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反思:中国人成才障碍   》 第31节:自我潜能的压抑(8)      Shang Guanzimu

  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罗伯特·拉夫林是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从小喜欢拆装家中的电器,试图了解那些电器的内部结构,他最冒险的经历是把家里的彩电完全拆开了。虽然这样做很危险,但他的父母对他的冒险行为很宽容。拉夫林指出,每个人在孩提时都具有好奇心,但是成年后就没有那么大了,这非常可惜。一个人只有具有好奇心,同时加上努力才会成功。
  在儿童阶段,想象力和好奇心都处于最佳状态。我国儿童想象力的缺乏,表明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在这方面的教育力度不够。中国文化不崇尚创新、求异和冒险,社会与学校也不鼓励孩子参与具有探索精神和发挥想象力的各种活动,不注重满足儿童天性中潜在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就导致我国孩子缺乏强烈的创新意识,致使孩子们原有的自身优势逐渐丧失。
  《中国少年报》曾经刊登了“让我们都来了解自己”的调查问卷。10天之内,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小学生16350份问卷。问卷中有一题:“每个人也都有缺点,那么,你认为你的主要缺点是什么?”回答“胆小”的人数占第一位,达31.2%。调查结果显示,胆小已经成为当今小学生最突出的缺点。
  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是导致中国儿童胆小的因素之一。在应试教育评价体制下,一切都有标准答案,学生不敢想象,否则考试得不了高分。这样的学校社会化经历最终致使我们中国孩子形成了不提问、不质疑、不冒险的习性。
  从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来看,由于我国学校处处要求学生做到准确无误,导致学生不敢出错,因而形成的思维习惯是保守和畏缩。相比之下,由于西方学校鼓励学生富有创见,学生因此而不怕出错,易于具备创新意识,伴随的是活跃的想象力。学校教育之所以能制约个体以后的发展,是因其所引导的思维习惯最终构成了一定的心智模式,而心智模式的存在使人们总是倾向于以某种特定的思维路径来观察、分析、思考问题。
  应试教育对个体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会涉及很多方面,譬如认知加工偏向。根据认知加工偏向理论,个体在认知过程中会对与自身相关的信息产生选择性加工偏向,这种偏向广泛存在于注意、记忆,以及对信息的解释与判断之中。认知偏向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兴趣、性格、认知风格、思维方式等。譬如保守性格在信息选择中有选择偏向,即偏重于选择稳妥的结论,在信息筛选中会趋于忽略有明显疑问的信息。
  我国现有的教学评价标准及学业要求是与思维定式和保守性相一致的。对严谨性的强调以及得分策略所要求的保守性是中国学生难以发展创造力的重大思维障碍。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在记忆力上升的同时想象力下降;谨慎性上升的同时冒险性下降;得分战略上升的同时勇气、胆量、挑战性下降。
  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05年国内五城市未成年人发展联合调查中学阶段青少年发展状况报告》,是一项涉及北京、上海、广州、昆明、汕头等城市5875名初一到高二中学生的调查,该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在诸多方面呈现出不容乐观的趋势。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随年龄的增长一路递减。与此同时,孩子们的心情也变得越来越差:积极情绪得分从平均3.70分下降到3.40分,消极情绪的平均分则从2.59分提高到2.93分。
  孩子们的消极情绪是因为在学校常常学不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与高考无关的课被尽量压缩或者干脆取消。到了中学的毕业年级,学习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笔者在调查小学生时,发现多数孩子最喜欢的课是手工课,小学生们往往会在课余只是出于兴趣而兴致勃勃地自己制作手工作品,因此,从小学生中看不出中国的孩子不善于动手。但经过中学之后,中国孩子出现了一个普遍共有的缺陷,即动手能力差。中学课程的沉重学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使学生原本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受到压抑,使那些最适宜个人获取成就的成功基因发生畸变,本来是可以多元发展的诸多孩子都被强行规划到同一种发展模式中,致使个体自身的一些天然优势逐渐弱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自序第2节:学校教育的缺陷第3节:自我潜能的压抑第4节:生活选择的迷茫
第5节:社会文化的误导(1)第6节:社会文化的误导(2)第7节:社会文化的误导(3)第8节:社会文化的误导(4)
第9节:社会文化的误导(5)第10节:社会文化的误导(6)第11节:社会文化的误导(7)第12节:社会文化的误导(8)
第13节:社会文化的误导(9)第14节:社会文化的误导(10)第15节:社会文化的误导(11)第16节:社会文化的误导(12)
第17节:社会文化的误导(13)第18节:社会文化的误导(14)第19节:社会文化的误导(15)第20节:社会文化的误导(16)
第21节:社会文化的误导(17)第22节:社会文化的误导(18)第23节:社会文化的误导(19)第24节:自我潜能的压抑(1)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