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文化 》 文化遺産的歷史回眸:後望書 》
一、追尋中國城市的血脈(1)
朱幼棣 Zhu Youdi
中國國傢的概念起源於古代城邦——一座城市便是一個國傢。傳統文化廣布在城鄉,但主要凝聚和保留在城鎮裏。這是孕育我們智能和生命的地方。
“不積圭土,難成高山。”中國城鎮延續綿長,歷史從未間斷,中國的 2 000多個古城鎮,幾乎每一城市都可以追溯到久遠,都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即使遭過戰火焚毀、洪水的淹沒,古城中仍存在不同時代的大量歷史文化古跡,像澇災過後沃土上生長出蓬勃的新一茬莊稼一樣,城市的修復與重建同樣是生命與文化的延續與生長。有人把建築比做凝固的音樂,那麽城市就應該是一部凝固的樂章。
把中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簡單地歸結為“農耕時代産物”、走完了歷史進程的“木構建築”,“從自己的娘胎裏孕育不出自己的民族建築”等等,是“博學”的無知與淺薄。
把中國當代城市文化特色的消失,産生不出東方的經典,歸之於缺少規劃和設計大師,是有一定道理的。可為什麽在當代中國城市大規模建設的高潮中,中西方文化強烈的碰撞、古老與現代的對接之中産生不出大師?
我們不妨略作回望。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國勢衰微,城鎮凋敝,戰亂不已。被稱為中國近代建築宗師的呂彥直、梁思成、楊廷寶等人,都崛起於那個時代。這不僅僅是一種建築學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科學現象。
他們幾乎都有相同的經歷,留學海外歸來,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既采用現代建造技術,又能創造性地發揚中國傳統民族形式。中山陵是我國歷史上首次嚮海內外“懸賞”——即招標徵集設計方案。方案不是由國民黨領導人拍板决定。但事先已經過各界廣泛的討論,發表文章,確定了中山陵“開放式紀念”,和“至大、至德、至善”的指導思想。要求其風格為中國“古式”或“中西合璧”。那時沒有業主和業內人士的概念,特聘的四位顧問,即南洋大學校長、土木工程專傢凌鴻勳,德國建築師樸士,中國畫傢王一亭和雕塑傢李金發開會評審。交通部南洋大學為交通大學前身,凌鴻勳曾留學美國三年。雖然在美鐵路公司工作並在加倫比亞大學學習,但他大抵並沒有為學位而是為中國現代化的本領而求學,是繼詹天佑之後我國著名的鐵路專傢,設計的鐵路超過1 000條,勘查過的公路超過4 000條。當時年僅31歲的建築師呂彥直也沒有什麽名氣,他在上海報名應徵,在40多個設計方案中被評為第一。凌鴻勳評價說:“此案全體結構簡樸渾厚,最適合於陵墓之性質及地勢之情形,且全部平面做鐘形,尤具木鐸警世之想。祭堂與停柩處佈置極佳,光綫尚足,祭堂外觀甚美……此案建築費較廉。”李金發評價說:“造成一大鐘形,尤為有趣之結構。”王一亭說:“形勢及氣魄極似中山先生之氣概及精神。”大傢一致認為呂彥直方案“簡樸堅雅,且完全根據中國古代建築精神”,决定采用,並聘呂彥直為陵墓建築師。
我們看看呂彥直這位設計大師的簡歷,就可知道他的方案被選中,絶非偶然。呂彥直於1894年出生於天津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自幼喜歡繪畫,八歲喪父,九歲隨姐姐僑居巴黎,在那裏受到法國文化的熏陶。1928年回國讀書,1911年考入清華學堂留美預備班。1914年赴美國留學,1918年畢業於康奈爾大學建築係。之後,他充任美國名建築師墨菲的助手,參加了南京金陵女子大學(今南京師大)和北京燕京大學(今北京大學)的校園規劃和建築設計。與此同時,他還對北京明清故宮做了大量的實地考察,親手繪製了不少故宮建築圖,從而對我國清代古建築及歐美建築風格特點都有了全面直接的認識。到1925年投標中山陵時,他已有了7年建築設計的實踐經驗,其中重要的有上海香港路銀行公會大樓、南京最高法院、東南大學科學館等等。這位年輕的天才,在中山陵建設未竣工時,即因辛勞而早逝。
千百年來,中國的城市在自覺和不自覺中形成了一些定式和規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信出版社 |
|
|
為了前瞻的回顧 | 序2 絶種·絶跡·絶唱(1) | 序2 絶種·絶跡·絶唱(2)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1)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2)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3)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4)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5) | 二、尋找峽𠔌與陝州(1) | 二、尋找峽𠔌與陝州(2) | 三、永遠消失的唐中都(1) | 三、永遠消失的唐中都(2) | 三、永遠消失的唐中都(3) | 四、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1) | 四、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2) | 四、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3) | 五、聳立在莊稼地上的現代樓閣 | 一、文津街國傢圖書館的啓示(1) | 一、文津街國傢圖書館的啓示(2) | 一、文津街國傢圖書館的啓示(3) |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1) |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2) |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3) |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