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民國春秋   》 第一捲·第三十一章 與虎謀皮      劉鳳舞 Liu Fengwu

  蔣作賓字雨岩,湖北應城人,秀纔出身。1903年,19歲入武昌文普通學堂。1905年春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1908年日本士官學校步兵科畢業。回國任保定軍官速成學校教官。次年調陸軍部軍衡司任職。1911年升司長。武昌起義後去九江,任軍政府參謀長。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陸軍部次長。
  蔣作賓於5月23日到南京後,黃興從蔣處得悉:熊希齡同國外銀行團簽訂了《墊款章程》,得到一筆墊款,但這種乞求貸款的條件嚴酷,於是,黃興便通電表示強烈反對,並對熊希齡加以猛烈抨擊。他召開留守府特別會議,邀集各師、旅、團長、巡警局長、憲兵司令參加,他在會上說:“現在3000萬之外款,熊總長已擅自簽約,不獨失財政權,且失軍政權,蓋因度支竭蹶,而北方之對於國民捐皆不以為然,故熊總長非藉不可。據我之意,發行不換券任何多數之款均可立得。即以國民捐為不換券之基本金,並於各省設立銀行,非此不能濟急。我之請取消留守,欲以誠意感動北京政府,庶國民捐與不換券皆可實行。”黃興還說:“留守機關有礙統一,决定即日取消。推薦程德全來南京,接收管轄各軍。”
  黃興堅决要求解職,但蔣作賓和程德全都反對黃興立即解職。幾經協商,最後决定由蔣作賓出面要求袁世凱撥款。蔣致電袁說:“此間裁軍密令已下,被裁之兵,束裝待發。至今尚未收到撥款。兩月又未發軍餉,伙食無着。會黨趁機運動,危險萬分。程都督抱病甚深,一味推卸,實難勝軍事繁重。數日內若無大宗款項來寧,賓即回京。非獨不敢輓留守,並不忍坐視糜爛。”
  袁世凱並不支持蔣作賓,他接到告急電報後,仍不撥款。黃興、蔣作賓為了爭取袁世凱撥款,以緩和因缺餉所出現的軍隊嚴重不穩,便商請程德全到南京來接收留守府機關。於是有些人由於把表述人的內心心理的“假設陳述”誤認為“範,袁世凱在5月31日發佈命令準允黃興辭職,並說:“所有南京留守機關,候程德全到寧接收後,準即取消。”
  袁世凱並沒有因為黃興呈請取消南京留守府而受到感動。但對黃興所提出的發行不兌換券以救目前之急的主張,表示同意。他要蔣作賓復電黃興,表示“即日照辦”。老謀深算的袁世凱又表示:“南方富庶可以倡辦,北方貧瘠,不能不藉外債。”即請黃興籌辦國民捐,為留守府所轄軍隊的糧餉。
  黃興由於自己提出推行國民捐的主張,衹好進行,頗得各界擁護,特別是駐紮南京各部隊更為熱烈支持。南京各界組織國民捐總會,推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協理。孫中山在6月1日發出通電表示接受,並要求國民捐總會以他的名義分電各省,使四方聞風響應。他又致電袁世凱和參議院:“民國存亡千鈞一發,前經留守發起國民捐,實為求亡之要策。唯此舉須由參議院采取纍進法,須行一定章程,方能有效。務請諸公竭力提倡,應使共和基礎得以鞏固,民國幸甚。”
  推行國民捐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財政睏難,提高人們的愛國心,抵製外國銀行團的侵略野心。但是,作為下臺的大總統孫中山和下臺的南京留守黃興和體現。代表人物有中國朱熹(“理在氣先”)、德國黑格爾,已無大的號召力,又有袁世凱暗中破壞,應者甚少,軍餉無法維持,弄得非常被動。
