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义说部 》 反三國演義 》
第三十一回 鬥三將許褚喪澠池 陷重圍徐晃棄函𠔌
周大荒 Zhou Dahuang
且說趙雲大敗徐盛,得了夏口後,吩咐水陸將士,嚴防要隘,自己夫妻回到荊州,覲見玄德。徐元直率領關平周倉,回到南陽,見過雲長,雲長立命人將捷報飛遞孔明,以便孔明伺隙進兵。孔明接得捷報,自是歡喜,又得馬超呈報,會攻函𠔌,孔明急差人告訴馬超,教且按兵觀釁,候左翼得了澠池,方纔進兵,此刻衹派遊兵騷擾陝東一帶,以惑曹兵耳目。馬超得令,自與馬岱文鴦,派遣輕騎遊弋不提。
孔明見徐晃司馬昭堅守函𠔌,守禦得法,一時難破,飛檄魏延進攻澠池;澠池一得,曹兵腰膂已斷,非敗不可。魏延在邙山,與曹真許褚相持,將近三月,大小十餘戰,勝負不分。漢兵方面,據了形勢之地,軍勢聯絡,士馬精強。曹兵方面,憑據澠池,兼以許褚猛鷙無儔,司馬懿調度有方,故而雙方血戰,勝負不分。
此番魏延接到了孔明攻擊取澠池將令,與姜維李嚴馬忠廖立會議。魏延道:“頃奉到元帥限期進攻澠池將令,我軍自渡黃河,與曹兵大小十餘戰,不得勝利;而荊州方面,趙將軍大敗江東,奪取夏口;右翼方面,馬將軍奪了竜門,襲取郟鄏;中路軍隊得了閿多;獨我左翼之兵,不能越澠池一步,豈不為諸軍所笑!衆位將軍,有何良策?”李嚴道:“主帥!我軍所以不能越澠池一步者,實以澠池天險,許褚人豪,若設法除了許褚,則澠池不難唾手而得。”
姜維道:“要除許褚,明日須與彼大戰一場,到了後日,主帥與彼接戰,李將軍領兵徑搶澠池,維引弓弩手埋伏邙山西口,許褚見李軍搶城,必棄主將來鬥李將軍,李將軍一步一步敗退下來,引到伏兵道上,包管一戰成功!待維射死許褚,主帥引兵從左路攻澠池,維與李將軍引兵從右路攻澠池;許褚為曹兵大將,天下聞名,若為我所殺,則曹兵必全軍奪氣,士無鬥志,曹真雖欲據澠池,無人與為守矣!”魏延擊節稱善。
到了次日,魏延與諸將進兵,來攻魏營,許褚出馬大叫道:“魏延敗將,纏擾不休,今日可來决一死戰。”魏延也不答話,提刀就殺。兩個戰到六十餘合,看看支持不住,李嚴揮動大刀,催動坐下青海黃驄馬,上前協助,許褚力戰二將,毫無懼怯。姜維見二將戰許褚不下,催馬提刀出陣,夾攻許褚。戰了三十餘合,曹真揮兵大進,兩邊混戰一場,各自收兵。
許褚回到營中,曹真迎着說道:“將軍真天下英雄也,漢兵三將,曾以一月之間,蕩定並州,今皆為將軍所敗,昔日呂布與劉關張大戰虎牢關,將軍可稱今日之呂布矣!”褚道:“漢兵三將,亦復不弱,且到明日,看某傢一一將他生擒活捉過來。”曹真喜極,隨即擺了賀功酒慶賀。
過了一夜,到了次日,魏延又來討戰,許褚提刀出陣,接住廝殺。正在爭持,李嚴一支兵從魏兵陣地,斜掠而過,直取澠池。許褚丟了魏延,來戰李嚴。李嚴回馬接住,戰了二十餘合,望着邙山西口,敗了下去。許褚大叫道:“敗將休走!”隨後趕來。李嚴又戰了十餘合,看看趕到伏邊,李嚴大叫道:“許褚!你來到死地,還不投降?”
