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类 話春秋 品兵法:孫子   》 第30節:二十三、 捨己所長搶兵勢      子金山 Zi Jinshan

  二十三、 捨己所長搶兵勢
  二十三、 捨己所長搶兵勢
  孫子在其兵法第五篇中詳盡地論述了兵勢問題,文中孫子這樣說:要做到治理人數衆多的軍隊像治理人數少的軍隊一樣,這就是分級統轄、嚴密組織編製的問題了;要做到指揮人數多的部隊作戰,像指揮人數少的部隊作戰一般,這是用旌旗金鼓指揮的問題。
  以一國軍隊之多,若要使自己遭受進攻而不至失敗,這是“奇正”運用的問題;軍隊進攻敵人,若要能像以石擊卵那樣,所嚮無敵,唯有重視“虛實”的問題。
  在一般情況下作戰,都是以正兵擋敵,以奇兵取勝。所以,善於出奇製勝的將帥,其戰法即能如天地那樣變化無窮,如江河那樣奔流不竭。終而復始,像日月運行一樣;死而復生,像四季更替一般。
  接下來,孫子巧妙地用人們在大自然中司空見慣的現象來說服讀者:世上的聲音不過五種(中國古樂以五音記譜),然五種聲音的變化,卻會産生出聽不勝聽的聲調來;顔色不過五種(那時還沒有三原色理論),而五種顔色的變化,卻會産生出看不勝看的色彩來;味道不過五種(這就是五味之出處?),但五種味道的變化,卻會産生出嘗不勝嘗的味道來。
  具體到戰陣兵勢,不過奇正兩種,然而,奇正的變化,卻是不可窮盡的。奇正相生的變化,就像順着圓環旋轉那樣,無頭無尾,誰能窮盡它呢?
  湍急的流水以飛快的速度奔瀉,以致能使石塊漂移,這是由於水勢強大的緣故;兇猛的飛鳥,以飛快的速度搏擊,以致能捕殺鳥雀,這是由於節奏恰當的關係。
  所以,高明的將帥指揮作戰,他所造成的態勢是險峻(居高臨下,銳不可當之意)的,他所掌握的行動節奏是短促而猛烈的。
  這種態勢,就像張滿的弓弩;這種節奏,猶如觸發弩機。
  在紛紜的混亂狀態中作戰,必須使自己的部隊不發生混亂;戰局混沌不清,也必須把部隊部署得四面八方都能應付自如,使敵人無隙可乘,無法敗我。
  接下來孫子論述得極具哲理,有點老子學說的意味:在一定條件下,“亂”可以由“治”産生,“怯”可以由“勇”産生,“弱”可以由“強”産生。
  “治亂”在於組織指揮;“勇怯”是關乎破敵之勢;“強弱”則是軍事實力的問題了。
  所以,善於調動敵人的將帥,用假象迷惑敵人,敵人必為其所騙;給敵人物資,敵人必然來取。以小利引誘調動敵人,以自己預先佈置的兵力待機掩擊敵人。
  所以,善於指揮打仗的將帥,其註意力放在“任勢”上,而不是去責怪部屬,這樣他就能選到適當人才,來運用奮兵破敵之勢。
  善於“任勢”的人,他指揮將士作戰,好像轉動木頭和石頭一樣,而木頭石頭的特性是放在平坦的地方比較穩定,放在陡斜的地方就容易轉動,方形的木石就比較穩定,圓形的就容易滾動。
  所以高明的將帥指揮軍隊與敵作戰,所造成的有利態勢,就好像把圓石從幾千尺的高山上往下飛滾那樣,不可阻擋!這就是軍事上所謂的“勢”!