  辛亥革命後,革命黨人掌握着陸軍80個師團,約45萬人,這是袁世凱的一大心病。3月31日,袁世凱頒發了《訓勉軍人令》,三令五申要軍人服從統一命令,保持地方秩序。4月29日,他又在參議院提出縮編軍隊的主張。對於南方各省的軍隊,袁世凱藉口經濟睏難不發給軍餉。而以黃興為首的革命黨人,為表示對北京政府的誠意,通令各省革命軍隊自行裁兵或解散。在黃興的號召下,革命軍中曾出現了“功成身退”、“全師遣散、解甲歸農”的熱潮。這一舉動,當然得到袁世凱的贊賞,稱贊他們是“仁心嚮義,懋樹風聲”。革命黨人控製的南方蘇、湘、粵、贛、皖、閩等6省,裁兵27個師,計36萬人。在湖北,黎元洪裁減了7個師,7萬人。但袁世凱的北洋軍,非但一兵不裁,反而有所增加,各軍新招不少精壯士兵,使部隊編製充實,戰鬥力提高。此外,倪嗣衝、張勳、張作霖也到處招兵買馬,擴充實力,袁世凱對此不聞不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對於黃興辭去留守職務,同盟會內部的態度各不相同。穩健派認為黃辭職可以使“前此詈同盟會之專橫者,疑軍府之擁軍自衛者,惡軍人之爭權黷貨者,至此亦為之冰釋。”激進派則批評黃辭職是功成身退的思想作怪,他們說:“留守其留,此非畏難苟安之時也。”“若必辭職,是所謂暮氣已深,易於謀始,難與圖成者。”同盟會上層領導人陳其美、範光啓、譚人鳳等對黃興要求辭職、完全放棄軍權的危險性,亦有所察覺,並試圖輓回。
  陳其美一面到南京勸黃興留任,一面準備在蘇州發動政變,推倒程德全而自為江蘇都督,把江蘇控製在革命派手裏。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江蘇省會蘇州和近鄰的上海,兩個都督府並存,立憲派人支持下的程德全力圖恢復清朝舊製,將上海置於江蘇都督的管轄下。但由於上海所處的特殊地位,和它在光復進程中的貢獻,陳其美的滬軍都督地位一時難以動搖。但已引起雙方明爭暗鬥,頗為激烈。
  陳其美與蘇州的同盟會組織素有聯繫。在蘇州同盟會以柳成烈為主腦,有骨幹分子蒯際唐、刪佐同、程宏、徐國華、吳康壽、朱葆誠等,都是策劃醖釀蘇州起義和響應革命的活躍人物。聯軍攻剋南京時,朱葆誠、吳康壽、程宏等人都參加了滬軍洪承點部隊。攻剋南京後,朱葆誠被提任為滬軍先鋒隊第2聯隊隊長,吳康壽為朱葆誠部第1營營長,程宏也是該部軍官。1911年底,朱葆誠部調回蘇州,擴編為“先鋒團”。這個先鋒團,名義上屬江蘇軍政府,實際上卻是滬軍都督陳其美係統的武力。陳其美為便利蒯際唐、蒯佐同在蘇州活動,特委任蒯際唐為滬軍都督府特派聯絡員,蒯佐同則由上海“共和協進會”委派組織蘇州分會。
  陳其美用柳成烈、蒯際唐、蒯佐同和朱葆誠掌握的先鋒團,聯合駐蘇州的原新軍45、46標,準備在條件成熟時,發動兵變,把程德全趕下臺。黃興提出辭留守並薦程德全接收留守府,江蘇就將完全被程德全控製。陳其美便决定發難倒程。柳成烈等組織了“洗程會”來領導這一行動。策劃在6月1日由先鋒團首先發難趕走程德全,舉陳其美為江蘇都督,陳不在蘇州時,由柳成烈代理江蘇都督。
  但是,由於事機不密,被程德全所挫敗。蒯際唐、蒯佐同、程宏、吳康壽4人被捕殺,先鋒團被包圍繳械,柳成烈逃走,朱葆誠被判永遠監禁。
