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皇家医事   》 节俭饮食能长寿(1)      屈维英 Qu Weiying

  俗话说:“王天下者食天下。”清朝皇室入关前,这个马背上的民族饮食以各类野兽肉和家禽、家畜为主要原料,烹饪方式也比较简单。1644年,来自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清朝统治者入关定鼎燕京之后,随着满、汉文化的融合和生产力的发展,宫廷的饮食也大大丰富起来,烹饪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以至于出现了“满汉全席”这样的铺张奢侈之宴席。
  但一代明君康熙却认为,食品无论粗细,应因人而异,不可贪食美味佳肴,并要求皇室眷属、子弟及大臣们清淡俭约。
  据清宫医案记载,康熙帝一日两膳,每膳仅食一味,不食兼味,餐桌上的多余部分全部用来赏赐后妃和随行者。两膳之外,不食零食,尤其是“夜不可饭食,遇晚则寝”。并认为“每兼蔬菜食之则少病,于体有益。”
  对于鲜果及蔬菜等类,康熙注重食用是否符合时令。他说:“朕只略尝而已,未尝食一次也。也必待成熟之时始食之,此亦养身之要也。”长期以来,康熙喜食杂粮、蔬菜的习惯依旧。即使巡幸在外,遇到当地官民上贡美酒佳肴,康熙也下令“取米一撮,果一枚”,以表领情之意。
  由于康熙帝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康熙朝宫廷的开支比明朝宫廷大为减少。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大臣对宫中花费与明代宫中花费做了一个比较:明代宫中每年用金花银(金花银指赋征米谷折价上交的银两,上供御用)近九十七万两,而清代已将此项银两充作军饷;明代光禄寺每年给皇宫送银24万两,清代只送三万余两;明朝每年皇宫用炭1208万斤,清代只有100万斤;明代每年给宫中送木柴2686万斤,清代只送6~8万斤;明代各宫用的床帐、舆轮、花毯之物,每年耗银2.82万两,清宫已经不用这些东西了。
  康熙四十九年,玄烨对大学士说:“明朝费用甚奢,兴作亦广,一日之费,可抵一年之用。其宫中脂粉钱四十万两,供应银数百万两。至(清)世祖皇帝登基,始悉除之。紫禁城内一切工作俱派民间,令用现钱雇觅。明季宫女至九千人,内监至十万人,饮食不能遍及,日有饿死者,今则宫中不过四五百人而已。”康熙帝还传谕户部说:“国家钱粮,理当节省,否则必至经费不敷。每年有正额蠲免,有河工费用,必能大加节省,方裨益。前光禄寺一年用银一百万两,今止用十万两。工部一年用二百万两,今止用二三十万两。”
  由于康熙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当时清宫的消费只有明代宫廷的八分之一。
  至乾隆年间(公元1735~1795年),经过百余年的励精图治,清王朝已到了鼎盛时期。全国的耕地面积已超过明代的最高数字,达到六百余万顷。农业的发展,粮食的富足,促进了工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社会财富大量积聚,统治阶级的享乐之风也日益突出。
  但乾隆帝仍然保持着祖先们喜食杂粮、蔬菜的习惯。每年春季榆树出叶结钱的时候,清宫都要食榆钱饽饽、榆钱饼、榆钱糕。乾隆不仅自己带头吃,还分送给后妃、皇子皇女和王公大臣,并将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食物供奉神祖,在宫内、圆明园等处供上榆钱食品。
  乾隆还十分重视饮食规律,不食过冷过热之物,不过饱过饥,不暴饮暴食。在他统治的初期和中期,乾隆帝禁止各省大员向皇帝进献方物、土产,以躬行节俭。不过,由于皇帝的特殊地位和时代的局限,乾隆帝晚年生活奢侈,官吏管理不严,出了大贪官和珅这样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很少见的腐败人物。
  道光年间,大清王朝从顶峰滑落下来。鸦片战争爆发,太平军起义,吏治败坏,军备废弛,白银外流,国力大减。为挽危局,面对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道光帝不得不节衣缩食维持皇室的日常生活。据清史专家和清宫医案研究人员介绍,道光帝的饮食在清朝诸帝中最为简朴。
  盛夏季节,清宫帝后每日都少不了吃西瓜解暑热,可道光帝觉得吃西瓜太浪费,曾在最热的三伏天明令太监:“明日取消西瓜,只供水。”一日,道光帝想吃“面片儿汤”,令御膳房去做,可大半天过去了还没有送来,道光帝追问其故,负责的太监说,做面片汤需要数千两银。道光说:“前门外一饭馆做面片儿汤最佳,一碗值四十文钱,可令内监往购之。”内监回答说:“饭馆已关闭多年矣。”道光帝说:“朕不能以口腹之故,枉费一钱1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皇家医事》目录作者自序(1)作者自序(2)作者自序(3)
清代对太医院的完善种痘战胜天花恶魔(1)种痘战胜天花恶魔(2)为儿童种痘防治天花(1)
为儿童种痘防治天花(2)活血化瘀广泛运用(1)活血化瘀广泛运用(2)帝王也需用猛药(1)
帝王也需用猛药(2)医疗护理方法多(1)医疗护理方法多(2)医药理论建树卓越(1)
医药理论建树卓越(2)药材地道要讲究地道药材为什么疗效好重视未病控病情(1)
重视未病控病情(2)中医治西人中西医药的主要差别临终救命生脉散(1)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