許褚大怒,拍馬趕來。李嚴走到𠔌口,勒住馬又叫道:“許褚!你敢來此地?我與你再戰三百餘合!”許褚怒氣填胸,身先士卒,趕入𠔌口。城裏曹真,見許褚窮追李嚴,懼其中伏,吩咐裨將孫泰守城,自領兵萬人,出城接應。
許褚進了𠔌口,衹見前面山坡上,姜維手執紅旗,許褚便縱馬來捉姜維。姜維不慌不忙,把令旗一揮,伏兵四起,亂箭齊發,任你許褚有通天的本事,也難逃此萬箭攢身之厄!一頓飯工夫,把三國中第四條好漢曹兵大將許褚,連人帶馬,射死在邙山𠔌內。姜維李嚴見許褚中計,兩個大喜,揮兵殺出,迎着曹真,一頓亂殺,曹真那裏是二人對手,回馬敗走。
那邊魏延見許褚追趕李嚴,急引兵來攻澠池,城上矢石如雨,兵士退後不迭。魏延拔出寶劍,連殺數人,自己冒險,踏着雲梯,一躍上城。曹兵一個不留神,早被魏延殺了十餘個。漢兵見主將上城,魚貫而入,城頭上已布滿了漢兵。曹真退到城邊,見城上竪着漢兵旗幟,急引敗兵,望新安而走。姜維李嚴合攻澠池,頃刻之間,四門俱破,孫泰脫下衣甲,雜在亂軍中逃命去了。
三將進了澠池,得了軍資什物不計其數,一面遣人飛報孔明,一面擺酒賀功,請姜維上坐。姜維笑道:“主帥太謙,些須小計,衹好賺許褚鹵莽之夫,若非主帥自冒矢石,澠池恐尚不能得也!”魏延道:“許褚不死,誰上得澠池城!今日自是伯約首功。”大傢謙遜一回,按班就坐。
席間,魏延道:“我軍奪取澠池,已斷曹兵腰膂,函𠔌之兵,已無歸路,必定死戰求歸;洛陽之兵,亦必急函𠔌,是我前後受敵矣!伯約有何良策?”姜維道:“可將許褚屍首,令降兵運回洛陽,一來顯我大度,二來令彼寒心,洛陽雖有兵來,亦不敢嚮我致死;函𠔌歸兵,不來則已,來則讓其半過而擊之,衊不勝矣!”魏延李嚴,同聲稱善,依計進行。
那些降兵,扛着許褚屍首,到了新安,曹真接着,抱屍痛哭,拔下箭鏃,沐浴裝殮,再送洛陽。司馬懿接到澠池敗報,頓足嘆道:“澠池一失,函𠔌將士,無歸路矣!”火速奏知曹操,調任城王鐵騎萬人,進攻澠池,以援函𠔌。曹操在許昌,聽得許褚陣亡,澠池失守,不覺大痛,自率文武迎喪入城,撫棺痛哭,追贈大將軍,謚烈侯,以萬金恤其傢,三子皆封關內侯。又因前敵軍情吃緊,急令曹彰撥鐵騎一萬,交司馬懿調遣。曹彰奉旨,即行派遣。
那曹操聞聽江東徐盛甘寧,兩次大敗,失了夏口,劉玄德自駐荊州,江東自顧不暇,更難收輔車之助!前敵失利,大將陣亡,澠池一失,函𠔌自危,漢兵三路,合趨洛陽,司馬懿獨力難支,當塗天明,怕有些難保!思慮縈心,創傷復發,扶病登朝,料理軍事,因此日重一日,快要升遐,又要遏密八音,連累我兄弟無戲可聽了。