  程德全在蘇州處理了“洗程會”事件後,準備去南京接收留守府軍政事宜。這時,譚人鳳、範光啓等,和同盟會南京支部幻想讓袁世凱改委黃興代替程德全為江蘇都督,這倒像是讓敗下陣來的將軍重新上陣。6月4日,譚人鳳通電袁世凱說:
  近且許黃留守請願取消,而以10餘師兩月未發餉之兵,畀之老病竜鐘之程都督,敢信其能維持現狀乎?東南動搖,北面隨之,民國前途,何堪設想!乞收回成命,或改委留守為江蘇都督,則危局尚能支持。革命黨斷無擁兵自衛之心,如以讒慝之言存疑,竊恐貽誤天下也。
  範光啓和同盟會南京支部也分別緻電袁世凱,要求袁世凱改任黃興為江蘇都督,言詞激烈。
  但黃興已授袁以柄,袁便“理直氣壯”地復電曰:“此次取消留守,本因黃君再三電請,無計可留。參以實行統一大義相責,故不忍強迫以纍其盛德。至程都督接收軍隊,即係黃君再三力保,且稱於南方軍隊决不受其影響。來電謂政府猜忌英雄,利用老朽,實未知茲事真像。南北統一,方消化意見之不暇,豈宜輕動惡感,為讒拘者所中傷。務望竭力維持,以維大局。”
  袁世凱據此回答,譚人鳳、範光啓等無言以對。黃興在6月14日交卸留守職務、退居上海的第2天,北京便發生了袁世凱逼走唐紹儀的事件。
  唐紹儀原來是袁世凱的親信,但在上海議和期間,唐紹儀的態度已引起袁世凱一些猜疑。唐紹儀南下組閣加入同盟會後,在一些問題上站在同盟會一邊,同袁世凱發生了分歧。
  唐紹儀到南京組閣,參議院正式嚮唐提出由柏文蔚任山東都督,王芝祥任直隸都督。袁世凱答應王芝祥為直隸都督,作為革命黨人放棄陸軍部總長的交換條件,但卻堅决反對柏文蔚任山東都督,由此引起雙方激烈的鬥爭。革命黨人所領導的煙臺軍隊萬餘人反對周自齊任山東都督,在煙臺的山東省臨時議會也通電反對周自齊任山東都督。袁世凱則通電聲明:並未令柏文蔚代周自齊山東都督。唐紹儀頗接近同盟會的傾嚮,他嚮孫中山建議,用政治手法對付袁世凱。他同袁世凱不斷發生爭執。
  蔡元培等人在袁世凱策動北京兵變期間,曾同袁世凱達成臨時政府北遷時可派軍隊護送的協議。現在袁世凱又口頭上接受王芝祥為直隸都督,同盟會就要求袁盡快發表委任王芝祥的命令,並由王芝祥率領軍隊3000人護送參議院和在南方的國務員北上就職。唐紹儀就這兩件事嚮袁提出後,袁世凱立即復電唐紹儀,表示拒絶。
  革命黨人並沒有因袁世凱的反對而放棄派兵護送參議員北上的决心,决定派由廣西開到南京的3000軍隊,在王芝祥帶領下北上。袁世凱見通過唐紹儀阻止南軍北上,未能奏效,一面利用報紙大造阻止南軍北上的輿論;一面唆使北洋軍將領馮國璋等人、北京的社團和黎元洪致電唐紹儀,反對南軍北上。最後,駐寧贛軍因軍餉不足,發生兵變,派軍護送參議員北上的事,纔不瞭瞭之。
  臨時政府北遷之後,唐紹儀再次嚮袁世凱提出王芝祥任直隸都督之審,袁世凱仍一口應下。唐紹儀便電邀王芝祥進京就職。袁世凱表面上對王贊譽不絶,但直隸是他老巢,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他背後指使直隸北洋軍5路將領通電反對王芝祥。直隸各團體針對北洋軍的反對,紛紛通電表示擁護王芝祥為都督。於是,袁世凱命令國務院以傳達他的命令的形式,通令不準直隸各界隨意歡迎王芝祥,同時以軍隊反對為藉口,改任王芝祥為南方軍隊宣慰使。
  唐紹儀表示反對,他當面對袁世凱道:“政府不能以軍隊反對為理由失信於民。前既答應,現在何能食言?”
  袁世凱賴賬道:“是你答應的,我並未予聞。王係革命黨人,若使督直,不啻引狼入室,將來他和南方聯合,我們尚有餘地嗎?”
