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孟子他說   》 30、中國第一大漢姦      熊逸 Xiong Yi

  時間再往前推,推到西漢。推薦大傢一篇古文,因為這篇文章實在精彩之極,還貢獻給我們不少名言和成語,比如"人之相知,貴相知心",還有"振臂一呼","勇冠三軍"等等,還有非常感人的句子,比如"望風懷想,能不依依","相去萬裏,人絶路殊,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等等,而且文字並不生澀,所以我就直接引用了,中間有些地方我會稍微加些插話。這篇文章是篇名文,應該不少人都曾讀過,但是,讀過的人請在現在上下文的語境裏再來體會一番,沒讀過的就好好欣賞吧。這篇文章就是《李陵答蘇武書》。這個時候,蘇武已經回到了漢朝,李陵卻仍在匈奴,李陵寫下了這封了書信,信中稱呼的"子卿"就是蘇武的字: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時,榮問休暢,幸甚,幸甚!
  遠托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遺,遠辱還答,慰誨勤勤,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註:蘇武熬回國了,成了英雄模範了,可李陵還在匈奴做漢姦呢,對比之下,心裏很不是滋味。】
  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睏,獨坐愁苦。終日無睹,但見異類,韋韝毳幕,以禦風雨;膻肉酪漿,以充饑渴。舉目言笑,誰與為歡?鬍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鬍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嗟乎,子卿!陵獨何心,能不悲哉!【註:李陵訴苦:投降以後日子過得不舒服啊,見不着老鄉,全是外族人,飲食和住房都不習慣,經常想傢,也經常因為聽見馬嘶笳響而傷心落淚。】
  與子別後,益復無聊,上念老母,臨年被戮,妻子無辜,並為鯨鯢,身負國恩,為世所悲,子歸受榮,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註:李陵接着訴苦:你這一走,我更寂寞了。想想我媽,唉,被皇帝殺了,老婆兒子也都被殺了,我辜負了國恩,大傢都看不起我。你呢,回去當英雄模範了,我還留在這裏受辱,這都是命啊!】身出禮義之鄉,而入無知之俗,違棄君親之恩,長為戀夷之域,傷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負陵心區區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難刺心以自明,刎頸以見志,顧國傢於我已矣,殺身無益,適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輒復苟活。左右之人,見陵如此,以為不入耳之歡,來相勸勉。異方之樂,秖令人悲,增忉怛耳。【註:李陵不服氣,你漢武帝憑什麽!】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貴相知心。【註:出了一句名言。】前書倉卒未盡所懷,故復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徵絶域,五將失道,陵獨遇戰,而裹萬裏之糧,帥徒步之師,出天漢之外,入強鬍之域,以五千之衆,對十萬之軍,策疲乏之兵,當新羈之馬,然猶斬將搴旗,追奔逐北,滅跡掃塵,斬其梟帥,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陵也不纔,希當大任,意謂此時,功難堪矣。
  匈奴既敗,舉國興師,更練精兵,強逾十萬,單於臨陣,親自合圍。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馬之勢,又甚懸絶。疲兵再戰,一以當千,然猶扶乘創痛,决命爭首,死傷積野,餘不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幹戈。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舉刃指虜,鬍馬奔走。兵盡矢窮,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爭為先登。當此時也,天地為陵震怒,戰士為陵飲血,單於謂陵不可復得,便欲引還,而賊臣教之,遂便復戰,故陵不免耳。【註:李陵表功:靠,老子當年是槍林彈雨裏殺出來的,你們誰體諒過啊!】
  昔高皇帝以三十萬衆,睏於平城,當此之時,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乃得免,況當陵者,豈易為力哉!【註:李陵不服:靠,漢高帝當年打匈奴怎麽着,還不如我呢!】而執事者雲雲,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視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為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也。昔范蠡不殉會稽之恥,曹沫不死三敗之辱,卒復句踐之讎,報魯國之羞。區區之心,竊慕此耳。何圖志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註:李陵為自己辯解:我本來不是真降,我要當插在敵人心髒裏的一把尖刀!】