那駐在閿鄉的孔明,接到魏延捷報,即復書道:“伯約奇謀,將軍與李將軍同心協應,建此奇功,為出軍以來第一次大捷。許褚曹兵虎將,海內知名,今被誅夷,曹兵短氣;將軍可固守澠池,不必來攻函𠔌,但絶其糧運,彼以饑軍,將棄關而走,半過而擊之,則衊不勝矣!”魏延得了孔明手書,手舞足蹈,與姜維李嚴傳觀,遵依將令行事。
孔明又遣人飛報馬超,言:“左翼已射殺許褚,得了澠池,孟起可速拔隊由陝東方面進兵,以文鴦為第一隊,馬岱為第二隊,孟起自將後軍,令張翼接應,直攻稠桑驛司馬昭營寨,彼軍决無抵抗之力,孟起可以後軍邀擊其東逃之卒,則彼軍軍實,當悉為我所有矣!”差人去後二日,孔明令黃忠領軍二萬,直取靈寶,孔明自督中軍接應。黃忠領令,率領馬步全軍,來攻靈寶。
司馬昭接到澠池敗報,即將來使斬首,暗中與徐晃商議退兵,將稠桑驛大營並靈寶,掘下許多陷坑,各地都藏下硝磺引火之物,自與徐晃領兵從函𠔌退出,將𠔌口塞住,以阻追兵。剛退出𠔌口,馬超縱馬截住,犬叫道:“徐晃休走,留下人頭!”徐晃大怒,持斧抵拒,兩個在馬上戰了二十餘合。
那文鴦馬岱,在稠桑驛撲了個空營,損失了二三十名馬隊,知道曹兵已走,文鴦便要進關追趕。馬岱道:“曹兵一走,必塞函𠔌,不如繞崤山別徑,疾驅硤石,以截其前。”二人火速回兵,直趨硤石。那時馬超與徐晃戰了五十餘合,徐晃有些支持不住。馬超將兵馬列開,曹兵得路,一涌而出,司馬昭在前,徐晃在後,馬超催兵追趕,曹兵盡弃輜重,逃命急行,馬超隨後緩緩追趕。剛到了硤石,一聲鼓響,文鴦馬岱兩馬齊出,齊聲叫道:“曹兵敗將,速速留下人頭!”司馬昭徐晃憤火中燒,死命奮鬥,二將見曹兵勢大,也不攔阻,讓他過去,二將卻從中截擊,把曹兵鍋盆飯罨,水杓茶缸,都搶得一幹二淨,卻迎着馬超,一路追趕下去。
那黃忠進了靈寶,得了一坐空城,四處火勢漫天,黃忠急忙督兵撲滅,安慰居民,迎接孔明入城。孔明料道馬超决定窮追徐晃,教黃忠督兵打開函𠔌道路,即行前去接應馬超,到了澠池,屯兵候令。黃忠得令,上馬即行。孔明自同張翼,收擡燼餘,安輯地方,令鄭綽守住函𠔌,自與張翼緩緩前進。
卻說馬超二將,追趕曹兵,馬不停蹄,看看來到澠池,魏延得報,正待領兵出來迎擊,衹聽見東邊角上,旌旗蔽日,馬蹄動地,原來曹兵大將張郃,領了五千鐵騎,來攻澠池,接應徐晃司馬昭,左有司馬師步兵五千,右有孫禮步兵五千,直撲澠池而來。魏延與姜維李嚴,在城樓上觀看,魏延道:“徐晃司馬昭雖經屢敗,士卒饑疲,而行列整齊,略不淆亂,我若出擊,彼敗兵挾思歸之心,新兵蓄報復之志,我軍羼於其中,彼必協以凌我。”李嚴道:“曹兵棄關東走,元帥與孟起必督大兵追趕,我擊其前,追兵擊其後,徐晃司馬昭逃生不及,必不敢與我鬥也!”