  “這是責任內閣職權。國務院會議因不用王芝祥為直隸都督,將全體辭職。”
  “吾為總統,乃受全國委托。吾之用人,乃以國傢為前提,且以不違背約法為標準。國務員中如有告病者,可以告病。倘以同盟會為要挾工具,則吾將開全國大會公佈天下。”
  唐紹儀拒絶在袁世凱給王芝祥的委任狀上副署,袁不顧唐的反對,公開破壞《臨時約法》規定的大總統必須由內閣副署的規定,不經唐副署,將委任令交給王芝祥,並給王一筆遠遠超過實際需用的宣慰使公費,示意王可以包辦一切,省下的公費一律不必上繳,要王芝祥立即返回南方,給唐紹儀以難堪。
  在內閣各部組建過程中,在人員安排上,唐紹儀又同袁世凱發生矛盾。內閣會議决定,各部組織實行原來南北各部人員同時兼顧的原則。唐紹儀為了表示南北合作,主張多用南方人。但袁世凱則明令各部總長:“官製雖改,斷不能全換新手,仍當照前委任,或略更調而已。”
  袁世凱的親信趙秉鈞、段祺瑞得到袁的尚方寶劍,在用人問題上便同唐紹儀大鬧起來。趙對唐大加詰責,詞極嚴厲,彼此遂大起衝突,幾至用武。趙秉鈞並以辭職相威脅。最後,唐不得不退讓,即與趙約决不干涉內務部中用人之權。陸軍總長段祺瑞,在陸軍部用人問題上同唐紹儀爭吵。段祺瑞先是推薦其心腹、日本士官學校第8期畢業生徐樹錚任陸軍次長,但群滋不悅,不得不接受唐紹儀的意見,改任原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次長蔣作賓任次長,並電其揀帶司員北來。但又不等蔣作賓到京,搶先委任王賡等5人為司長,致使蔣由南帶來80餘人,無從一一位置,蔣大為憤懣,因之與段頗起齟齬。後經調停,於原訂5司之外,添設3司安置南來諸員,並議定:“以後司長由段薦任,蔣不得預聞,科長以下則由蔣委任,段亦不干涉,並以段所推薦的徐樹錚任秘書長。”
  內務部和陸軍部情況如此,其他外交、海軍、財政各部,也大體相同。唐內閣雖然成立起來,但袁世凱不僅將內務、外交、陸軍、海軍、財政等要害部門奪去,而且在唐內閣成立後,千方百計地縮小內閣權限,企圖把唐紹儀架空。
  但是,革命黨認為責任內閣製直接關係到民主共和制度的成敗,絶不能聽任袁世凱隨意破壞。根據《國務院官製》規定,臨時大總統公佈法律、發佈教令及其他有關國務的文書,須有國務總理或全體國務員或總理與有關國務員副署。如果不經國務院總理和國務員副署強行公佈,那就是違法越權。這對袁世凱想推行專製獨裁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限製,這是袁世凱難以容忍的。而唐紹儀加入同盟會後,在政治上明顯的傾嚮同盟會,在內閣中,每有要事,必就商於農林總長宋教仁、教育總長蔡元培。他們决心推行責任內閣製,事事鹹恪遵約法,袁世凱以每有設施,輒為國務總理依據約法拒絶副署,緻不能為所欲為,深滋不悅。袁世凱决心等待時機,把唐紹儀趕下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自黃興在4月29日通電反對在苛刻條件下藉外債、提倡開國民捐來解决財政問題以後,很快掀起反對在嚴酷條件下進行藉款的聲浪。這時,唐紹儀同4國銀行團代表會晤,唐紹儀拒不接受銀行團代表提出的對中國財政進行監督等條件,於是談判陷於破裂。
