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股票 如何在金融危機中幸存和發展:大衰退   》 第31節:美國大蕭條就是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14)      辜朝明 Koo

  圖3-9 德國的財政政策極大降低了失業率
  10.財政刺激政策結束了經濟衰退,化解了銀行危機
  特敏和羅默都忽略了,實際上正是美國政府的藉貸支持了1933年之後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他們的註意力衹集中在淨預算赤字,而不是政府支出和稅收收入上,因此也就忽略了政府藉貸所造成的大規模財政支出的影響力。
  因此我們或許可以大膽地說,刨除公式(4)所表示的,政府行為對於通貨緊縮循環的阻礙,美國大蕭條不僅是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而且還是這種衰退最純粹的形式。經濟泡沫時期積纍了巨額債務的私營企業,在1929年10月之後同時開始進行債務償還,這就造成了貨幣政策效力的弱化,最終將經濟送入惡性循環通貨緊縮之中。這也就解釋了美聯儲在1929年到1933年之間為何“無所作為”,答案並不是美聯儲不作為,而是在私營部門資金需求大幅縮減的情況下,美聯儲的選擇有限。
  今天的經濟學家們認為,大蕭條時美國貨幣供應和經濟活動雙雙萎縮的根源在於銀行係統流動性不足導致的資金匱乏。
  但是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衹有13.6%的企業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而且這些企業中的大多數有可能正陷於經營不善的睏境。換句話說,即便美聯儲註入足夠的流動性,這些企業也會因為收益不佳、財務狀況惡劣等原因而很難從銀行獲得資金。
  從弗裏德曼一直延續到伯南剋的主張,也就是認為美國大蕭條本來可以通過更有技巧的貨幣政策得以避免。這種觀點或許衹適用於身處惡性循環通貨緊縮泥沼中的美國經濟的一小部分。而對於另外86.4%的美國經濟來說,任何貨幣政策都難以奏效。
  當經濟陷入資産負債表衰退的睏境,將衆多藉貸方(以及它們的放貸方)推至破産的邊緣時,衹有兩種應對政策可以産生作用。一種是政府嚮這些瀕臨破産的企業和銀行註入資金,將它們拖出負資産的睏境,這同時也就意味着私營企業的國有化。另一種就是由政府出面嚮這些企業發放大量訂單,以改善這些企業的收益狀況,使它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力量來償還債務。
  美國政府於1933年開始實行的新政同時包括了以上這兩種政策。首先,政府以通過復興銀行公司(the Reconstruction Finance Corporation)收購銀行股票的方式嚮銀行係統註資超過10億美元。此外,政府進行了前面提到過的大規模公共工程建設。相當於當時美國所有銀行自有資本總和1/3的10億美元政府註資40改善了銀行的資産負債表,增強了它們應對風險的能力。大規模的公共工程建設增加了企業收益,為數以百萬計的人提供了就業機會,進而刺激了經濟的增長。
  這兩項政策最終製伏了大蕭條所産生的惡性循環通貨緊縮,為經濟的最終復蘇鋪平了道路。並且,這兩項政策都是與政府支出直接相關的財政政策,同弗裏德曼和伯南剋主張的註入流動性的貨幣政策性質完全不同。
  因此我們也就可以看到,是財政政策而非貨幣政策幫助美國和德國從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之中擺脫出來。並且,對於私營部門的償債風潮,貨幣政策能夠起到的作用有限,這一點在70年後的日本得到了再現。
  三、經濟衰退的類型不止一種
  兩種類型的經濟衰退
  迄今為止,經濟學家們都認為經濟衰退的類型衹有一種,美國大蕭條則是這種類型經濟衰退的一個極端表現。並且這種衰退是由於資金供應方受到衝擊,從而使得企業融資發生睏難而導致的。因為這些經濟學家假定所有企業都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所以他們相信衹有在企業無法募集到所需資金時纔會發生經濟衰退。但是本章已經證明,經濟衰退至少有兩種不同的形式:由於經濟周期造成的衰退和由於企業資産負債表問題造成的衰退。對於前一種衰退,就如衆多研究已經表明的,身陷其中的企業基本上還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貨幣政策正是應對此類衰退的最佳工具。但是當發生後一類衰退時,企業的首要目標已經從利潤最大化轉移到負債最小化,這時就需要利用財政政策作為應對措施。
  伯南剋(2000)說,經濟學對於美國大蕭條成因的解釋依然並不充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迄今為止的經濟學理論對於能夠造成大蕭條這種悲劇發生的資産負債表衰退尚無明確認識。尤其是一般觀點都將大蕭條視為經濟衰退的一種極端表現,這就表明了主流觀點對於普通衰退和大蕭條之間差別的見解衹局限於規模不同而已。由於假定企業即使在經濟長期衰退時依然重視將來,致力於利潤最大化,所以作為當今經濟學界主流的新凱恩斯學派(New Keynesian school)倚重各種價格“粘性(Stickiness)”來解釋經濟衰退。這個學派的經濟學家認為:調配成本和工資的下降“剛性(Rigidity)”阻止了物資和勞動力市場嚮均衡水平的回歸。但是,即便價格的粘性和剛性可以用來解釋短期失業率和經濟衰退,對於長期衰退卻依然缺乏說服力。這是因為在長期範圍內,價格的變化都是依照市場力量的改變而進行的。
  在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當中,由於衆多企業都在同時進行債務償還,從而引發了總需求的持續下降[公式(4)],這與價格剛性或粘性並無多大關聯。而總需求的惡化會一直持續到企業的資産負債表得到最終修復之時,或者整個私營部門(包括企業)都陷入無錢儲蓄的睏境為止。
  經濟衰退存在至少兩種不同形式的見解,對於經濟學家們來說充滿了嘲諷意味,因為正是美國大蕭條導致了今日宏觀經濟學的誕生。然而,儘管是由於大蕭條的衝擊纔使得宏觀經濟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出現,卻沒有任何人意識到大蕭條的根源與普通經濟衰退完全不同。因此,經濟學家們一直都在運用同樣的理論體係來試圖解釋所有的經濟衰退,包括美國大蕭條。這就導致了許多奇怪(如果不是愚蠢)的經濟觀點,尤其是在關於長期經濟衰退的解釋上。通過嚮現有經濟學框架導入負債最小化的概念,經濟學理論對於長期衰退的研究與探討,終於得以從依賴價格和工資粘性剛性之類的雕蟲小技的睏境中解脫出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東方出版社
第1節:導讀(1)第2節:導讀(2)
第3節:導讀(3)第4節:日本經濟衰退(1)
第5節:日本經濟衰退(2)第6節:日本經濟衰退(3)
第7節:日本經濟衰退(4)第8節:日本經濟衰退(5)
第9節:日本經濟衰退(6)第10節:日本經濟衰退(7)
第11節:日本經濟衰退(8)第12節:日本經濟衰退(9)
第13節:日本經濟衰退(10)第14節:日本經濟衰退(11)
第15節:日本經濟衰退(12)第16節:日本經濟衰退(13)
第17節:日本經濟衰退(14)第18節:美國大蕭條就是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1)
第19節:美國大蕭條就是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2)第20節:美國大蕭條就是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3)
第21節:美國大蕭條就是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4)第22節:美國大蕭條就是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5)
第23節:美國大蕭條就是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6)第24節:美國大蕭條就是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7)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