  足下又云:"漢與功臣不薄。"子為漢臣,安得不云爾乎!昔蕭、樊囚縶,韓、彭菹醢,晁錯受戮,周魏見辜。其餘佐命立功之士,賈誼、亞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讒,並受禍敗之辱,卒使懷才受謗,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舉,誰不為之痛心哉!陵先將軍,功略蓋天地,義勇冠三軍,徒失貴臣之意,剄身絶域之表。此功臣義士所以負戟而長嘆者也。何謂"不薄"哉?【註:李陵發牢騷:漢朝皇帝對大臣不好,嚮來如此。】
  且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遭時不遇,至於伏劍不顧,流離辛苦,幾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歸,老母終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聞,古今所未有也。蠻貊之人尚猶嘉子之節,況為天下之主乎?陵謂足下當享茅土之薦,受千乘之賞。聞子之歸,賜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無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親戚貪佞之類悉為廊廟宰。子尚如此,陵復何望哉?【註:李陵說:老蘇,我方纔說的你別不信,看看你自己,漢朝對你真好麽?】
  且漢厚誅陵以不死,薄賞子以守節,欲使遠聽之臣,望風馳命,此實難矣,所以每顧而不悔者也。陵雖孤恩,漢亦負德。昔人有言:"雖忠不烈,視死如歸。"陵誠能安,而主豈復能眷眷乎?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誰復能屈身稽顙,還嚮北闕,使刀筆之吏弄其文墨邪?願足下勿復望陵。【註:這一段是經典中的經典,重中之重。"陵雖孤恩,漢亦負德"說得凌厲。李叔生氣了!靠,老子投降怎麽着,老子還真就不後悔了!】
  嗟乎,子卿!夫復何言?相去萬裏,人絶路殊,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長與足下,生死辭矣。幸謝故人,勉事聖君。足下胤子無恙,勿以為念。努力自愛。時因北風,復惠德音。李陵頓首。【註:朋友道珍重,大有傷感之情。】
  先跑跑題:我常覺得,純粹從文學角度來看,文人的文字通常都有個毛病,就是文人氣重,而文人氣是個行文很忌諱的東西,一不小心就酸了。所以,同是豪放詞,我喜歡辛棄疾甚於蘇軾,其他也都類同。當然,這衹是個人偏好,順口一談,現在看看李陵,將門之後,勇冠三軍,可這文字寫的,實在是棒,讀起來就感覺他的鬱結和憤懣就這麽頂在胸口,出不來,就像炸彈即將爆炸卻還沒有爆炸的那一瞬間--這文字的感覺就是逗留在這一瞬間,高,實在是高!李陵要是把這篇東西發在論壇上,我馬上註册十個馬甲去給他頂帖!
  再來看看這封信的內容。李陵在前邊很長的篇幅裏都在談他想傢,談他羨慕蘇武,談他的委屈,談他的報國之志,轉到後來,說起漢朝皇帝歷來的不公和苛刻,接着說你蘇武如此不易,如今回去不也就是得個小官當麽?到了最後,李陵按捺不住,說我李陵在外打仗鞠躬盡瘁,孤軍奮戰,你皇帝不體諒我的苦衷,反而殺我全家,我就是不服氣!你這麽對我,我憑什麽對你盡忠,我還就鐵心當漢姦了,我李陵不後悔!
  張無忌不是有個不悔妹妹麽,蘇武也有這麽個不悔弟弟。
  這個李陵李不悔啊,唉!他們老李傢的事情真是一言難盡。有沒有人相信命運呢?命運也好,巧合也罷,老李傢就是這麽邪。
  飛將軍李廣,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傳奇名將,是個令匈奴又懼又佩的人物,可這一輩子就沒斷過倒黴。王勃在《滕王閣序》裏有句名言:"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以李廣蓋世軍功,卻就是封不了候,而且,最後還得聽小輩衛青的指揮,又禍不單行,犯了錯誤,挨了處分。可憐李廣,想自己如此風雲人物,真不願再因為這一點小錯誤被刀筆吏折騰一番,那,怎麽辦?--自殺了。我很小就在《史記》裏讀過李廣的傳記,讀完之後心裏特別不是滋味,那種難受的勁頭好多天就是散不去。後來哪怕知道了衛青和霍去病再怎麽厲害,也因為李廣的悲劇在我的胸口橫着,所以對這甥舅倆就是喜歡不起來。
  李廣的兒子李敢也是條好漢,後來在霍去病的軍中當差,因為老爸的死,怨恨衛青,終於有天忍不住,動手打了衛青。這件事,衛青倒是沒聲張,可霍去病看不過去了,心說:"靠,小樣兒的李敢,打狗也要看主人啊!"--錯了錯了,我替霍去病說話說錯了,他和衛青可是一傢人,又是小輩,年輕氣盛,所以處心積慮要出這口氣。結果,在一次陪漢武帝打獵的時候,霍去病暗箭傷人,射死了李敢。我當年讀書讀到這裏,心裏這叫一個氣!想你霍去病也是條好漢,大漠奔襲確實了得,可對自己人怎麽就這麽卑鄙!有種和人傢李敢單挑啊!
