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讀論語心得全集 》
第31節:論語心得(31)
劉廣宇 Liu Anyu
子貢是孔子的一個學生,是孔門72門生之一。他善於設辭巧辯,孔子把他列為“言語”科的高材生。
有一年,齊國的執政大夫田常,因為國內不服他的人很多,决定攻伐魯國以樹立威信。孔子聽到後,對學生們說:“魯國是我們的父母之邦,祖先的墳墓都在那裏,你們為什麽不去解除它的危難?”
勇敢的子路首先要求去抵抗齊國的軍隊,孔子不許;子張也提出要去,孔子不同意;子貢請行,孔子同意了。子貢請教此行該註意什麽,孔子說:“仁!”
“請問,在異國他鄉,怎樣達到仁的要求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先打了比方,說工人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銳利的工具。接着又說,“住在那個國傢,恭敬地對待賢德當權者,和有道德的人交友。人的關係和諧了,等於工人有了好的工具,就能夠按你的心意辦事了。”
子貢按老師的教導,先到齊國去說服田常,告訴他攻魯無利可圖而攻吳則對齊國、對他本人大有好處,田常同意了。接着子貢又到吳國去勸說吳王,請他聯合越國去對抗齊國。最後,子貢再到越國,叫越王衹以兵器糧食支援吳國抗齊而不出軍隊……幾個大國都捲入了一場混戰,而魯國卻避免了被入侵的危險。
子貢憑着他的口才和對列國形勢了如指掌,順利完成任務,而齊、吳、越國實際上都成了他完成任務的棋子。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意與“磨刀不誤砍柴工”相同。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首先必須磨煉自己的基本功,這樣才能在社會中遊刃有餘、得心應手。
孔子曉得利用關係,他知道,要到某一國傢去,達到某一個目的,先要和這個國傢的上流社會、政府首長都搞好關係,同時把社會關係搞好,然後纔可以有所作為,達到仁的境界。孔子這些話,看起來是教人使用手段,事實上任何人,任何時代,都是如此。
孔子是因為子貢問為仁之道,他纔這樣告訴子貢,如果是別人問為仁,孔子就不會這樣講了。我們從歷史上看到,子貢的確做了很多事情,夠得上是一個大政治傢、大外交傢、大經濟傢和工商業巨子,所以他這樣告訴子貢。換句話說,孔子本身周遊列國,見72位國君,也是這樣做的,像衛國的蓬伯玉等都是他的朋友,但是他的運氣不好,始終上不了臺,大傢怕他。他如果不擇手段,則可以很輕易拿到政權,但是他講仁,始終守着最高的道德原則。他告訴子貢的,也是這樣。
應該看到,後人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的含義縮小了,限製在實際的工人、工作、工具三方面的關係上,這樣說服力就更強了,語意也就更加明晰了。比如在挖大量沙土之前,不能考慮用鐵鍬,而應考慮找來一輛挖掘機了;在打擊來犯之敵時不能再選擇小米加步槍了,而應考慮導彈和潛艇之類的先進武器了。這樣“利其器”的目的就是為了善其事——提高工效和增強威力。工具和裝備的改進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標志,也會對人們的社會實踐和社會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孔子這句名言給我們的啓發意義在於:我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考慮好什麽纔是完成這件事情最好的方法和手段,找到並利用好這些方法和手段,肯定會使你事半功倍。
一把斧頭如果始終得不到使用,銳利的刃會生銹,因此趁着刀鋒銳利之時趕快使用,但另一方面,如果衹顧着趁熱打鐵地前進,而忽視了打磨自己,最後的結局反而是欲速則不達。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伐木工人在一個林場找到了工作,待遇不錯,工作條件也可以,他十分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下定决心要好好幹。第一天報到,場長給了他一把鋒利的斧頭,並給他指定了伐木範圍,他來到樹林裏,揮斧大幹,砍了16棵樹,場長看了以後說:“不錯,就這麽幹。”第二天,他幹得更起勁,可是卻衹砍了13棵樹;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衹砍倒了8棵樹。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論語心得(1) | 第2節:論語心得(2) | 第3節:論語心得(3) | 第4節:論語心得(4) | 第5節:論語心得(5) | 第6節:論語心得(6) | 第7節:論語心得(7) | 第8節:論語心得(8) | 第9節:論語心得(9) | 第10節:論語心得(10) | 第11節:論語心得(11) | 第12節:論語心得(12) | 第13節:論語心得(13) | 第14節:論語心得(14) | 第15節:論語心得(15) | 第16節:論語心得(16) | 第17節:論語心得(17) | 第18節:論語心得(18) | 第19節:論語心得(19) | 第20節:論語心得(20) | 第21節:論語心得(21) | 第22節:論語心得(22) | 第23節:論語心得(23) | 第24節:論語心得(24)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