魏延聽說有理,即令姜維守城,自與李嚴各領三千人馬,開城出擊函𠔌敗兵。徐晃司馬昭那裏還敢戀戰,抹頭就跑,張郃司馬師嚮前接應,迎住魏延李嚴廝殺。後面馬超兄弟同文鴦趕到,張郃火速收兵。馬超見軍隊追趕辛苦,就倚城紮下大營,也不追趕。隔了一日,黃忠也就到了,衆將相見,甚為喜悅。
遲了幾日,孔明大軍也到來了,馬超黃忠魏延,率領諸將出城迎接,衆軍歡聲雷動。孔明入府坐定,諸將以次參謁,孔明一一奬勵諸將,差人嚮荊州報捷。又問魏延道:“曹兵阻住新安,何人為將?”魏延答道:“司馬懿令劉曄督鐘鄭二將守洛陽,自駐新安,在澠池地方軍事,由長子司馬師主持;統軍大將張郃,合函𠔌敗將徐晃司馬昭餘兵萬人,共兵三萬餘人,據黑石關諸隘以拒我兵。”
孔明道:“函𠔌彼尚不能守,區區一黑石關,保為諸君破之。”諸將齊聲道:“願聞元帥神略。”孔明喚馬超道:“曹兵根本,即在洛陽,孟起可同仲華伯約,引領原來馬隊,徑回宜陽;少室此刻,决無重兵,可令關索進取少室;得了少室,孟起自引兵去取登封,文聘勢孤,决然攻破;攻破登封之後,調關興來守登封,孟起與仲華伯約,領馬步全軍萬五千人,直攻偃師;偃師是洛陽後路,曹兵必加嚴防,孟起可大掠城廂,盡焚曹兵積聚,洛陽前敵諸軍,饋餛不時,雖欲死守,又何可得!”馬超領令,留下文鴦在大營聽候差遭,自與馬岱姜維,領着部隊,回轉宜陽。孔明以左翼中路諸軍,血戰勤勞,吩咐輪班休息,俟馬超得手,再行出戰。
那馬超回到宜陽,將部隊留在宜陽休息,換了守城部隊,令諸葛瞻關興去取少室。果然少室山自從司馬昭引兵擊後,司馬懿令蔣濟領兵三千防守,被關索打聽的確,入山道路都有把握,當下接着諸葛瞻兩個商議,出其不意,攻取少室。諸葛瞻道:“我兵從外入,彼伺隙狙擊,必為所算;今西北風大起,我乘風縱火,彼無所藏匿,我兵自可深入矣!”關索稱善。
到了晚間,關索諸葛瞻二人領兵下山,到了少室山,四處放起火來。正是秋高氣爽,木葉微脫的時候,西北風聲如虎吼,吹得火光四射,山𠔌通紅,虎豹潛逃,豺狼亂走,好一陣大火。洛陽城裏,也知道山中失事,因係夜深,不敢出救。蔣濟領兵退入嵩山,兩位大少爺,不費張弓衹箭,得了少室,差人飛報宜陽。
馬超得了捷報,留下馬岱守城,自與姜維領兵來攻登封。姜維道:“我兵利在速戰,若文聘死守不出,曠日持久,坐誤戎機,不如令投降曹兵,撫以恩義,雜入難民中,逃進登封城,我兵一至,理應外合,則登封必歸我有矣!”馬超喜道:“伯約多奇,無怪許褚亦為所殺。”隨將在函𠔌收了曹兵,許以重賞,令其先去,自己同姜維一路殺來,縱兵大掠。果然沿路人民,紛紛逃避,嚮登封城逃難。文聘一一詢問,方許進城,看見確無一個外兵,也不疑心,隨即閉了城門,登城守禦。
馬超兵到,把登封團團圍住,文聘不敢出城,派人嚮禹縣曹洪處求救。到了三更時分,城內一聲喊起,火把齊明,西門大開,馬超姜維催兵直入。文聘措手不及,帶領餘兵,開城逃走。馬超重賞降兵,調來關興守住登封,自己同姜維回到少室,令關索引兵二千駐少室,與馬成竜門軍隊策應;令諸葛瞻回宜陽,調馬步全軍九千人,合本軍六千人,出少室山,直攻偃師。馬超自將中軍,姜維將左,諸葛瞻將右。嚮偃師殺來。正是:
