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 解析人格觸摸靈魂的書:童話人格   》 俄狄普斯情結批判三(1)      柯雲路 Ke Yunlu

  弗洛伊德三合為一的人格結構學說自然又有它的局限。  當這個學說貫穿到俄狄普斯情結中,“本我”就主要是指嬰幼兒的性欲了。在俄狄普斯情結中,嬰幼兒將母親視為性欲本能的對象,而將父親視為實現這一本能欲望的敵人。“超我”自然來自人類社會倫理道德等文化的規範。而嬰幼兒的“自我”,無疑是在調節“本我”與“超我”關係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  正是在俄狄普斯情結中,我們發現了弗洛伊德人格結構學說的偏頗與局限之處。其最大的缺陷與局限,是他將人的性欲本能完全生物化了。  在弗洛伊德整個學說中,我們都能看到這一傾嚮,他將人類社會文化的規範力與人的生物性本能以一個比較簡單化的方式對立起來。性欲的本能與人類社會倫理道德觀念的衝突是他剖析心理疾病和心理現象的基本思路。  而我們要指出的是,不僅倫理、道德等觀念是完全社會化、文化化的,而且,就連人的性欲這樣所謂的“本能”在人類社會中也“文化化”了。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幾乎沒有絶對意義上的生物性的性欲與衝動。  性欲以性衝動的方式表現出來,似乎是純生理現象,而對人類來講,它同時又是心理現象。看來似乎是純生物現象,實際上又是文化現象。每個成熟的男人和女人衹要稍想一下就會明白,純生理的、純生物的性欲是很難尋到的。  弗洛伊德在理論上的最大缺陷,就是他從來沒有認識到,自從勞動創造了人類,人類的本質就是實踐,它是一種在實踐中創造世界又創造自己的高級生命,它的全部活動都表現出了實踐性,都表現出了不斷解决矛盾、戰勝客體、徵服世界的主要旋律。這個旋律支配了人類的一切社會生活領域,就連性也成為人類社會的一個特殊實踐領域,它同人類的其他社會實踐一樣,也帶有了人類在實踐中必然表現出的解决矛盾、戰勝客體、徵服世界的基本旋律。  動物也有性行為,性的爭奪,性的占有;在動物群中,對性也有超出生理需要的“觀念性”、“權力性”的占有與絶對排他的雄性嫉妒。然而,人類自從有了生産勞動實踐及其基礎上産生的整個社會文化實踐,性就成為人類一個特別重要的實踐領域。性同樣打上了人類實踐的全部文化特徵,所謂單純的生理的性本能完全被文化所浸泡與塑造了。  一,對於人類來講,性首先是為着解决人口再生産的問題。  人口再生産是人類整個勞動生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人類生産的一半。不管現代人的性活動多麽偏離原始意義上的勞動力再生産的概念,多麽遠離傳統傳宗接代的概念,人們的潛在意識仍無可避免地存在着人口再生産的概念。  在現代社會中,當那些生育了子女的男女評價那些决定終生不育的男女時,他們會非常簡單地說一句:“如果大傢都不生育,人類就滅絶了。”在這個評價中,已經表明了人類人口再生産的基本生存觀念。這是人類生存的需要。這是現代人也不能夠完全抹掉的深層觀念。這種觀念也在鑄造我們的性欲本能。  遠古人類面對直接的人口再生産需要而産生了生殖器崇拜文化,現代人似乎早已遠離了這種文化,本質上卻依然浸泡其中。當他們看到那些高高聳立的塔寺和紀念碑等雄偉建築時,那種油然而生的崇敬感、豪邁感、莊嚴感、神聖感,都再版了遠古人類的生殖器崇拜。  實際上,現代人也有着各種變相的生殖器崇拜。很多準備生育或者已經生育的男女决定采取生殖行為的精神基礎之一,就是為了顯示自己的生殖能力。用很多人的話講,衹有生育才能證明自己是個完整的人。這種精神的需要與滿足,是人類人口再生産需要基礎上産生的生殖器崇拜的現代版本。這種觀念常常影響着性欲的衝動。因為想到性生活將導致生育,既可能刺激性欲,也可能抑製性欲。  二,人類在相當多的性欲實現過程中,不僅滿足着生理的需要,同時還滿足着心理的需要,其中一類,就是很多人在性生活過程中有一種證明自己性功能完備的衝動得以實現。這是文明社會的人們都能夠自審而承認的。現代人證明自己的性能力健全甚至出色,是深深附着在滿足生理性衝動需要的全部性實踐中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作傢出版社
一 為什麽活着(1)一 為什麽活着(2)二 人格的概念(1)二 人格的概念(2)
三 童年(1)三 童年(2)狼來了一狼來了二
狼來了三(1)狼來了三(2)狼來了四狼來了五
狼來了六狼來了七俄狄普斯情結一俄狄普斯情結二
俄狄普斯情結三(1)俄狄普斯情結三(2)俄狄普斯情結三(3)俄狄普斯情結四(1)
俄狄普斯情結四(2)俄狄普斯情結五(1)俄狄普斯情結五(2)俄狄普斯情結六(1)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