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科全书 》 太平御覽 》
捲三百一 ◎兵部三十二
李昉 Li Fang
○陣
《尚書》曰:武王與紂癸亥陣於商郊。
《左傳》曰:晉將荀吳敗燕無終及群狄於太原,崇卒也。(無終,山戎。)初將戰,魏舒曰:"彼走我車,所遇又阨,(地險不便也。阨,烏介反。)以什共車必剋。(更增十人,當一車之用。)睏諸厄,又剋。(車每用於厄道,今去車,故為必剋也。)請皆卒,(去馬為步卒。)自我始。"乃毀車以為行,(魏舒先自毀其屬車,為步陣。行,戶郎反。)五乘為三伍。(乘車者,車三人,五乘十五人,今改去車,更以五人為伍,分為伍,三也。)為五陣以相離,兩於前,伍於後,專為右角,參為左角,偏為前拒,(皆臨時處置之名也。)以誘之。狄人笑之。(笑其失常。)未陣而薄之,大敗。
又曰:王以諸侯伐鄭,鄭伯禦之。原繁、高渠彌以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陣,先偏後伍,伍承彌縫。(杜預註曰:此魚麗之法。)
又曰:宋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禦之。宋師未陣而薄之,敗諸鄑。凡師,敵未陣曰敗某師,皆陣曰戰,大崩曰敗績,得雋曰剋,覆而敗之曰取某師,京師敗曰王師敗績於某。
又曰: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司馬子魚曰:"彼衆我寡,及其未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陣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門官,守門者也。)國人皆咎公。公曰:"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寡人雖亡國之餘,(宋,商紂之後。)不鼓不成列。"(恥以詐勝也。)
又曰:晉楚將戰,晉欒書曰:"楚師輕窕,固壘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候勝焉。"郤至曰:"楚有六間,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惡,(子重、子反也。)王卒以舊;(罷老不代。)鄭陣而不整;蠻軍而不陣;(蠻夷從楚,不結陣也。)陣不違晦;(晦月終陰之盡,故兵傢以為忌。)在陣而囂,(囂,喧嘩也。)合而加囂,(陣合宜靜而益有聲。)各顧其後,莫有鬥心,人(恤其所底)各恤其死。舊必不良,以犯天忌。我必剋之。"
又曰:宋公子謀逐華貙,衛公子朝救宋,與華氏戰於赭丘。鄭翩願為鸛,其禦願為鵝。(鄭翩,宋大夫,與華貙俱亡者。鸛,鸛陣也。鵝,雁行陣也。)
又曰:越子伐吳,吳人禦之笠澤,夾水而陣。越子為左右勾卒,(勾卒,鈎伍相着,引為左右屯也。)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進。吳師分以禦之。越子以三軍潛涉,當吳中軍而鼓之,吳師大亂。
又曰:魯哀公為支離之卒,(陣名。)因祝史揮以侵衛,衛人病之。
又曰:吳越戰於雞父。公子光曰:"請先者去備薄威,後者敦陣整衣。"遂剋之。
又曰:鄭子元請為左拒,以當蔡人,衛人為右拒,以當陳人。(陣名。)
《論語》曰:衛靈公問陣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周書》曰:春為牝陣,弓為前行;夏為方陣,戟為前行;季夏為圓陣,矛為前行;秋為牡陣,劍為前行;鼕為伏陣,楯為前行。是為五陣。
《史記》曰:黃帝有涿鹿之戰,以定火災;顓頊有共工之陣,以平水害。
《漢書·陳湯傳》曰:湯伐西域,置揚威、白虎、合騎三校。(張宴曰:西域陣名。)
又曰:韓信為相國,擊齊,齊王走高密,信追至高密西。楚使竜且將,號二十萬救齊。齊王使竜且並軍與信戰,夾濰水陣。信乃夜令人為萬餘囊,盛沙以壅水上流,引軍半渡,擊竜且。佯不勝,還走。竜且果追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竜且軍太半不得渡,即擊,殺竜且,虜齊王廣。遂平齊。
