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莊子》心得 》
第3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31)
傅佩榮 Fu Peirong
既然如此,應該如何看待讀書這件事呢?像輪扁那樣,完全依賴個人經驗也不是辦法。難道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的經驗中探索,到了七十歲纔可“得之於手,應之於心”(現在使用的成語是“得心應手”,意思相同)?也許在工藝方面,確有這種情況,但是一般書本所載的“古人做人處事的心得”仍有閱讀的必要。
譬如,我們現在讀《莊子》,幾乎不可能一讀就懂,那麽不妨先看幾段寓言,馳騁自己的想象力,培養一種幽默而富於感情的生活態度,換個眼光看待自然界的萬物以及人間世的復雜處境。然後,到了一定的年齡,纍積了一定的體驗,再回頭省思莊子的話語,也許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發出會心的微笑了。【引文】
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哉,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
——《莊子?天道》孝順的階段
儒傢談孝順,可謂名正言順。《莊子?人間世》特別藉孔子之口說:“天下有兩大戒律:一是命,一是義。子女愛父母,這是自然之命,也是人心所不可解除的;臣子侍奉國君,這是人群之義,無論任何國傢都不能沒有國君,這在天地之間是無可逃避的。這叫做大戒律。”
簡單兩句話,說出了儒傢的信念,難怪有人認為莊子曾經是儒傢弟子。孔子在《論語?微子》讓子路宣佈儒傢的立場:“長幼之間的禮節都不能廢棄,君臣之間的道義又怎麽能夠廢棄呢?……君子出來從政,是做道義上該做的事。至於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則是我們早已知道的啊。”這不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嗎?這麽堅持的理由不正是“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嗎?
忠是如此,孝更是如此,那是出於“命”,因為子女愛慕父母親乃是出於天性,所謂“不可解於心”,心中就是放不下,非要孝順不可。孟子稱贊舜的理由之一,即是他“五十歲還在愛慕父母”。“二十四孝”的故事中,老萊子“性至孝,年七十,常穿着五色彩衣,學作嬰兒戲,以娛其親”。莊子同樣肯定孝順是必要的,但是他的說法別開生面,讓人有驚豔之感。
《莊子?天運》這樣寫着:“用恭敬來行孝容易,用愛心來行孝較難;用愛心來行孝容易,行孝時忘記雙親較難;行孝時忘記雙親容易,行孝時使雙親忘記我較難;行孝時使雙親忘記我容易,我同時忘記天下人較難;我同時忘記天下人容易,使天下人同時忘記我較難。”
我們稍加分析“孝的六階段”於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 | 第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 | 第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3) | 第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4) | 第5節:傅佩榮《莊子》心得(5) | 第6節:傅佩榮《莊子》心得(6) | 第7節:傅佩榮《莊子》心得(7) | 第8節:傅佩榮《莊子》心得(8) | 第9節:傅佩榮《莊子》心得(9) | 第10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0) | 第1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1) | 第1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2) | 第1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3) | 第1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4) | 第15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5) | 第16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6) | 第17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7) | 第18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8) | 第19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9) | 第20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0) | 第2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1) | 第2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2) | 第2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3) | 第2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4)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