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家评传 》 駡最多的人和最多人駡的人--李敖 Most people curse curse most people - Li Ao 》
八、鬍適:(2)
陳纔生 Chen Caisheng
人生如春蟲,作繭自纏裹。 一朝眉羽成,鑽破亦在我。 他與姚從吾、鬍適、殷海光(包括中學時代與錢穆)等人的治學因緣,可以說正是完成了這樣一個化蠶為蛾、脫穎而出的過程。 難忘的大學生活就要結束了。回首過去,李敖感到這是自己人生歷程中最吃力的一段。他在臺大文學院四年,雖然不無閱歷、不無師承、不無交遊,但在治學上,卻表現得孤獨、孤寂而自負,他認為,“從自己睏學得來的自修成績,遠超過師友的切磋之益”。他感到生活中無他取法的“大宗師”,也無可與他並駕齊驅的知音,師友與他,似乎衹有情感上的交流,而無知識上的共進。他讀書治學,都是“單幹戶”,他感到自己的一切幾乎都來自書本,而不是來自師友的啓發。所以在心境上,他是一個獨行者;在行為上,他是老學究派的反叛者。用他自己中學階段的詩歌來表述就是:“我走我的路,別人怎能管?衹手打天下,一身都是膽。”這首詩,有剛毅與激憤,有傲慢與偏見,是一種情緒化的自尊。就他當時的心情看,愛情無果,事業無成,別人考研,他卻從軍,他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他說:“畢業帶給人的是‘東飛伯勞西飛燕’,可是我呢?卻像一隻鬥敗了的公雞,有翅膀,可是飛不起來,不但飛不起來,還得在地上爬!”①這種失落感和自卑感,當是他此時復雜心情的另一面了。他曾經對這種“世俗的我”和“理想的我”的衝突有一段反省: 在內心深處,我高蹈自負,以超人自勉自許;在現實上,我沒有足夠的力量完全擺脫或操之在我,因此,年復一年陷在衝突局面裏……我缺乏令我折服的友情、缺乏穩定的愛情、缺乏經濟能力,那是我一生中精神上最不從心所欲的階段,比中學時期,尤有過之。我一生如果時光倒流,重過一次,我寧願少活十年,也不要重過中學生、大學生那段日子。——成長的歲月其實是痛苦的、依靠別人的,那是“世俗的我”的沼澤,絶非“理想的我”的處遇。大學時代的結束,表示自己能夠慢慢走嚮獨立、走嚮茁壯、走嚮真正的獨行其道。對“理想的我”說來,這纔是真正的起步、真正的開始。① 李敖相信,走出這所令人煩惱的大學,走出這段情感生活的盤絲洞,那天寬地闊的未來就在自己的面前。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
|
|
|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1) |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2) | 二、行為“古典” | | 三、神交梁啓超 | 四、師從嚴僑(1) | 四、師從嚴僑(2) | | 五、暗戀羅君若 | 六、失戀:“性的信仰的轉變”(1) | 六、失戀:“性的信仰的轉變”(2) | | 六、失戀:“性的信仰的轉變”(3) | 七、姚本師,“不拒麯木” | 八、鬍適:(1) | | 八、鬍適:(2) | 九、“偏要驚人過一生!”(1) | 九、“偏要驚人過一生!”(2) | | 十、《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1) | 十、《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2) | 十、《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3) | |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1) |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2) | 二、行為“古典” | | 三、神交梁啓超 | 四、師從嚴僑(1) | 四、師從嚴僑(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