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学者 》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 》
第31节:林语堂:中西以及两岸的人生哲学(1)
师永刚 Shi Yonggang
4,林语堂:中西以及两岸的人生哲学
当今中国人看到"幽默"二字,莫不不由自主地会心一笑,若对人冠以"幽默"二字,更是一大恭维,"幽默"一词存在于中文世界不过八十年,源自英文单字humour的译音,首先将humour转化为"幽默"二字带进中国的,即为有"幽默大师"美誉的文学家林语堂,1924年创造"幽默"一词时,不过三十岁。而鲁迅对"幽默"的不满与批判,更让林语堂的形象鲜明。
君子不器,林语堂发光发热未局限在中国文坛,日后他成为以英文著作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旅游家、发明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也曾与胡适一同被美国文坛列为"二十世纪智能人物"之一。
林语堂用通俗达练的英文,向世界介绍中国人的观点、文化,这是他有功于中华民族之处。美国总统老布什于1989年在美国国会为中国政策作证时说,林语堂作品反映中国文化的观点,至今影响美国政府。
上承五四的新文化流风,下开中西沟通之门户,林语堂的一生成就,反映中国面对西方文化冲击,在文化、历史、社会、生活上的各种歧异、扭曲与自得,彷佛中西合璧,又彷佛负隅抵抗,形同复杂的矛盾与丛集。但林语堂的独到之处,在于乐于享受矛盾,戳破矛盾,与中西矛盾共生,在小处作大文章,使他成为中国文坛上最难形容与归类的大师典范。
被郁达夫形容"生性憨直、浑朴天真"的林语堂,曾自傲地说,"我是一团矛盾,但我以自我矛盾为乐"。因此他的座右铭"文章可幽默,做事须认真",衬托他的人格,更显得鲜活有力。
林语堂为文人下的定义,也很难让人忽略。他主张,"作文人而不准备作文妓,就只有一途:就是带点丈夫气,说自己胸中的话,不要取媚于世,这样身分自会高点。要有胆量,独抒己见,不随波逐流,就是文人的身分。所言是真知灼见的话,所见是高人一等之理,所写是优美动人之文,独来独往,存真保诚,有骨气,有识见,有操守,这样的文人是做得的"。
享誉西方文坛 奠定大师地位
林语堂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月十日生于福建省龙溪(漳州)县,原名和乐,读大学时改名玉堂,后又改名语堂,排行第五的他有兄弟六人、二位姊姊。母亲杨顺命,父亲林至诚是长老会牧师,因此林语堂六岁入学就读基督教会兴办的铭新小学,四年后转往厦门鼓浪屿同样由教会兴办的小学,十岁即开始接触西洋文化与生活。
从鼓浪屿的教会中学寻源书院毕业后,林语堂进入上海知名英文学校圣约翰大学,奠定英文基础,大二时以英文短篇小说赢得学校金牌奖;取得学士学位后获聘为北京清华大学英文教师, 1919年,他与厦门富商廖悦发次女廖翠凤完成婚礼,并申请到清华的半官费奖学金,偕妻赴美深造。
虽然拿着奖学金出国,但先遇到廖翠凤因盲肠炎手术并发感染,动用了大笔旅费;抵美第二年,意外发生半官费竟无故被取消风波,林语堂只好向北大申请预支,所幸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自掏腰包,谎以北大校方名义,紧急汇给他"近乎天文数字"的二千美元,且两度私下伸出援手,林语堂才得以继续学业,后应聘前往法国战场勤工俭学,教华工读书识字赚取生活费,才能取得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
林语堂二十九岁获博士学位,他履行当年对胡适的承诺,随即接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又兼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并开始以"语堂"之名发表文章。第二年他将英文的humor译为"幽默",为"幽默"一词出现之始。
1926年,林语堂兼任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及教务长时,与鲁迅密切往来,同为《语丝》杂志写稿。在开明书店编《开明英语读本》时,林语堂也和鲁迅、郁达夫等人共事,从集结早期作品出版的《翦拂集》,即可看到林语堂青年时期革命左倾的一面,他曾积极参加反抗军阀统治的抗争,为此南避厦门大学任教,同时延请鲁迅同到厦大。不过林语堂与鲁迅的关系,却因文艺路线与人生观的不同,发生论战,演变为几乎互不往来 。
另一方面,因赛珍珠(Pearl S. Buck)的鼓励,林语堂立下以英文写作,忠实地将中国面貌引介给西方的宏愿,是以林语堂日后才花费一年时间,撰写《吾国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一书,1935年交由赛珍珠协助出版,这部英文著作让林语堂享誉欧美文坛,也开启了他生命的另一扇窗。
1936年,对日抗战前,林语堂举家赴美,原先打算一年期间停留后返回北京,但因避战火,全家长期滞美。旅美期间,林语堂致力写作。在赛珍珠的全力推介下,《生活的艺术》一书大为畅销,使他在西方社会声名大噪。
林语堂离开上海前,曾为搭救被国民党拘禁的牛兰夫妇,与宋庆龄等人筹组民权保障同盟;也曾与鲁迅、巴金、郭沫若、茅盾等人,连署知名的《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主张不分新旧派别,为抗日战争而结合,并争取言论自由 。
七七事变后,身在异邦的林语堂在《时代周刊》发表《日本征服不了中国》,强调具有高度士气与团结一致的国家,绝不会被外来势力所征服;并以他的知名度,应中国驻美大使王正廷邀请,以西方知名作家身分,到华盛顿为中国演说,驳斥欧美对中国苦难的忽视,为故国争取权益与国际舆论支持。随战火波及上海,林语堂家中保留的五十二册辞典创作手稿,毁于日军炮火。但也就是在国家遍地烽火之际,林语堂在美以英文写成《京华烟云》钜作,才子佳人的包装,字里行间藏着林语堂对国家的热爱。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序 1949年后的背影 | 第2节:梁实秋:将西风带进台湾的浪漫干将(1) | 第3节:梁实秋:将西风带进台湾的浪漫干将(2) | 第4节:梁实秋:将西风带进台湾的浪漫干将(3) | 第5节:梁实秋:将西风带进台湾的浪漫干将(4) | 第6节:梁实秋:将西风带进台湾的浪漫干将(5) | 第7节:梁实秋:将西风带进台湾的浪漫干将(6) | 第8节:梁实秋:将西风带进台湾的浪漫干将(7) | 第9节:梁实秋:将西风带进台湾的浪漫干将(8) | 第10节:梁实秋:将西风带进台湾的浪漫干将(9) | 第11节:梁实秋:将西风带进台湾的浪漫干将(10) | 第12节:钱穆: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1) | 第13节:钱穆: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2) | 第14节:钱穆: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3) | 第15节:钱穆: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4) | 第16节:钱穆: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5) | 第17节:钱穆: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6) | 第18节:钱穆: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7) | 第19节:钱穆: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8) | 第20节:钱穆: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9) | 第21节:罗家伦:被政治消磨去了五四光芒(1) | 第22节:罗家伦:被政治消磨去了五四光芒(2) | 第23节:罗家伦:被政治消磨去了五四光芒(3) | 第24节:罗家伦:被政治消磨去了五四光芒(4)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