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中國風景黑皮書:大敗筆   》 第31節:一地惡俗大明湖      老槍 Lao Qiang

  但是現如今走進大明湖公園,除了岸上翠柳、湖中碧波還像那麽回事兒之外,其餘的景色均大打折扣。蓮花種在缸裏;湖中荷花尚未開放;水中的小舟、畫舫都是玻璃鋼或鐵皮船,電瓶或是腳踩,檣櫓木船均不見蹤影;偶有摩托艇呼嘯於湖面,蕩起水波千重浪;樓臺亭榭,均做了茶坊或食肆,甚至有烤羊肉串的煙火;湖邊有兒童遊樂場,大喇叭此起彼伏,招攬着生意,鬧聲喧天刺耳;一隊身穿簡陋仿古服裝的"荷花仙子"遊行隊伍,鼓樂喧天地穿梭於遊人之間,那仙子濃妝豔抹、忸怩作態,一群隨從儀仗心不在焉,偶有東北口音喝令遊人不得給"仙子"拍照,實在敗興。
  此外還不得不說的是鐵公祠。鐵鉉是明初兵部尚書,因反對朱棣(即後來的明成祖永樂皇帝)南下爭奪王位而被朱棣所殺,鐵公祠就是為紀念他而建。祠內臨湖有小滄浪亭,亭接回廊,廊中有清代書法傢鐵保所書對聯,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話如今已經成了濟南人誇自己的語錄之一。小滄浪亭,大約源自宋代所建的蘇州名園滄浪亭,小滄浪亭依湖岸而建,面臨百頃碧波,回廊麯折,本也有幾分氣勢,但亭子做了茶坊,回廊做了遊船碼頭,當年的雅緻風姿蕩然無存,衹剩下唯利是圖的銅臭氣。
  從小滄浪亭可觀濟南一景"佛山倒影",可惜,遠處的千佛山不肯露崢嶸,湖上倒映着的衹是那些醜陋的高樓。
  對了,大明湖湖心還有島,島上有亭,名曰歷下。此亭始建於北魏。唐天寶四年,詩人杜甫與書法傢李邕在此歡宴,杜甫即席賦了"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詩句,歷下亭自此名播天下。現存的亭子重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為重檐式八角建築,雕梁畫棟,琉璃覆頂。倘若停舟靠岸,入亭而觀,肯定先是被茶坊堵眼,繼而被羊肉串攤子的煙火和吆喝弄惡心了。海右名亭頓時斯文掃地、風雅全失!
  今天的大明湖之遊,耳聞目睹的衹是一地惡俗,令人失望。其實,哪怕像劉鶚《老殘遊記》裏描述的那樣世俗,也不會讓人如此敗興。衹是現在的人能把"俗"都玩成低俗和惡俗了。現在的人怕是連"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裏有蛤蟆"這樣的打油詩也做不出,眼裏衹剩下錢了。
  真讓人沒法兒說了!
  什麽叫坐井觀天
  濟南自古有八景。其中:"鵲華煙雨"、"佛山倒影"、"匯波晚照"、"明湖秋月"四景全在大明湖。
  現在,大明湖還可再添上一景了,就叫坐井觀天。因為大明湖快成"井"了。南面座座高樓把千佛山分割得支離破碎;北面兩座高層住宅直逼湖邊,東面一座高層建築剛剛封頂,西面的高樓大廈更是把高架路變成了一條"玉帶"--四周高層建築突起,壓迫得讓人有些喘不過氣來。
  其實古人早有"殺風景"之說,其中大多是什麽"日下把火、果園種菜,花架下養雞鴨"雖然,也提到了"背山起樓",但大多還是騷人墨客無傷大雅的小事。比起現在大明湖畔的高樓大廈,那真是小巫見大巫,現在的開發商藉興建景觀住宅,破壞景觀,那纔是真正的殺風景呢!
  有一幅攝於1976年的"佛山倒影"照片是這樣子的:站在湖北岸,湖光山色一覽無餘,"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意境油然而生。
  老濟南人說,舊時來大明湖玩,看"佛山倒影"是最尋常的事。甚至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登上千佛山,還能看到更遠處的黃河,也曾是一大景觀。後來,在湖山之間這條視覺走廊的顯眼位置,某賓館數十層的高樓忽一下起來了。儘管許多專傢和市民紛紛提出質疑,但樓還是照蓋不誤。此風一開,高樓蜂起,視覺走廊再也不復存在。
  被遮擋的其實不衹是一條曾帶給人們許多美好遐想的視覺走廊。作為一個"城中湖",周圍的建築高度應該是扁平的鍋底式,嚴格控製體量和高度,這是很簡單的道理。然而一幢幢高層建築還是不顧一切地拔地而起。一個有着1400年歷史,名聞海內外的大明湖,幾乎變成了高樓中的水灣。
  大明湖危急!
  因為在今天,任何對這條視覺走廊所造成的破壞,實際上都是對城市外部形象和內在文化格調的雙重破壞。
  為什麽這麽說呢?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一提北京,人們立馬想到的是紫禁城,是北京鬍同。濟南也是這樣,無論城市怎麽擴展,代表它的還是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這"老三件"。幾千年自然歷史文化所形成的地域特色是獨一無二的,這是一個城市最大的優勢,別人想學也學不了,爭也爭不去。
  濟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老三件",同時也是一條自然歷史文化軸。在古代,山湖城是一體的,湖與山、城與湖、城與山的這種精巧佈局,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從大明湖北岸看千佛山,這條視覺走廊也是古人仔細推敲過的,近了,山看上去太陡,遠了,又太迷茫。
  這是濟南的寶貝。
  現如今,寶貝已經破碎了。
  15年:人間始無大明湖?
  泉水是濟南的魂,沒有泉水,濟南就沒有靈氣。泉水對於素有"泉城"美譽的濟南,不僅僅是一個旅遊資源、文化遺産的問題。
  上世紀50年代時整個濟南市每晝夜用掉2萬噸地下泉水。現在自來水公司每天要從地下提取45萬噸泉水;另外還有市區內的142眼單位自備井,每眼出水量每晝夜都在幾千噸,總計又有幾十萬噸提水量;還有居住在南部山區上的農民的自備井,無法估計的龐大的泉水提取量嚴重地削弱了泉水源頭。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第1節:南京的憂傷第2節:未老先衰的景區第3節:世界遺産致命傷第4節:中國景區十大憤怒
第5節:旅遊與環保第6節:美國經驗第7節:什麽都賣第8節:周莊的偽民俗
第9節:衹有小聰明第10節:那時周莊第11節:寫在周莊邊上第12節:中國的艾菲爾鐵塔
第13節:拆不去的天梯第14節:從最高到最長第15節:遺憾之旅第16節:平遙搬不動
第17節:平遙和麗江第18節:坍塌的古城墻第19節:神聖製造第20節:孔子乘泰山索道
第21節:泰山生氣了第22節:泰山石有沒有明天第23節:過把癮就死第24節:“買斷”桂林山水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