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性生活 》 愛他就控製他 恨他就放縱他:降夫寶典 》
第30節:九花玉露丸(3)
江湖夜雨 Jiang Huyeyu
相思豆,又名紅豆,豆科,有多種,嶺南以蝶形花屬的軟莢紅豆和含羞草屬的海紅豆多見,均係落葉喬木。羽狀復葉,種子小而圓,紅色光澤美觀,又稱相思子。其樹稱相思樹或相思木。古人常以相思樹和相思子比喻愛情。梁武帝《聞歡歌》:"南有相思木,合影復合心。"唐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俗話說"小別勝新婚"。又有話叫"餓了吃糠甜如蜜,飽了吃蜜也不甜。"時間長了,難免就有厭倦的時候,《手機》裏費墨所謂的"審美疲勞"是也。在過了一段平靜的夫妻生活後,有意識地離開對方一段時間,故意培養雙方對彼此的思念,然後再歡快地相聚。這時,就能使夫妻間的相思之念積纍起來的感情熱浪交織成愉悅的重逢狂歡,把平靜的夫妻感情推嚮一個新的高峰。但註意千萬不可遠別,時間過長,別一離開就是一年兩年,那樣日久生變,等你回來後,別的美眉已經鳩占鵲巢,你老公早就另結新歡了。那可糟糕之極!所以這一味切不宜過重,否則"乖乖竜的鼕,豬油炒大蔥",老公不見了,嚮誰去喊冤。到時候可別找偶算賬,要偶陪你一個老公。
"甜桂花"半兩
桂花,又名木犀、丹桂、岩桂,屬木犀科常緑灌木或喬木,高可達10米。樹冠圓球形。樹幹粗糙、灰白色。新鮮的桂花可製桂花糕、桂花糖和桂花酒等。
這裏代指夫妻間的甜言蜜語。甜言蜜語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頗有功效的。古之李義府、李林甫、和等大姦臣們全靠此術迷惑君王,以博富貴。這裏並非號召嚮姦臣們學習,那些人為了一己富貴,就誤國害民,是歷來為人們所不齒的。不過我等用於閨閣之中衹是哄哄自己的老公罷了,卻也無傷大雅。男人們最重面子,所以找準機會,尤其是在外人和他的朋友面前猛誇他幾句,他肯定會心裏高興好幾天。然而有的美眉卻正好相反,對於老公整日裏"恨鐵不成鋼",整天不滿意,天天把自己的老公和那些"特種鋼"甚至金子比較。其實你老公就算是塊頑鐵,總比朽木、枯枝之類的垃圾強多了吧,而且還是有煉成鋼的可能的。所以經常誇誇你的老公,就算是有些"過奬"之處也是沒有關係的,你會發現,在你的不斷表揚和鼓勵下,你的老公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木棉花"四錢
木棉,木棉科,落葉大喬木,又名英雄樹,樹形高大,屬南亞熱帶樹種,樹幹直立有明顯瘤刺,側枝輪生作水平方向開展,掌狀復葉,葉柄很長,花朵大型,橙黃或橙紅色。
這裏代指女性獨立堅強的性情。女詩人舒婷有一首著名的《緻橡樹》,詩中寫道: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相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裏。
每一陣風吹過,我們都互相致意……
你有你的銅枝鐵幹,像刀像劍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
有木棉花一樣的堅強獨立,不但會使你的人生更加堅定從容,而且有時候也給你的婚姻帶來穩定,有時候男人並不像想象中那樣堅強,反而需要女人在一些事情上給他掌舵。
"蘭花"三錢
蘭花,屬蘭科,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蘭花是中國傳統名花,是一種以香著稱的花卉。它幽香清遠,一枝在室,滿屋飄香。古人贊曰:"蘭之香,蓋一國",故有"國香"的別稱。
古代文人們常把真誠的友誼喻為"蘭交",把良友喻為"蘭客",所以在這裏代指夫妻間的"友誼"。如果夫妻間有朋友一般的關係,有共同的愛好,那對於婚姻來說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所謂"紅袖添香夜讀書",是很多男人的夢想,"紅袖添香",並非衹是添香送茶,意思是能和自己一起談論詩書。就像李清照和趙明誠在"歸來堂"裏翻書賭茶為樂的故事一樣,不知傾倒過多少書呆子型的男人。就算不是書呆子型的男人,如果你能在事業上成為他的得力助手,在業餘愛好上成為和他相互切磋的好對手,和他一起學習努力,分享他的成就、他的快樂和痛苦,這樣你在你老公的心中價值會更高。他會更加離不開你。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北方文藝出版社 |
|
|
第1節:破除對寶典的懷疑論 | 第2節:消除無力降夫論消除沒有必要降夫論 | 第3節:降夫的嚴峻形勢 | 第4節:降夫的最高境界(1) | 第5節:降夫的最高境界(2) | 第6節:降夫的最高境界(3) | 第7節:降夫的最高境界(4) | 第8節:男人的分類(1) | 第9節:男人的分類(2) | 第10節:男人的分類(3) | 第11節:男人的分類(4) | 第12節:男人的分類(5) | 第13節:試玉要燒三日滿(1) | 第14節:試玉要燒三日滿(2) | 第15節:試玉要燒三日滿(3) | 第16節:試玉要燒三日滿(4) | 第17節:試玉要燒三日滿(5) | 第18節:試玉要燒三日滿(6) | 第19節:試玉要燒三日滿(7) | 第20節:試玉要燒三日滿(8) | 第21節:試玉要燒三日滿(9) | 第22節:柔 | 第23節:媚(1) | 第24節:媚(2)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