  談判决裂的當天,唐紹儀同財政總長熊希齡一起去見袁世凱。唐紹儀同袁世凱、熊希齡在貸款問題上出現分歧。唐主張施行強迫公債及不換紙幣等辦法抵製外債。他說能出萬元之資本傢,中國尚不為少,得千人便是千萬,且欲強行不換紙幣。袁、熊均不以為然,並密電黎元洪、黃興、孫中山徵求意見。黃、孫贊成唐之政見,黎則極端反對。袁决定改派熊希齡負責同銀行團談判,同時指使擁袁報紙,就藉款事對唐紹儀進行攻擊。
  在袁的策劃下,參議院開秘密會議,內閣成員出席。會上,不少共和黨籍參議員就藉款問題對唐紹儀進行詰責,有人說唐總理失信於國民,外見嫌於鄰國。現在時勢統一南北之責任全在總理,而總理之責任幾乎全在藉債以濟焦眉之急。唐總理於藉債事件已誤大事,若留以當國,於將來外交財政上,必大受其苦,定不日提出彈劾案。共和黨參議員張伯烈攻擊唐為“亡國總理”。另一共和黨議員李國珍登臺演說,指責唐在藉款問題上的失敗:“非彼唐總理一身之辱,實緻吾民國將為埃及之惡因。”
  唐紹儀在參議院受種種逼迫後,異常憤恨,到國務院時一言不發,裂眥咬牙,自謂非立時辭職不可。當晚,唐嚮袁世凱提出辭職。6月15日,出現了轟動一時的唐紹儀被袁世凱逼走的事件。
  唐紹儀離職去天津,正中袁世凱下懷,但他表面上還派人赴天津對唐慰留。6月17日,袁世凱任命其親信外交總長陸徵祥暫行代理國務總理。
  唐紹儀是為了民主共和制度、維護約法尊嚴纔離職的,同盟會理應給唐以有力的支持,站出來公開揭露袁世凱的違法行為。但同盟會本部沒有這樣做,它於6月20日派代表張耀曾、李肇甫、熊成章、劉彥4人去見袁世凱,說:“唐內閣成立以來,一切政務不能着手進行,實因黨派意見不一致之故;因為唐內閣不是純粹的政黨內閣,當然有此弊病。鑒於混合內閣的失敗,今後應組織政黨內閣或無黨派的超然內閣,如果再組織混合內閣,同盟會决定不再參加。”
  袁世凱明確地表示,他做總統期間,是不允許政黨內閣出現的。他說:“諸君須知,吾國今日政黨方在萌芽,純粹政黨內閣尚難完全成立。若再越數年,民國基礎鞏固,政黨亦皆發達,人材輩出,屆時餘已退老山林,聽諸君組織政黨內閣可也。”
  袁世凱表示將組織超然總理混合內閣:“非聯合數黨及無黨派之人共同組織,則斷不能成一完美之內閣。”
  同盟會想通過袁世凱來實現在其議會中占絶對多數席位,並成立以同盟會為主體的政黨內閣,這是與虎謀皮。袁世凱希望的是利用共和黨去攻擊同盟會,削弱同盟會在政府裏的力量。
  共和黨視唐紹儀被迫離職為攻擊同盟會千載一時之機會。它開秘密會議,决定對同盟會采取5項辦法:
  (1)為同盟會多布謠言,令機關報盡力攻擊,使同盟會中人個個體無完膚。
  (2)所有津、漢、滬報告均由黨內寄稿,使一致進行。