提防盡撤,洛陽成孤註之形;弧矢所臨,偃師為正鵠所在。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世以諸葛未出草廬而定三分,稱頌其材,而以未出宛洛而嚮秦川,惋惜其遇,動言天道,以掩其失,萬口盲從,今猶不已。不知諸葛剋定三分,全仰仗一個孝直來助,故得入成都,曾不忍製孝直之橫,在諸葛一己感念,自猶知之甚明者也。若能竟出秦川,真無是易,且即能出秦川,恐求祁山之績,有不可得者,此則吾於本書證之。作者文由自造,戰可隨心,乃出關之師,頓挫難進如此,豈非身親各地,備明戰守之道,以山川險戲形勢指掌,卒不可徑直寫之者,則諸葛何可易出哉。本回至於澠池,魏延左冀,久不能越一步,天險當前,人豪拒戰,莫從措手;是知作者之文,乃真寫戰局之文,亦即反寫諸葛之文也。張郃不死,未見成功,每讀此回,輒用興思諸葛,剋定三分,尚屬得天者厚,奈何人猶以天命不佐歸之耶!順筆帶寫虎牢關語,暗贊許褚,吾知作者胸中,定有一股奇氣,賞識英雄,而後有此將欲死褚,輒又惜一虎侯,而尚美褚之筆也。
作者善寫戰事,本回雖寫一棄函𠔌,而進退要擊,寫來仍如火如荼,其各路飛追,繞城越險,讀之如親臨其境,乃又有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之觀,誠大手筆也,於是三路之兵,既通函𠔌,又復合矣,不意邙山𠔌內,亂箭以射之許褚方死,而木門道上,亂箭射死之張郃又來,射不盡之曹鬼,讀之令人失笑!若一路盡弃輜重,甚至將敗兵鍋竈飯盆水杓茶缸,都搶得一幹二淨,真不止落甲丟盔,未免出盡曹軍奇醜!恐操一生,為作者挖苦,雖割須棄袍、無如此辱也,痛快!
吳兵放火以燒夏口,魏兵放火以燒靈寶,獨蜀兵放火以燒少室,是非城市而為山林,且為攻取少室之絶計;一部三國演義,未曾有如此兵法。衹此一燒,蓋盡千古,而筆下於三國交爭,行軍用兵之道,為仁與暴,因國大判,亦獲於言外見之!由今言之,即所謂合夫人道主義者。由古言之, 則誠王者之師也!蜀軍如此,安得不勝?出之諸葛瞻,尤微乃父一生火攻之心傳,足蓋諸葛山𠔌火攻之心疚,謂之千蠱,誰曰不宜!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話說三國 |
|
|
楔子 雨夜談心傷今吊古 晴窗走筆遣將調兵 | 第一回 省詐書水鏡留元直 脫徐母孔明遣趙雲 | 第二回 戰江夏孫氏雪前仇 讓荊州劉牧懲後患 | 第四回 泄舊忿張綉投孫權 挫先聲甘寧射樂進 | 第五回 小周瑜水陸破曹兵 矮張鬆東西販蜀土 | 第六回 巡江上趙子竜得圖 取漢中夏侯淵耀武 | 第七回 數抗命矯詔召馬騰 聯新婚開閣迎呂範 | 第八回 戰合肥太史慈中箭 出潼關馬孟起報仇 | 第九回 曹孟德計阻臨潼縣 諸葛亮兵伐白水關 | 第十回 馬孟起間道入四川 管幼安捐軀蹈東海 | 第十一回 伏皇后策授傳國璽 喬國老痛哭小東床 | 第十二回 賦歸寧孫夫人不歸 下密詔漢獻帝不密 | 第十三回 銅雀臺大宴論當塗 金鳳橋愛子陳天命 | 第十四回 孫夫人雨泣葬江流 劉皇叔雪涕祭武擔 | 第十五回 吳蜀仇讎阿瞞稱帝 漢魏禪讓子建出亡 | 第十六回 大復仇劉玄德興師 小得勝夏侯淵敗績 | 第十七回 魏文長偷度子午𠔌 馬孟起再入長安城 | 第十八回 侈親徵魏武帝逞兵 雪積憾馬孟起奮武 | 第十九回 徵舊部馬岱旋武威 襲故智魏延渡壺口 | 第二十回 急援兵賈詡明聯吳 扮舟商呂蒙暗襲蜀 | 第二十一回 趙子竜截江敗呂蒙 龐士元巡城識嚮寵 | 第二十二回 張翼德血戰奪方城 關雲長兵威震河北 | 第二十三回 議遷都曹操還許下 領新軍馬岱出關中 | 第二十四回 孫仲謀兩路攻荊州 趙子竜一軍奪江夏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