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酱缸:千年难醒的噩梦 》
第31节:一盘散沙
柏杨 Bai Yang
──犹太人自以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这话我老人家实在不舒服兼不服气,可是看看犹太人的表现,无论是个人的和民族的,硬是真有点像上帝的选民。这两天中东战争就够叫座啦,十四个庞大的阿拉伯国家围攻一个芝麻绿豆大的以色列,一会这国宣战啦,一会那国宣战啦,一会这国跟美国绝交啦,一会那国跟美国绝交啦,好象有雷霆万钧之力,其实不过一群小娃坐在幼儿园瞎起哄。而埃及总统纳瑟先生,身兼全体阿拉伯国家的总司令,宣称要用橡皮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擦掉,结果不出三天,被以色列打得落花流水,最初还嘴硬绝不停战,第二天就软啦,盖再不停战,埃及的坦克部队就剃头的拍巴掌矣。
我们不是在这里评论国际现势,而只是说犹太人实在是各方面都了不起,洋大人说中国同胞是东方的犹太人,固可当之无愧也。而且无论如何,中国人要比犹太朋友大方,这跟中国人好"面子"有关,"面子"虽不足取,但中国人硬是比犹太朋友大方,洋大人再生气都不好意思不承认。
中国人是聪明的,但这聪明却有一个严重的大前提,那就是必须"一对一",在个别的较量中,一个中国人对一个洋大人,中国人是聪明的,好比说吴清源先生和林海峰先生,单枪独马,就杀得七进七出。可是一旦进入群体的较量,两个中国人对两个洋大人,或两个以上的中国人对两个以上的洋大人,中国人就吃不住,顶不过啦。孙中山先生曾感叹中国人是"一盘散沙",呜呼,用中国的一个沙粒跟洋大人的一个沙粒较量,中国的沙粒不弱于洋大人的沙粒,但用中国的一堆沙粒跟洋大人一堆沙粒做成的水泥较量,水泥可是硬得多矣。
一盘散沙的意义是不合作,我们说不合作,不是说中国人连合作的好处都不知道。咦,不但知道,而且知道个彻底。酱缸蛆先生忽然发了罡气,他能写上一本书,引经据典,大批出售古圣古贤以及今圣今贤关于合作的教训。柏杨先生如果也发了罡气,我同样也能引经据典写上一本书──不但写上一本书,简直能写上一火车书。但问题是,不管经典上合作的教训如何茂盛,那些教训只止于印到书上,行为上却不是那么回事。
36.第一是保护自己
圣人曰:"知而不行,不为真知。"仅知道合作的重要,而不能在行为上合作,就不算真知道。仅了解团结就是力量,而不能在行为上团结,就不算真了解。毛病似乎不出自中国人本性,而出自大家吃儒家学派的药太多啦,吃得跟柏杨先生尊肚一样,害了消化不良之疾。盖儒家在原则上只是提倡个体主义而不提倡群体主义的也。孔丘先生对那些"有教无类"的二级圣人,教来教去,固然也涉及到群体行为,但涉及的份量却比蚌壳里的珍珠,还要稀而且少,大多数言论都是训练个体的焉。儒家最高的理想境界,似乎只有两个项目,一个项目是教小民如何的藏头缩尾,国家事管他娘,而只去维护自己的身家财产;用一句成语,那就是"明哲保身","识时务者为俊杰",鼓励中国人向社会上抵抗力最弱的方向走。另一个项目则是求当权派手下留情,垂怜小民无依无靠,用御脚乱踩的时候,稍微轻一点;其成语曰"行仁政"。
孔丘先生有一段话,是躲祸消灾的最高准则,其语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翻译成白话,就更明白啦:
"危险的地方,千万不要去。危险的社会,千万不要住。天下如果太平,就出来弄个官。天下如果不太平,就赶紧保持距离,能溜就溜。国家大治,而你却没有弄个官,丢人;国家大乱,你却弄了个官,也同样丢人。"
这段"圣人教训"充满了聪明伶俐,和见风转舵,人人变成了滑不溜丢的琉璃蛋。别人把天下打太平啦,他就当官,等需要大家拋头颅洒热血的时候,他却脚底抹油,便宜事教他一个人占尽啦;把儿子女儿送到美国"传种"的老头老太婆,大概就是儒家的正统,可当孔孟学会理事矣。在势利眼里,只有努力适应,努力使自己安全,"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知识分子连稍高一点的地方都不敢去,则对政治的腐败,小民的疾苦,事不干己,看见啦就假装没看见。盖看见啦难免生气,生气啦难免要嚷嚷,嚷嚷啦就难免有祸事。呜呼,儒家的全部教训中,很少激发灵性,很少提到权利义务,很少鼓励竞争,而只一味要他的徒子孙徒,安于现状,踌躇满志。啥都可干,就是不可冒任何危险。所以孔丘先生谁都不赞成,只把穷得叮叮当当的颜回先生,当成活宝,努力赞扬他的安贫气质,却不敢进一步研究研究使这位二级圣人穷成这个样子的社会责任,更没有想到应如何去改造这个群体的社会,而只是瞎着眼教人"穷也要快乐呀",一旦每个中国人都这么快乐,国家民族就堕落到原始社会矣。
国立台湾大学堂"一读者"先生派了专差,送来一封简单的信,问曰:"请赐释个体是什么?个人是什么?二者似应为一。如分,如何分?"跟此信先后来信的还有十几位一先生和一位李云先生。但愿台湾大学堂的一先生只不过借用台湾大学堂的信纸信封,而不是真的大学生,不幸而真的是大学生,也千万别是政治系的,不幸又是政治系的,甚至楣运当头,更是政治系的教习老爷,那就要糟啦。
柏杨先生晕晕忽忽,说个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不同,简直有点林语堂先生那种"大胆求证"的作风,未免嗓门太尖。盖近代中国人一旦搞点学院派的玩艺,必须有大批洋字出笼,像尾巴夹在门缝里一样,夹在句子当中,以表"字字有来历",而示学问大得可怕。至于该洋字是辛辛苦苦查字典查出来的,或是向别人结结巴巴打听出来的,或是照着别人大作上比葫芦画瓢画下来的,恐怕连他自己都弄不清。只不过现在是猪八戒时代啦,非拋出洋字,不足以唬有识之徒。而有些人也偏偏吃这一套,一见洋字就好象柏杨先生见了银子,浑身都会服贴。至于该洋字引用得对不对,批注得错不错,则顾不得矣,只要一楞一楞被唬住就行。如果有位朋友写了半天还没有拋出洋字,那才真是"纵有西江水,难洗满面羞",比头顶绿帽,还要无颜见江东父老。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酱缸 | 第2节:灵性衰微 | 第3节:酱缸特产 | 第4节:化淫棍为圣明 | 第5节:尿入骨髓 | 第6节:说不准学 | 第7节:荣华富贵 | 第8节:英雄人物 | 第9节:千古奇冤 | 第10节:愚恶 | 第11节:难得胡涂 | 第12节:鬼神欢声雷动 | 第13节:做官与麻人 | 第14节:走老板路线 | 第15节:赏饭学 | 第16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 第17节:人生以做官为目的 | 第18节:圣人的定义 | 第19节:建议三项 | 第20节:尽可能少开会 | 第21节:努力读书 | 第22节:党进先生 | 第23节:三代以下 | 第24节:非人也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