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志 》 看寶島風土人情:岩鬆看臺灣 》
第30節:侯孝賢電影檔案
白岩鬆 Bai Yansong
在亞洲,候孝賢是一面旗幟,他說對故事沒興趣,抒情是他電影的特質,在藝術風格上,深受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的影響。他降低成本,選用非職業演員,采用實景外景,以寫實性手法將普通人的真實生活作近似自然的呈現,而這一美學的代表手法---靜止長鏡頭的表現更是被侯推到了極緻,臺灣新一代的導演,很多身上都有"侯氏美學"的影子。
有人說侯孝賢是一個真正的臺灣導演,在他的電影中,一貫地使用臺灣本土演員,用方言,而且非常強調臺灣的本土文化,他所拍攝的16部影片,反映的都是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展示各個歷史時期的臺灣本土文化,把他的電影穿起來,就是一部臺灣文化的變遷史。
侯孝賢強調自己"百分百非藍非緑",從高中到大學,燒過兩次國民黨黨證,還公開地說,自己永遠站在政權對面。
侯孝賢電影檔案:
1.《就是溜溜的她》(1980)結局圓滿的愛情故事,對於千篇一律的不食人間煙火愛情電影做了調侃。
2.《風兒踢踏踩》(1981)透過女主角的觀點,呈現了許多偷拍的鏡頭,成功地挑戰一些不斷在媒體中被復製的社會現實的假象。
3.《在那河畔青草青》(1983)自然環境資源的保護和小孩童的一段人生。
4.《風櫃來的人》(1983)年輕人背井離鄉到都市尋夢,理想幻滅迷失後"鄉村"成了最後的精神傢園。(於1984年獲第六屆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奬)
5.《兒子的大玩偶》(1983)底層人民的生活苦難故事,一種從頭到底的痛苦,悲傷而絶望。
6.《鼕鼕的假期》(1984)鼕鼕在鄉下的一個短暫的假期,告別童年的成長過程,回憶對純淨鄉村的眷戀。(於1985年獲第三十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奬)
7.《童年往事》(1985)父親在躺椅上溘然長逝,老祖母在地鋪上悄然離世,侯的自傳式電影,畫外音敘述,是侯式的"鄉愁"。(獲柏林電影節國際電影節特別奬)
8.《戀戀風塵》(1986)自己喜歡的女孩最終嫁給了別人,殘酷的青春。(於1987年獲葡萄牙特羅伊亞國際影展最佳導演奬)
9.《尼羅河女兒》(1987)沉淪、腐敗的80年代都市,以及生活其中青少年的虛無、悲觀,和缺乏未來理想。(1987年獲意大利第五屆都靈國際電影節特別評審奬)
10.《悲情城市》(1989)史詩般的作品,第一部直接觸及臺灣長期以來最敏感的政治禁忌"二二八"的文藝作品。(1989年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奬)
11.《戲夢人生》(1993)臺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坎坷人生。(獲嘎納電影節評判特別奬)
12.《好男好女》(1995)一部由三個發生在不同時空的故事組成的電影,卻代表着兩個相同而又不同的故事。
13.《南國再見,南國》(1996)影片刻劃了不良少年族群所面臨的人生壓力、心理苦悶、以及無法解决的矛盾與難題。
14.《海上花》(1998)如實呈現清末上海租界畸形社會的多個方面,衹有在佳餚華服等細節的沉溺中,人才可得着片刻的麻醉和安頓。(獲第四十二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奬)
15.《千禧曼波》(2001)一個年輕女孩活在她自己的特異世界裏,寫着虛幻顛簸的年輕故事。迷幻的時序,跳躍的空間,所有事件都在若有似無的混沌裏進行。
16.《咖啡時光》(2004)為紀念小津安二郎誕辰100周年而拍的影片,本片題材正是小津電影習慣描寫的都市家庭的日常生活。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九州出版社 |
|
|
第1節:連戰(圖) | 第2節:對大陸百姓感謝(圖) | 第3節:和鬍總書記推誠相見 | 第4節:積極推動落實"大陸行"共識 | 第5節:卸任後做黨的義工 | 第6節:黨主席之爭輸贏都要有風範 | 第7節:臺灣"七·七事變"紀念日 | 第8節:宋楚瑜 | 第9節:大陸之行"不容易" | 第10節:兩岸交往臺灣首先要過心理關 | 第11節:學說大陸方言 | 第12節:臺灣意識不是"臺獨" | 第13節:連宋大陸行 | 第14節:不爭虛名 為歷史負責 | 第15節:最想看故宮爬黃山(圖) | 第16節:柏楊 | 第17節:幸福需要自己找 | 第18節:尋找久違的柏楊 | 第19節:你的心酸,我的心碎 | 第20節:侯孝賢 | 第21節:臺灣電影業製作業嚴重失血 | 第22節:未來華人電影中心在大陸 | 第23節:拍電影已經成為我的人生 | 第24節:最好時光是難重拾的記憶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