又曰:李陵至峻稽山,與單於相值,騎可三萬圍陵。陵軍居山間,以大車為營,陵引士出營外為陣,前行持戟楯,後行持弓弩,令曰:"聞鼓聲而縱,聞金聲而止。"虜見漢軍少,直前就營。陵搏戰攻之,千弩俱發,應弦而倒。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殺千人。
又曰:衛青軍出塞千餘裏,見單於兵陣而待。於是青令武剛車自環為營,(張晏曰:兵車也。)而從五千騎往當匈奴。
《晉書》曰:卞壼字望之,子眕及盱同沒陣,母撫二子屍哭曰:"父為忠臣,汝為孝子,夫何恨乎!"下士翟湯曰:"父死於君,子死於父,忠孝之道,萃於一門。"
王隱《晉書》曰:馬隆擊涼州,惡虜斷道。隆作八陣圖車營並追,狹則木屋施輪並前,智謀縱橫,出其不意,故能成功。
《後魏書》曰:文成帝和平二年,製戰陣之法十有餘條,因大儺曜兵,有飛竜、騰蛇、魚麗之變,以示威武。
《隋書》曰:周法尚為定襄太守。時帝幸榆林,法尚朝於行宮。內史令元壽言於帝曰:"漢武出塞,旌旗千裏。今禦營之外,請分為二十四軍,日別遣一軍發,相去三十裏,旗幟相望,鉦鼓相聞,首尾連註,千裏不絶。此亦出師之盛者也。"法尚曰:"不然。兵亙千裏,動間山川,卒有不虞,四分五裂。腹心有事,首首未知,道阻且長,難以相救。雖是故事,此乃取敗之道也。"帝不懌,曰:"卿意以為如何?"法尚曰:"結為方陣,四面外拒,六宮及百官傢口並住其間。若有變起,當頭分抗,內引奇兵,出外奮擊,車為壁壘,重設鈎陳,此與據城理亦何異!若戰而捷,抽騎追奔,或戰不利,此屯營自守。臣謂牢固萬全之策也。"帝曰:"善。"因拜左武衛將軍,賜良馬一匹,絹三百匹。
《唐書》曰:太宗自為真草書屏風,以示群臣。筆力遒勁,為一時之絶。先是,人間有羲之書,凡真、行二百九十紙,裝為七十捲,草書二千紙,裝為八十捲。每聽覽餘閑時,取臨玩焉。謂朝臣曰:"書小道,初非急務,時或留心,猶勝棄日。凡諸藝業,未有學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專精耳。朕少時為公子,未遭陣敵;義旗之始,乃平寇亂。每執鼓,必自指捴。習覯兵陣,即知強弱。常取吾弱對其強,強對其弱。敵犯其弱,追奔不逾百數十步,吾擊其弱,必突過其陣,自背而反擊之,無不潰。多使此而製勝,思得其理深也。今吾臨人之書,殊學於形勢,惟在求其骨力,及得骨力而形勢自生耳。然吾所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又曰:太宗製《破陣樂舞圖》:左圓右方,先偏後伍,魚麗鵝鸛,箕張翼舒,交錯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戰陣之形。令起居郎呂纔,依圖教樂工一百二十人,被甲執戟而習之。凡為三變,每變為四陣,有來往疾徐擊刺之象,以應歌節,數日而就,更名《七德》之舞。
又曰:高宗禦武成殿,親試製舉人,問之曰:"兵書云天陣、地陣、人陣,其說如何?"舉人員半千對曰:"臣觀載籍,此說頗多,或謂天陣偏伍彌縫也。以臣愚見,謂不然矣。夫師出以義,有若時雨,得天之時,此天陣也。兵在足食,且耕且戰,得地之利,此地陣也。善用兵者,使三軍之士如父子兄弟,得人之和,此人陣也。三者去矣,其何以戰?"高宗嗟賞之,擢居上第。
《傢語》曰:戰陣有列矣,而勇為本。
《國語》曰:吳王之軍為方陣:白裳、白旗、素甲、白羽,望之如荼;(茅也。)左軍赤裳、赤旟,望之如火;右軍玄裳、玄旗,望之如墨
《莊子》曰:徐無鬼謂武侯曰:"軍無盛鶴,列於麗譙之間。"(鶴,列陣名。麗,譙樓也。)
《鬻子》曰:武王伐紂,虎旅百萬,陳於商郊,起自黃鳥,訖於赤甫,走如疾風,聲如震霆。武王乃使太公把旄以麾之,紂軍反走。
《尉繚子》曰:梁惠王問尉繚曰:"吾聞黃帝有刑德,可以百戰百勝,有之乎!"尉繚曰:"不然。黃帝所謂刑德者,天官時日、陰陽背嚮者也。黃帝者,人事而已矣。何以言之?武王伐紂,背清水,嚮山陵,以萬二千擊紂之億有八萬,斷紂頭懸於白旗,豈不得天官之陣哉!"
