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读《金瓶梅》品明朝社会 》
还是用银子实惠(1)
梅朝荣 Mei Chaorong
(月娘)指着笑道:“你看这些分子,止有应二的是一钱二分八成银子,其余也有三分的,也有五分的,都是些红的黄的,倒像金子一般。咱家也曾没见这银子来,收他的也污个名,不如掠还他罢。”……到了次日初二日,西门庆称出四两银子,叫家人来兴儿买了一口猪、一口羊、五六坛金华酒和香烛纸札、鸡鸭案酒之物,又封了五钱银子,旋叫了家人来保和玳安儿、来兴三个:“送到玉皇庙去……” ——《金瓶梅》第一回 两个正打双陆,忽见玳安儿来说道:“贲四拿了一座大螺钿大理石屏风、两架铜锣铜鼓连铛儿,说是白皇亲家的,要当三十两银子,爹当与他不当?” ——《金瓶梅》第四十五回 钱币发展到明朝,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从唐、五代以来一直流行于民间的白银,最终取代了明朝政府法定的钱币,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 《金瓶梅》只要是涉及到钱财的问题,都是以白银作为钱币衡量的。也就是说,书中的叙述时期,白银已经成为市面上流通的普遍现象。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或特殊商品)。在货币产生之前,人们之间为获得某种商品,主要通过物物交换的途径,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物物交换的过程太过死板,人们逐步发现市场上有某种商品,或是坚固耐用的青铜器,或是色彩斑斓的陶器,或者其他什么东西是大家愿意接受的,这样这种商品就成了原始实物形态的货币。 钱币也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演变而来,最初的钱币以贝壳、青铜之类充当,后来出现了铁币、铜币,等等,其中没有一个统一。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全国实行统一的货币。从此,钱币逐步走上了统一轨道。 中国古代货币存在由贵金属和贱金属构成的体系之分。汉代以前,这个体系由黄金和铜钱构成。黄金退出后,由于没有适当的贵金属加入,货币长期混乱,铁钱、锡钱、铅钱和纸币的出现表明了这一点,这是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 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大的一千个钱重二十五斤,中等的也有十三斤),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 马克思指出:“在(纸币这种)价值符号的流通中,实际货币流通的一切规律都反着表现出来了,颠倒过来了。金因为有价值才流通,而纸币却因为流通才有价值。已知商品的交换价值,流通的金量决定于金自己的价值,而纸票的价值却决定于流通的纸票的数量。” 明初使用的货币有制钱和宝钞两种,钱为铜币“洪武通宝”等,钞为纸币“大明通行宝钞”,金银严行禁止。明朝开国,即铸造钱币,作为通货。洪武八年(1375年),又仿照元朝的办法,印造“大明宝钞”,命令民间通行。这样就形成了钱、钞兼行的货币政策。当时规定:商品大宗交易用钞支付,“百文以下止用钱”,商税则钱、钞兼收。为了使宝钞流行,明朝“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 正统元年(1436年),由于北京各卫官俸支米南京,道远费多,于是以米易货,结果贱售贵买,从而使朝廷亏空不少。各地官员也得不到实惠,这就促使明朝采取新的办法,即将北京各卫官俸所需要部分,不再征收本色,而折征银。这样,明朝政府承认了白银的货币地位。以后,各种赋税开始改用白银计算。 当然,不管怎样折算,受苦的还是广大农民。《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一书中也有类似描述:“税收折银以后,缴纳赋税之时,农民为了交税,不得不以低价出卖粮食,获得白银,于是纳税期粮食价格下降;当纳税期一过,粮食价格立即上涨,造成了农民生活的困难。如万历四年(1576年),山东汶上县税收时,小麦价格从原来的每石0.52两白银下降到0.37两,而大麦由每石0.4两白银下降到了0.25两,并且在三个月才恢复到原来的价格。”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千古一奇梅 |
|
|
杀人不见血的刀(1) | 杀人不见血的刀(2) | 杀人不见血的刀(3) | 太监敢顶半边天(1) | 太监敢顶半边天(2) | 太监敢顶半边天(3) | 玩主坯子皇帝命(1) | 玩主坯子皇帝命(2) | 玩主坯子皇帝命(3) | 父母还是亲生好(1) | 父母还是亲生好(2) | 父母还是亲生好(3) | 特务行业很吃香(1) | 特务行业很吃香(2) | 特务行业很吃香(3) | 平民组织闹党派(1) | 平民组织闹党派(2) | 平民组织闹党派(3) | 亲兄弟得明算账(1) | 亲兄弟得明算账(2) | 亲兄弟得明算账(3) | 别人挖坑自己跳(1) | 别人挖坑自己跳(2) | 别人挖坑自己跳(3) | |
| 第 I [II] [III] [IV] [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