨 | 一○、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孔子考 | 一一、鄧析考 | 一二、孔子仕魯考 | 十三、孔子相夾𠔌墮三都考 | 一四、孔子行攝相事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辨 | 一五、孔子去魯適衛考 | 一六、蘧瑗史鰌考 | 一七、孔子畏匡乃過蒲一事之誤傳與陽虎無涉辨 | 一八、越句踐元年考 | 一九、孔子去衛適陳在魯哀公二年衛靈公卒歲非魯定公卒歲辨 | 二○、孔子去衛適陳在衛靈公卒後非卒前辨 | 二一、孔子過宋考 | 二二、孔子在陳絶糧考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