  (3)請某政治顧問謁袁,謂同盟會中人無健全分子,無學識無經驗,更率引外人為後盾,謂外人不信用同盟會,要求袁世凱此後萬萬不可用會中人。
  (4)今日再開全體職員會,廣徵意見,期藉此事將同盟會一網打盡。
  (5)推舉後補國務員,探聞擬定總理熊希齡、內務趙爾巽、外交劉成禺、陸軍張勳、海軍程璧光、(司法未詳,有謂湯化竜或薛大可)農林那彥圖、工商趙鳳昌、財政葉景葵、教育梁啓超、交通孫武。
  共和黨在上述5項方針下,開動宣傳機器,大肆造謠,攻擊謾駡同盟會和唐紹儀、宋教仁等。共和黨本部發出通電說:“同盟會員實不宜再為總理。”共和黨控製的報紙《神州日報》,以戲弄怒駡交加的方式攻擊同盟會說:
  民國更始,同盟會必自誇首功,驕甚,惜黃剋強失棄漢陽,不爭氣。
  政府初建,同盟會先得總統,榮甚,惜孫中山私取公款,不爭氣。
  內閣告成,同盟會竟位至總理,闊甚,惜唐紹儀潛逃出京,不爭氣。
  熊氏藉款,同盟會正可利用其機,猛事攻擊,奈國人不輸國民捐,可恨。
  各地光復,同盟會本已假種種名義攫獲多金,奈人民必須查賬,可恨。
  愚民無知,同盟會尚可肆其簧鼓再倡革命,奈各報館必為揭破,可恨。
  攻擊同盟會的惡浪,甚囂塵上,統一黨繼共和黨之後,也發表公函,攻擊唐紹儀“擅離職守,乘間潛逃”,攻擊宋教仁、蔡元培“惟務黨爭,不為國計,非以同時辭職要挾,則以政黨內閣飾詞”,說“唐紹儀罪有應得,不可輓留。其他同盟會閣員,亦可聽其逃罷。”
  同盟會領導人中,陳其美和黃興對袁世凱逼走唐紹儀一度表示不滿。陳其美發電質問袁世凱說:“唐總理固受逼而退矣,試問逼之者何心,繼之者何人?果於大局無害有益,即更舉總統可也。”
  黃興在一次講演中說:“今後內閣若不速為解决,我知非驢非馬將繼續出現,民國之危甚於壘卵。”
  袁世凱使出又打又拉之招術,他復電陳其美,指責陳:“誤聽浮言,殊出意外。”對於同盟會激進派揭露他“帝製自為”,他發出通電反咬一口說:“近日以來,各省無識之徒,捏造訛言,謠惑視聽,或以法蘭西拿破侖第一之故事,妄相猜懼,其用心如何,姑置不問,大抵出於誤解者半,出於故意者亦半。萬不宜聽悠悠之口,徒為擾亂之階。”袁世凱又致電孫中山、黃興,請他們“即日來京協同組織內閣”,用這種拉攏的辦法,緩和同同盟會的敵對情緒。
  陳其美、黃興一時頗為激烈的態度,卻很快緩和下來。他們在同盟會上海第10次夏季常會上發表演說,號召同盟會員正當對待共和黨的造謠誣衊,不必相對駡。又表示支持陸徵祥的新內閣。
  孫中山把政權讓給袁世凱後,抱定主意暫時不過問政事,專心致力於實業。唐內閣風潮發生後,孫中山並不怎樣介意,認為政見之所以分歧,是由於經濟睏難引起的,是小爭執,不足慮也。他在答記者問時說:“我知袁世凱實能斡旋大局,必不至有變動。”
  孫中山對袁世凱逼走唐紹儀,對共和黨、統一黨造謠誣衊同盟會置之不理,持不過問態度,但對共和黨報紙誣衊他受賄巨款百萬,卻通電要求袁世凱政府迅速查明宣佈實情:“如文受賄之事果確,國法具在,甘受不辭。倘實為少數私人憑空捏造,豈能任其逍遙法外?”