  孫子在本篇主要是在論述:如何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以加強實際作戰能力;在戰爭的實際進程中,具體地表現在軍事指揮上,如何正確地變換戰術,靈活地使用兵力。
  現在,孫武在指揮吳國大軍開嚮楚國,其行軍方向與行軍方式其實是在實踐自己的軍事理論——搶占兵勢。
  長途行軍,士兵要穿着沉重的甲胄,士兵行軍十分吃力。到了後來的漢代,部隊統帥已經采取了將盔甲集中運輸,放在隨軍的輜重軍車上,例如曹操北徵烏桓,就是幾乎全軍不着甲。
  這樣當然能減輕士兵的疲勞程度,有利於快速行軍,但無疑也有弊病:一旦發生遭遇戰,部隊就要吃大虧。實際情況也是如此,曹操就突遇烏桓鐵騎,幾乎導致全軍無法抵抗,幸虧隨機應變,再加上烏桓的匈奴騎兵墨守成規,列陣應戰,纔僥幸地轉敗為勝。
  但春秋末期的孫子估計還不會這種“取巧”的行軍,部隊還是要藉重舟船。假如一味依賴長途陸行,需要大量兵車,千裏之遙,等到了楚國的戰場,光是維修破損就是個大麻煩。
  三國聯軍,數以五萬人以上,大軍糧草也是個絶大的負擔,沒有舟船運輸,幾乎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吳軍纔采取了“乘舟溯淮水而上”的行軍方式,先擺出一副出援蔡國的架勢來。
  這種進軍,當然也是楚國人能估計到的,因為吳國水軍,其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是舉世聞名的,楚軍不得不預先防備。囊瓦見吳軍來勢兇猛,思慮再三,放棄了對蔡國的圍攻,開始收縮部隊,集中主力,退嚮自己的有利地勢漢水方向,準備藉漢水險要,設防抗擊吳軍的進攻。
  不料,聯軍進至淮汭兩水的匯合處,孫武突然下令改變沿淮河進軍的路綫,準備放棄戰船,改從陸路嚮西南進,直插楚國縱深腹地。
  伍子胥當時問孫武:“吳軍習於水性,善於水戰,為何改從陸路進軍呢?”
  孫武解釋說:“用兵作戰,最貴神速。走敵之料想不到的路,才能打它個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遲緩,楚軍必然乘機加強防備,那時就很難破敵了。”
  伍子胥點頭稱是,闔閭當然也就批準執行。
  由水改陸,那就等於放棄了吳軍的水師優勢,尤其陸地突襲作戰,衹能采取輕兵疾進策略,要想驅使數萬大軍長途奔襲楚國腹地,幾乎不可想象,就連大軍的糧草也會成為難以解决的大問題。
  孫武在持重與奇兵兩者之間選擇了奇兵。在三萬精兵中選擇了強壯敏捷的三千五百人為前陣,身穿堅甲,手執利器,幾乎是不要後方保障地嚮漢水突進了。
  三千五百人之中,又精選了五百名體格強健的士兵,作為全軍前鋒,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連破疏於防守、兵力虛弱的楚地三關,三千五百人猶如一支利箭,直射在漢水佈防的楚軍。
  這三千五百人,其實是一支三千五百人組成的敢死隊。
  王弟夫概很鬱悶:以自己這王族身份,戰場勇武,竟然要聽從一個齊國來的毛頭小子的調遣指揮!
  漢水的囊瓦也鬱悶:這吳兵咋就來得這麽快呢?——漢水東北三關,大隧、直轅、冥阨,都沒能擋住吳軍的進兵,被吳軍如同度假旅遊般輕易突破。
  還好,左司馬瀋尹戌去方城調兵,這給囊瓦撤去了扯綴,囊瓦能獨率十萬雄師,摧毀吳軍進犯,大丈夫建功立業,當在今日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孫子 序言第2節:一、 孫子出世話春秋第3節:二、 吳國機遇談伍員(1)
第4節:二、 吳國機遇談伍員(2)第5節:三、 輾轉數國逢孫武第6節:四、 安居三載著兵書(1)
第7節:四、 安居三載著兵書(2)第8節:五、 魚腸利刃刺王僚第9節:六、 闔閭治國氣象新
第10節:七、 勇士風采皆鬥狠(1)第11節:七、 勇士風采皆鬥狠(2)第12節:八、 慶忌纔是真英雄
第13節:九、 孫子談兵論作戰第14節:十、 吳王面試考孫子第15節:十一、 孫子受命練女兵(1)
第16節:十一、 孫子受命練女兵(2)第17節:十二、 春秋戰爭面面觀第18節:十三、 孫武率軍奪舒邑
第19節:十四、 戰事間隙話強楚第20節:十五、 強楚也有難過時(1)第21節:十五、 強楚也有難過時(2)
第22節:十六、 兵法未載持久戰第23節:十七、 闔閭背後造敵人第24節:十八、 孫子兵法初見功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