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高端專傢訪談:共享中國   》 第31節:李強訪談(4)      楊林林 Yang Linlin

  楊林林:他們是不是普遍會買第二套、第三套房子?
  李強:沒人買。
  楊林林:為什麽?
  李強:他要是買那麽多套房子,那他就不是中産階級了。在絶大多數國傢,不要說前蘇聯,就像美國或是歐洲的一些富裕國傢,他們一般的MIDDLE CLASS……
  楊林林:中産階級?
  李強:中産階級。但中産階級的概念很大,他們是社會的主體,80%都是社會主體。他們基本上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但基本上是這一輩子都把全部的財産都放在這套房子裏面。真正有所謂別墅的,就是富裕階級了。實際上有第二套、第三套房子,已經沒有什麽太大的意義了,真的沒有意義(楊笑),他們不會去居住的。當然他們也養不起那麽多房子,因為這一點和我們國傢的情況不一樣,他們國傢是收“房地産稅”的。誰有房,國傢就巨額地徵他的稅,(楊:哦)所以他們不敢有第二套房子。我們國傢現在這方面的情況很荒誕呀!
  楊林林:那您說我們國傢是不是應該徵這種稅?
  李強:國傢正在做這方面的試驗。在我國高房價的形勢下,社會分為三個階層:買得起房子的富人階層,買不起房子的窮人階層,再就是處在二者之間的“房奴”,中間階層。由於房價暴漲,越是買得起房子的富人就越是暴富,越是買不起房子的階層就越被淘汰出局。我們現在這方面是很荒誕的,越有錢越買房,已經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了。所以我說,財富和幸福的關係是一個“倒U型”麯綫——就是說,當他有了能買100套房子的錢的時候,他真正能消費的就是一套房子。就算是他真的要消費5套房子吧,其餘那95套房子對他來講也沒有意義。
  楊林林:所以他儘管有了可以買很多房子的錢,但他的幸福感並沒有增加?
  李強:對。沒有增加。而且有很多錢的人,後面往往會産生很多的家庭矛盾,什麽離婚、財産分割等等。比如某個藝術傢,他就很有錢,但是他後期幸福嗎?我看他很不幸福,家庭打成那個樣子,有什麽意義呀?您看出來沒有?
  楊林林:(笑)聽說了。
  李強:結果他突然去世了,他後來的妻子和前妻,為了財産去打官司,那叫幸福嗎?那叫痛苦!對不對?那叫家庭矛盾,中國人叫做“傢醜不可外揚”——本來這些事是不應該拿出去“炒作”的。(楊:對)所以說明,財富和幸福之間不是一個正比例的關係,是倒U型麯綫的。一開始有錢,會覺得幸福。但繼續往前走以後,他開始覺得不幸福了。所以想再幸福的話,他該怎麽辦呢?比如像比爾·蓋茨這樣的人,他年收入100多億美元。一開始他是每年捐款50多億,現在他宣佈建立基金會,幫助公益事業,把400億~500億美元都捐出去了。所以他要幸福的話,他就得捐!
  楊林林:他的幸福衹能從這兒來了?
  李強:對呀。他有社會責任感。
  楊林林:他也從中獲得了新的滿足感?
  李強:對呀。他開始有了“社會成就感”。
  楊林林:而不僅僅是經濟上和科技上的成就?
  李強:對。所以這就證明,財富這個東西和幸福之間,是這樣一個麯綫關係。
  楊林林:太有意思了。太有意思了!人們期望值的提高,總會比經濟發展的速度快,所以“和諧社會”這個概念就顯得非常重要楊林林:正好您說到這個問題了啊,我也註意到您在研究和諧社會方面有很充分的論述,但我想在這個之前,請您先就鬍錦濤同志提出的和諧社會理念(李:嗯)從社會學家和社會學的角度來評價一下,他在這個時候提出這個理念的價值。
  李強:鬍錦濤同志的講話呢,講得很清楚,就是說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和諧社會”是很有意義的。什麽“特殊時期”呢?中國經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了,但是還沒有達到很高的水平,人均GDP已經超過1000美元了,現在已經超過1700美元了。在這種情況下,鬍錦濤同志說,根據各國經驗,中國現在正處在一個特別關鍵和高風險的時期。他的講話裏並沒有去研究“為什麽現在是一個高風險的時期”?所以我們要解釋一下,中國為什麽在這麽一個特殊時期會變成一個高風險的時期?(楊:很好)“高風險時期”的說法是有理論的——較早提出這個理論的,是一個叫“托剋維爾”的法國人,很有名。商務印書館翻譯出版了很多他的書,是一個大思想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出版社
第1節:林毅夫簡介第2節:林毅夫訪談(1)
第3節:林毅夫訪談(2)第4節:林毅夫訪談(3)
第5節:林毅夫訪談(4)第6節:林毅夫訪談(5)
第7節:林毅夫訪談(6)第8節:林毅夫訪談(7)
第9節:林毅夫訪談(8)第10節:林毅夫訪談(9)
第11節:林毅夫訪談(10)第12節:林毅夫訪談(11)
第13節:林毅夫訪談(12)第14節:林毅夫訪談(13)
第15節:林毅夫訪談(14)第16節:湯敏簡介
第17節:湯敏訪談(1)第18節:湯敏訪談(2)
第19節:湯敏訪談(3)第20節:湯敏訪談(4)
第21節:湯敏訪談(5)第22節:湯敏訪談(6)
第23節:湯敏訪談(7)第24節:湯敏訪談(8)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