  袁世凱逼走唐紹儀後,準備推徐世昌為內閣總理,消息傳出後,立即受到革命黨人的猛烈批評。他們說,滿清亡國妖孽之徐世昌做總理之舉動,非推翻同盟會之國務員也,直欲推翻此中華民國耳。徐世昌做總理,趙爾巽、梁啓超、張勳為國務員,共和黨之報紙亦居然為此輩鼓簧,嗚呼!中華民國可以亡矣。袁之所以薦擔任過清廷軍機大臣、皇族內閣協理大臣的徐世昌,蓋欲位置一糊塗昏聵之徐世昌,而達其拿破侖之目的。共和黨本為極守舊之官僚,趨炎赴勢之滑政客,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知徐世昌若為總理,亦共和黨之好友,則贊成而附和之。共和黨與袁世凱朋比為姦,而利用糊塗昏妄之徐世昌,以攬政奪權,破壞共和之目的者也。
  袁世凱見復闢帝製的條件還不成熟,便决定暫時放棄讓徐世昌出來做總理,6月29日,他正式任命陸徵祥為國務總理。
  陸徵祥,上海市人,原是清末駐沙俄公使,武昌起義後曾聯合一些駐外公使電請清帝退位,因此,當上了唐內閣的外交總長。袁世凱因他無黨派,可以實現他超然總理混合內閣的主張,就推他出來做內閣總理。參議院投票表决時,以74票對10票通過。陸徵祥得到了共和黨支持,同盟會和統一共和黨看到自己沒有單獨組閣的希望,便沒有激烈地反對。
  同盟會為表示政黨內閣的立場,於陸徵祥內閣成立的次日,便通電宣佈同盟會閣員全部退出內閣:“鑒於混合內閣之弊,而超然內閣其害亦與之相等,即絶對主張政黨內閣。蓋非是則無以祛政治進行之障礙。此次陸徵祥為總理,陸君碩材,中外同仰,惟義取超然,不合於本黨之主張。吾黨國務員同蔡元培、宋教仁、王寵惠、陳其美、王正廷諸公,已遵照本會多數同志决議,悉行引退。”
  同盟會發出通電的同一天,宋教仁、蔡元培、王寵惠、王正廷等再次嚮袁世凱提出辭職。次日,他們去總統府當面嚮袁世凱辭職。袁世凱知道此時還不是和同盟會决裂的時候,便嚮宋、蔡等人表示堅决輓留。
  宋教仁、蔡元培等為了表示辭職决心,於7月10日緻函陸徵祥,聲明從即日起,一概不到院參加國務會議,從14日起不再到部辦公,請及早派人接任。袁世凱這時纔批準宋、蔡等同盟會員辭職。
  同盟會發出的通電,除責令同盟會籍的閣員辭職外,並規定:“凡本會會員不得自由加入。”但袁世凱對同盟會的聲明卻置之不顧,仍準備委任同盟會會員孫毓筠、鬍瑛、瀋秉坤3人分別任教育、農林、工商3部總長。孫、鬍、瀋都是同盟會穩健派,他們又是臨時參議院的新議員。來京之後,與袁世凱最愜。
  同盟會對此極為不滿。宋教仁指責袁世凱此舉是一種“逼姦政策”,並派魏宸組去見袁世凱,請他切勿提出。同盟會於7月16日開會,正式否决了孫、鬍、瀋3人參加內閣的意見。
  袁世凱無視同盟會决議,仍提出這3人為補充閣員。因共和黨對鬍瑛有異議,將鬍瑛換成王人文。袁世凱最後提出的補充閣員名單是:財政周自齊、交通鬍惟德、司法章宗祥、農林王人文、工商瀋秉坤、教育孫毓筠。袁世凱派陸徵祥拿着他提出的閣員名單,到參議院要求通過。
  陸徵祥是個不學無術、根本不懂政治的洋奴飯桶,他出席參議院會議,嚮參議員說明這份閣員名單時,說了許多鄙俗不堪的話,議員們聽來聽去,纔明白陸徵祥在大談開菜單、作生日之類的廢話。於是,一些參議員一氣之下,在對閣員名單舉行投票前,先提出陸不配做總理的問題。另一些參議員卻認為陸就任總理還不久,既沒有政策上的失敗違法行為,推倒問題自無從發生。陸被選為總理時,得票較多,今日因一夕談話,便把其人說得一錢不值,當日投陸之票,豈非盲舉?
