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 第31节:论修养(17)      李鍌 Li Xian

  (九)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①,而可大受②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第一五·三四)
  章旨
  孔子说明君子、小人任事的才识有别。
  注释
  ①小知小事上受人赏识。
  ②大受承受重任。
  析论
  孙中山先生曾经呼吁青年学子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他对"大事"的定义是:"无论哪一件事,只要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这是一种观念革命,用意在期勉国人踏实做事,彻底做好对社会有益的事,以谋求大众幸福。虽然说任何一件正当的事,对社会都有贡献、都具意义,不过,我们还是会衡量重要性,来分辨事情的"大"、"小"。例如经营杂货店与统理国家、处理婚丧事宜与折冲外交情势、设计发型与规划城市,两两相比,孰为轻重,孰为小大,乃不言可喻。"小事"的落实,往往凭靠技术或苦干;"大事"的进行,则每须靠谋事者宽阔的胸襟、缜密的布局、能容忍、能沉着、能安于寂寞、能知所变通……这些都属于精神层次的人格特质。若要从小事的干练上测试出"君子",是有所困难的,因为君子虽有德,但某些才能却不见得比其他人强;反之,小人也有天生长才,又为求表现,倒容易做得巧。然而,当面临大事时,君子小人的精神素养便一览无遗了,只有注重内省、和以待人的君子足堪大用啊!
  (十)
  子曰:"君子坦荡荡①,小人长戚戚②。"(《述而》第七·三六)
  章旨
  孔子描述君子、小人不同的心境。
  注释
  ①坦荡荡坦,舒坦。荡荡,宽广的样子。
  ②长戚戚长,长久。戚戚,忧虑的样子。
  析论
  胸次心境不是可以勉强装出来的,那是人格定型后的自然呈现。君子所以坦荡荡,小人所以长戚戚,乃是从他们心志的发端便已注定。他们的志趣,指引了人生的方向;他们的信念,影响了处世待人的原则;他们的行事,塑造了整个人格,终至于喻义怀德、成人之美者为君子;喻利怀惠、成人之恶者为小人。小人的心境如此,而君子的胸次如彼。小人的忧戚不安,来自追逐利益时的苦求不得,也来自既得利益之后的担心失去,既患得又患失。不止如此,往往也羼有因为非作恶、伤天害理而生的恐惧:一怕仇敌报复,二怕上天难容,三怕良心谴责。君子虽然也有忧惧,但显然与小人患得患失、畏首畏尾不同,他们忧惧德业不修,忧惧天理不明,这种忧惧,只有促使他们更加努力修为,积极教化,只有让心境更加清明,俯仰无愧于天地,而非徒生扰乱、烦躁心绪。他们的人生境界,也将因心境平和而无限宽广,无限祥和,无入而不自得。
  问题与讨论
  1. 是否有过义、利交战的心理经验?结果如何?
  2. 想法、生活习惯与你差异很大的同学,你会如何和他相处?你会考虑自己来适应他吗?
  3. 对于别人骄傲、骄纵的行为,你作何感想?自己是否也曾有骄傲的心态与举止?改正了吗?
  五、论好恶
  本单元讨论的都是对人的评论,君子如何去判断一个人的善恶是非,对众人的好恶应留意分辨,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君子能赞美人的好,也会责斥人的恶,如果不分善恶,一律赞美,那就是被孔子批评为"德之贼也"的乡愿了。孔子对人的好恶最为注重,后来孟子主张知人论世、汉末流行月旦人物,应该都是由这样的认识而发展出来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序第2节:论道德(1)第3节:论道德(2)第4节:论仁爱(1)
第5节:论仁爱(2)第6节:论仁爱(3)第7节:论仁爱(4)第8节:论仁爱(5)
第9节:论仁爱(6)第10节:论孝友(1)第11节:论孝友(2)第12节:论孝友(3)
第13节:论孝友(4)第14节:论孝友(5)第15节:论修养(1)第16节:论修养(2)
第17节:论修养(3)第18节:论修养(4)第19节:论修养(5)第20节:论修养(6)
第21节:论修养(7)第22节:论修养(8)第23节:论修养(9)第24节:论修养(10)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