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 憶往述懷 》
第31節: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1)
季羨林 Ji Xianlin
第二篇 學林漫步
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
按我出生的環境,我本應該終生成為一個貧農。但是造化小兒卻偏偏要播弄我,把我播弄成了一個知識分子。從小知識分子把我播弄成一個中年知識分子;又從中年知識分子把我播弄成一個老知識分子。現在我已經到了望九之年,耳雖不太聰,目雖不太明,但畢竟還是"難得糊塗",仍然能寫能讀,焚膏繼晷,兀兀窮年,仿佛有什麽力量在背後鞭策着自己,欲罷不能。眼前有時閃出一個長隊的影子,是北大教授按年齡順序排成了的。我還沒有站在最前面,前面還有將近二十來個人。這個長隊緩慢地嚮前邁進,目的地是八寶山。時不時地有人"捷足先登",登的不是泰山,而就是這八寶山。我暗暗下定决心:决不搶先加塞,我要魚貫而進。什麽時候魚貫到我面前,我就要含笑揮手,嚮人間說一聲"拜拜"了。
幹知識分子這個行當是並不輕鬆的。在過去七八十年中,我嘗夠酸甜苦辣,經歷夠了喜怒哀樂。走過了陽關大道,也走過了獨木小橋。有時候,光風霽月,有時候,陰霾蔽天。有時候,峰回路轉,有時候,柳暗花明。金榜上也曾題過名,春風也曾得過意,說不高興是假話。但是,一轉瞬間,就交了華蓋運,四處碰壁,五內如焚。原因何在呢?古人說:"人生識字憂患始。"這實在是見道之言。"識字",當然就是知識分子了。一戴上這頂帽子,"憂患"就開始嚮你奔來。是不是杜甫的詩:"儒冠多誤身"?"儒",當然就是知識分子了,一戴上儒冠就倒黴。我衹舉這兩個小例子,就可以知道,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們早就對自己這一行膩味了。"詩必窮而後工",連作詩都必須先"窮"。"窮"並不是一定指的是沒有錢,主要指的也是倒黴。不倒黴就作不出好詩,沒有切身經歷和宏觀觀察,能說得出這樣的話嗎?司馬遷《太史公自序》說:"昔西伯拘羑裏,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公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算了一筆清楚的賬。
世界各國應該都有知識分子。但是,根據我七八十年的觀察與思考,我覺得,既然同為知識分子,必有其共同之處,有知識,承擔延續各自國傢的文化的重任,至少這兩點必然是共同的。但是不同之處卻是多而突出。別的國傢先不談,我先談一談中國歷代的知識分子,中國有五六千年或者更長的文化史,也就有五六千年的知識分子。我的總印象是:中國知識分子是一種很奇怪的群體,是造化小兒加心加意創造出來的一種"稀有動物"。雖然十年浩劫中,他們被批為"一心衹讀聖賢書"的"修正主義"分子。這實際上是冤枉的。這樣的人不能說沒有,但是,主流卻正相反。幾千年的歷史可以證明,中國知識分子最關心時事,最關心政治,最愛國。這最後一點,是由中國歷史環境所造成的。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哪一天沒有虎視眈眈伺機入侵的外敵。歷史上許多赫然有名的皇帝,都曾受到外敵的欺侮。老百姓更不必說了。存在决定意識,反映到知識分子頭腦中,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愛國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管這句話的原形是什麽樣子,反正它痛快淋漓地表達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心聲。在別的國傢是沒有這種情況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生命的價值 | 第2節:我們面對的現實 | 第3節:談老年(1) | 第4節:談老年(2) | 第5節:養生無術是有術 | 第6節:回頭看看(1) | 第7節:回頭看看(2) | 第8節: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 | 第9節:一寸光陰不可輕 | 第10節:希望在你們身上 | 第11節:三思而行 | 第12節:園花寂寞紅 | 第13節:人間自有真情在 | 第14節:老馬識途 | 第15節:珍愛大自然 | 第16節:走嚮天人合一 | 第17節:我的嬸母 | 第18節:我的妻子 | 第19節:回憶 | 第20節:寂寞 | 第21節:爽朗的笑聲 | 第22節:毀譽 | 第23節:談禮貌 | 第24節:漫談撒謊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