《孫子》曰:善用兵者,譬如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腹則首尾俱至。
《傅子》曰:兵法雲:"內精八陣之變,外盡九成之宜,然可以用奇也。"
盛弘之《荊州記》曰:魚腹縣????井以西,石磧平曠,聘望四遠,諸葛孔明積細石為壘,方可數百步。壘西郭,又聚石為八行,相去二丈許,謂之八陣圖。曰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復敗。自後深識見者,並莫能了。桓宣武伐蜀,經之,以為常山蛇勢。
《六韜》曰:武王問太公曰:"凡用兵為天陣奈何?為地陣奈何?為人陣奈何?"太公曰:"星辰、日月、鬥杓,一左一右,一迎一背,謂之天陣;丘陵水泉,亦有左右前後之利,此謂地陣;用車用馬,用文用武,謂之人陣。"武王曰:"善。"
又曰:武王問曰:"引兵入諸侯之地,高山盤石,其避無草木,四面受敵,士卒惑迷,為之奈何?"太公曰:"當為雲象之陣。"
《兵鈐》曰:有運衡陣,洞當陣,竜騰陣,鳥翔陣,握機陣,虎翼陣。
《兵書要决》曰:孫子稱:無要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正正之旗者,謂行軍也,前後正治,故不可要而擊之也;堂堂之陣者,謂營軍也,堂堂不冒亂者,不可就而擊之。
《黃石公記》曰:使商人為前兵者,象白虎陣;使羽人為前兵者,象玄武陣;使徵人為前兵者,象朱雀陣;使角人為前兵者,象青竜陣,亦曰旬始陣。
又曰:彼以直陣來者,我以方陣應之。方來,銳應之;銳來,麯應之;麯來,圓應之;圓來,直應之。直木,方金,銳火,麯水,圓土也,各以能剋者,應勝之。
《諸葛亮軍令》曰:連衝陣,狹而厚也。
《衛公兵法》曰:諸逢賊布陣,須有次第。先右虞候改為首,其次右軍,其次前軍,其次中軍,其次後軍,其次左軍,其次左虞候。其諸軍跳蕩奇兵馬軍,各隨本軍,以次行至戰所,並於本軍戰鋒隊前布列,待五方旗節度。如戰鋒等隊打賊不入,其跳蕩奇兵排後即入。山𠔌林木蒙密之處,並渡水狹路及下營戰處,百裏以來,總須搜踏清靜。不然,兵引過半,臨戰下營,伏兵起發,緻損軍旅。其收軍還營,卻抽左虞候先入,即左軍、後軍、中軍、前軍、右軍、右虞候次之。諸賊徒恃固,阻山布陣,不得橫列,兵士分立,宜為堅陣。其陣法弩手、弓手,與戰鋒隊相間引,前兩隊兩邊相翊。布列既定,諸軍既聽角聲。其角聲節度一準前,看黃旗嚮賊亞,聞鼓聲發,諸軍弩手弓手及戰鋒隊,各令人捉馬,一時籠槍大叫齊入。若弩手弓手戰鋒等隊引退,跳蕩奇兵隊一時齊入,戰鋒等隊排比回面,還與奇兵同入。如見黃旗卻立不亞,及聞金鉦聲乃止。膊上架槍引還,各於舊處,準前聽角聲。捲幡簇隊一準前,如便放散,即更聽一會角聲,依軍次引發。
又曰:諸方陣既成,逢賊鬥戰,或打頭,或打尾。打頭其陣行,不前進;陣既不進,自然牢密。如其打尾,頭行不停,其陣中間,多即斷絶,須面列各定,總管都狎幹當,勿令斷絶。
《太白陰經》曰:黃帝設八陣之形;車廂洞當,金也;車上中黃,土也;鳥雲烏翔,火也;折衝,木也;竜騰卻月,水也;雁行鵝鶴,天也;輪車,地也;飛翼浮阻,巽也。風後亦演渥奇圖雲:以正合,以奇勝,或合而為一陣,或散而為八。聚散之勢,節制之度,復置虛實二壘,力牧亦創營圖。其後秦由餘、蜀諸葛亮,並有陣圖以教人戰。夫營壘教圖,使士卒知進止,識金鼓,其應敵戰不可預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無窮。兵形象水,因地而製形。兵因敵而製勝,能與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則其戰陣無圖明矣。而庸將以教習之陣為戰敵之陣,不亦謬乎!