  袁世凱得知消息,堅决反對去陸之職,當天緻函參議院,要求對閣員名單推遲表决再進行協商。次日參議院會議,同盟會、統一共和黨認為袁的信函不是正式咨文,應屬無效,堅持進行投票。到會參議員99人,投票結果,袁世凱所提6位閣員,都被否决。陸徵祥便躲進醫院裏養病,不敢再出任內閣總理,並以“無組織內閣之能力”,嚮袁世凱提出辭職。
  袁世凱决心施展手段來迫使參議院就範。他又玩弄軟硬兼施的兩手,唆使北京軍警聯合會通電指責參議院衹爭黨見,不顧國傢危機,甚至叫嚷要用兵力解散參議院,用硬的一手來進行威脅;又邀請各黨派參議員60多人到總統府開“茶話會”,勸說參議員化除成見,同心協力,以輓救國傢危亡,用軟的一手加以籠絡。
  袁世凱嚮參議院送出新的補充閣員名單:財政周學熙、司法許世英、教育範源濂、農林陳振先、交通朱啓鈐、工商蔣作賓。在參議院投票表决前,恐嚇信、匿名信、傳單紛紛送給各議員。其中有署名軍界公啓聲討議長吳景濂、委員長𠔌鐘秀,以及殷汝驪罪狀的傳單;有取得吳、𠔌二人頭顱者賞洋1萬元的匿名傳單;有說再不犧牲黨見,將以炸彈從事署名公健十人團的傳單。那軍警會議公所召開特別會議,聲稱參議院再不通過閣員名單,就請大總統予以解散。
  同盟會和統一共和黨籍的多數參議員屈服於袁世凱的壓力,投了同意票。除蔣作賓一人外其餘5人均獲通過。原擬蔣作賓任工商總長一職,由劉揆一登報聲明脫離同盟會後充任。
  袁世凱想讓他的親信內務總長趙兼鈞接替總理,但擔心不能為參議院通過,所以衹任命趙為代理總理。又聲言:國務總理人選,待孫中山、黃興來北京後商定。
  孫中山認為袁世凱此人,可以為惡,也可以從善,主張用誠意來感化袁,爭取他從善。黃興也認為,衹有停止內戰,發展實業,國傢才能繁榮。他們對袁的邀請,表示“擬緩數日即同北上”。
  袁世凱深知孫中山、黃興在革命黨人和全國人民中有很高的威信,對他們采取拉攏欺騙的手段。他得知孫、黃同意北上後,立即去電表示:“得遂夙慕,至深歡忭。”並急派藍建樞、張昉攜帶他的親筆信赴滬迎接。又派梁士詒、趙秉鈞、傅良佐等軍政要人為招待員,負責迎接事宜,表現出極大的熱忱來歡迎孫、黃。
  孫、黃决定8月17日啓程北上。但是,在8月15日,突然發生了袁世凱槍殺武昌首義革命黨人張振武、方維的嚴重事件。消息傳出,舉國震驚。蔡元培、吳敬恆、徐宗漢等同盟會員都認為袁世凱陰險毒辣,不足見信,反對孫、黃北上。京津革命黨人也以袁捕殺首義黨人包藏禍心,致電勸阻孫、黃北上。同盟會激進派本原就反對孫、黃北上,8月12日,《民權報》發表社論說:“彼袁世凱者,專製流毒於骨髓”,已為“中華民國之黴毒”,孫、黃北上,也决不能使袁“變種”,中華民國不去袁氏,决不會病愈。
  孫中山仍以為大局混沌,力主以誠信感化袁氏。他表示“無論如何不失信於袁總統”,力排衆議地說:“他人皆謂袁不可靠,我則認為可靠,必欲一視吾目光。”。黃興提出暫緩啓程,孫中山則决定一人去京。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捲·第一章 “洪秀全第二”第一捲·第二章 流血廣州
第一捲·第三章 孫、黃同盟第一捲·第四章 鎮南關星火
第一捲·第五章 屢敗屢戰第一捲·第六章 血祭黃花岡
第一捲·第七章 風滿黃鶴樓第一捲·第八章 辛亥槍聲
第一捲·第九章 “俘虜”都督第一捲·第十章 武漢血戰
第一捲·第十一章 “竜頭大哥”第一捲·第十二章 “興漢滅旗”
第一捲·第十三章 山西立威第一捲·第十四章 血盟人頭願
第一捲·第十五章 “竹竿挑檐瓦”第一捲·第十六章 乞降與反復
第一捲·第十七章 新瓶裝舊酒第一捲·第十八章 天府英魂
第一捲·第十九章 鐘山風雨第一捲·第二十章 北洋軍閥之路
第一捲·第二十一章 國中之“國”第一捲·第二十二章 東山再起
第一捲·第二十三章 恃強玩議和第一捲·第二十四章 臨時大總統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