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股票 》 次貸危機的慘劇:華爾街衝擊波 》
第31節:華爾街衝擊波(31)
佚名 Yi Ming
“政府早應采取行動,早應有一個係統性方案,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個個解决。”美國高盛集團前聯席首席運營官、清華經管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兼客座教授約翰?桑頓評論說。
當前的華爾街危機是個係統性危機。“大蕭條”之後的歷次金融危機,都是以一傢大的金融機構倒閉為“見底”的標志,但現在這個“規律”已經不適用了。黑洞深不見底,整個金融體係風雨飄搖,人人自危。
如果說美國經濟是全球經濟的中樞,美國金融業則是為這個中樞提供運轉動力的動脈血管。當這些血管中的血液流通不暢時,並非因為“貧血”,原因在於2007~2008年以來,掌握了市場流動性控製大權的美聯儲,已經費盡心思往市場中“輸血”。
2007年9月起,美聯儲連續7次降息,至2008年4月一共降低聯邦基金目標利率325個基點,至2%。即使2008年以來通脹風險擡頭,美聯儲亦不敢升息,6月和8月的議息會議上均未改變利率水平。
然而放鬆銀根還不夠。在市場緊張情緒的籠罩下,銀行不敢輕易拆出資金,表現為銀行間拆藉利率遠高於聯邦基金目標利率。美聯儲衹好額外“加餐”,新的融資工具支持金融機構的融資需求,包括以拍賣形式嚮銀行提供短期融資的“短期標售工具”,旨在提高交易商融資能力的定期證券藉貸工具等。2008年3月救助貝爾斯登時,美聯儲更是新設立了面嚮18傢“一級交易商”的信貸工具,使其可以與存款機構一樣在貼現窗口取得藉款,並且首次接受股票作為擔保物。
現在的問題在於,這些動脈血管患有“血栓”:經濟的血液—資金無法在這些動脈血管裏暢通流動。保爾森說,自己的這項計劃正是為了清除這些血栓,關鍵是重建金融市場信心。
保爾森這項總值7000億美元的救援計劃並不復雜:由政府出資買下各金融機構手中因次貸危機而價值受損的房貸相關資産—還它們一個“幹淨”的資産負債表,一身輕鬆地去繼續開展業務,讓經濟的血液重新循環起來。
“現在的救助計劃真正觸及了問題的根本。”花旗集團前首席執行官、石橋國際企業顧問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查爾斯?普林斯說。在這個時刻,信心决定一切。
所有人都會問,這個計劃真的有用嗎?全世界的金融學者們已經對此議論紛紛。
第一個要解决的問題是,用什麽價格來收購這些資産。正如國際基金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西蒙?約翰遜及耶魯大學法學院學生詹姆斯?誇剋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出的那樣,現在各金融機構有強烈動機高估這些資産的價值,在現有的銀行會計準則下,它們很可能會在賬面上把這些資産價格標高。也就是說,政府要達到“救援”的目的,就必須用一個被擡高的價格來購買這些資産,至少這個價格會高於目前的市價—美林前不久賣掉了一部分次貸相關資産,價格為每美元賬面資産22美分。
7000億美元最終的出款人是美國1億多納稅人—每名納稅人要為此擔負5000多美元。這不是一筆小數目。換個說法,700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2007年國內生産總值的1/20,與美國在伊拉剋戰爭中的花費持平。
當然,後一個類比讓保爾森很反感。他一再解釋,伊戰的開銷是純粹的“支出”,但這項方案的7000億美元是一種“投資”,隨着金融市場信心恢復,政府買下的不良資産可能會升值,屆時再將資産賣出,就可獲得投資收益。
但是,如果政府的買價相對偏高,何以保證將來能以更好的價錢賣出呢?政府又憑什麽把所有的納稅人都拖下水,來做這筆“虧本買賣”呢?
當然,還可能有其他的方式確定價格。保爾森提議通過“反嚮拍賣”來發現價格,也就是由賣方(美國政府)提出要收購哪種類型和級別的資産,買方(持有這類資産的金融機構)競價,低價者得標。
保爾森強調,拍賣的一大好處,就是為這些不良資産創造一個“市場”:現在各金融機構之所以被不良資産套牢,就是因為這些資産現在沒人想要也沒人敢要,沒有一個可以流通的市場。
《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 編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機械工業出版社 |
|
|
第1節:華爾街衝擊波(1) | 第2節:華爾街衝擊波(2) | 第3節:華爾街衝擊波(3) | 第4節:華爾街衝擊波(4) | 第5節:華爾街衝擊波(5) | 第6節:華爾街衝擊波(6) | 第7節:華爾街衝擊波(7) | 第8節:華爾街衝擊波(8) | 第9節:華爾街衝擊波(9) | 第10節:華爾街衝擊波(10) | 第11節:華爾街衝擊波(11) | 第12節:華爾街衝擊波(12) | 第13節:華爾街衝擊波(13) | 第14節:華爾街衝擊波(14) | 第15節:華爾街衝擊波(15) | 第16節:華爾街衝擊波(16) | 第17節:華爾街衝擊波(17) | 第18節:華爾街衝擊波(18) | 第19節:華爾街衝擊波(19) | 第20節:華爾街衝擊波(20) | 第21節:華爾街衝擊波(21) | 第22節:華爾街衝擊波(22) | 第23節:華爾街衝擊波(23) | 第24節:華爾街衝擊波(24)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