又曰:合而為一陣,終一陣之中,離而為八陣。聽音望麾,以出四奇。飛竜、虎翼、鳥翔、蛇盤,為四奇陣;地、天、風、雲,為四正陣。夫善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奇正相生,如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奇為陽,正為陰,陰陽相薄而四時行焉。奇為剛,正為柔,剛柔相得而萬物成焉。奇正之用而萬物無所勝焉。
又曰:《天陣經》曰:風後演握奇圖、(自一陣之中分為八陣,天有衝,或圓,布形。黃帝曰:少則為員,利為主,色尚玄為乾。)地陣、(黃帝曰:壯則為方,利為主,色尚黃為坤。)風陣。風附於天,風象峰,其形銳,首利為客,色尚赤,為巽。雲陣,雲附於天。(太公曰:左右相嚮是也。其形銳首,利為主,色尚白,已前為四正為坎。)飛竜陣,(其形屈麯象竜,利為主,色尚生,玄下赤為震。)虎翼陣,(居中張翼而進,其形踞。利為主,色尚上黃下青為兌。)蛇盤陣,(太公曰:圍繞之義,其形宛轉,利為主,色尚上黃下赤為艮。)鳥翔陣。(太公曰:突擊之戰,其形迅急,利為客,其色尚上玄下白為離。)
又曰:天陣居乾為天門,地陣居坤為地門,風陣居巽為風門,雲陣居坎為雲門,飛竜居震為飛竜門,武翼居兌為武翼門,鳥翔居離為鳥翔門,蛇盤居艮為蛇盤門。天、地、風、雲為四正門,竜、虎、鳥、蛇為四奇門,乾、坤、艮、巽為闔門,坎、離、震、兌為開門。
《太平御覽》 宋·李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捲一 ◎天部一 | 捲二 ◎天部二 | 捲三 ◎天部三 | 捲四 ◎天部四 | 捲五 ◎天部五 | 捲六 ◎天部六 | 捲七 ◎天部七 | 捲八 ◎天部八 | 捲九 ◎天部九 | 捲十 ◎天部十 | 捲十一 ◎天部十一 | 捲十二 ◎天部十二 | 捲十三 ◎天部十三 | 捲十四 ◎天部十四 | 捲十五 ◎天部十五 | 捲十六 ◎時序部一 | 捲十七 ◎時序部二 | 捲十八 ◎時序部三 | 捲十九 ◎時序部四 | 捲二十 ◎時序部五 | 捲二十一 ◎時序部六 | 捲二十二 ◎時序部七 | 捲二十三 ◎時序部八 | 捲二十四 ◎時序部九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XV] [XVI] [XVII] [XVIII] [IXX] [20] [XXI] [XXII] [XXIII] [XXIV] [XXV] [XXVI] [XXVII] [XXVIII] [XXIX] [30] [XXXI] [XXXII] [XXXIII] [XXXIV] [XXXV] [XXXVI] [XXXVII] [XXXVIII] [XXXIX] [40] [XLI] [XL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