  李敢就這麽死了,漢武帝也沒把霍去病怎麽着。唉,想想當年李廣的箭術,無論在漢朝,還是在匈奴,乃至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一個武林神話,結果自己的兒子卻被別人用暗箭給射死了。
  到了李陵,這是李傢的第三代了。李陵在信裏為自己叫委屈,那可真是天大的委屈。李陵說了,當年漢高帝劉邦馬上得天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可這幫牛人加在一起,帶三十萬大軍去和匈奴打仗,結果還打了個大敗仗。我李陵呢,勞師遠征,到匈奴的地盤去打人傢,我帶了多少人?五千人!五千人還不說,還都是步兵!匈奴人傢可是十萬大軍以逸待勞啊,還盡是勁裝騎兵。最可恨的是,本來說好和我配合一起出擊的那幾支軍隊一個人都沒來,我孤軍奮戰,以寡敵衆,用步兵打騎兵,用疲憊之師打精悍之旅,而且人傢是在主場,我是在客場啊,我連啦啦隊都沒有啊!就這樣,我還一次次地打敗了敵人,不容易呀!最後我的部隊打到了死傷遍地,衹剩下一百人不到,盔甲也沒了,兵刃也斷了,箭也用光了,可我振臂一呼,大傢還是咬牙往上衝,幾乎就把匈奴人打退了。可畢竟不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産啊,我最後還是敗了,降了。可我投降,是為了要東山再起。我是貪生怕死的人麽?要真是那樣,也不會和匈奴戰鬥到這般田地。當年范蠡如何,忍辱負重,終於幫助勾踐為越國報了仇;曹沫如何,委麯求全,終於為魯國雪了恥。
  可是,沒用。不管你怎麽打的,不管你怎麽想的,投降了就是投降了,漢朝這邊已經定了你漢姦的性了,全家殺殺殺!可憐李傢三代英雄,下場是一個比一個慘。
  不但遭遇慘,名聲也慘。李陵,如果按比較嚴格的標準來看,他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漢姦。(要按寬標準,可能要算伍子胥。)
  匈奴後來和漢朝講和了,否則的話,如果再打仗,李陵會不會幫助匈奴打漢朝?--不知道。
  前面講的呂文煥倒是幫助蒙古人一路勸降,想來他是認識到原子彈的厲害了,知道再打也是白送命,沒有勝利的希望了。但是,即便沒有勝利的希望,即便被一座座地屠城,是不是應該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是為皇帝玉碎?還是為自己玉碎?其間可是有大大的區別的。這,還是聽各人自己决定自己的命運吧。
  按這封書信來看李陵,倒有點兒豫讓的感覺,但畢竟是大一統時代,李陵的"忠"的心理已經比豫讓時代強出很多了。但是,李陵這裏要說的是:我的"忠"說到底也是有限度的,你如此不體諒我,你殺我全家,我還要對你"忠"麽?我想傢,但我不悔。
  --說到這裏,我先把李陵放放,趕緊給自己描幾筆,要不然可該挨駡了:我可無意為漢姦說好話哦,我將心比心,如果當時我處在李陵的位置上,別說受點兒小委屈,別說不被體諒,別說全家被殺光,就算殺光我十族,我還是要盡忠到底!盡忠到底!不是為君盡忠,也是為國盡忠!管他國傢是公器還是私産,反正盡忠就是了!
  再回到那封信,有人可能會懷疑,說這也可能衹是李陵自說自話,誇大其詞,實情也許根本不是那麽回事,那五千步兵有口述實錄留下來嗎?戰爭現場發現足夠的考古證據了嗎?還有立場不同的其他史料裏有支持李陵的佐證嗎?
  這種懷疑也不是完全站不住腳,畢竟有些事情隔了這麽久的時間,當事人也沒能挨個兒出來作證,李陵為自己臉上多貼點兒金也不是不可能。不過,李陵的信裏,說蘇武沒受到應得的褒奬,這一點倒是不假,歷朝歷代為蘇武叫屈的人可多着呢。說到李陵的委屈,司馬遷是為他說話的,他自己還為此獲了罪,受了宮刑。司馬遷的話,還是有很大的公信力的。
  李陵是有委屈,這封信也確實寫得精彩,武將的筆鋒竟然也能好成這樣,比什麽"唐宋八大傢"絲毫不在以下。--嗯,其實呢,這封信是不是真的,不一定,有爭議。
  --啊?問我為什麽到現在纔說這信可能有假?
  理由很簡單:這封信可疑,這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畢竟這一篇可是連《古文觀止》都收入其中的,那是很普及、很普及的呀。
  那麽,在知道的人裏頭,是不是有不少一看到我開頭那麽認真地介紹這信寫得如何如何好,馬上就先鄙夷一下:"靠,這都不知道還瞎說,這信是真是假還鬧不清呢!"
  所以說呢,當我們要批評別人的時候,最好先聽別人把話說完。別因為我說話大喘氣就急着反駁。
  話說回來,歷代都有人懷疑過這是偽作,一般認為是六朝時人做的假。中國造假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歷史文獻裏假貨多多,有官方造的假,有知識分子造的假,有為了政治目的造的假,有為了學術鬥爭造的假,有為了擡高自己造的假,有為了貶低別人造的假,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撲朔迷離,真偽難辨的。
  至於說到這封信的假,想來造假的目的就是替李陵鳴不平。
  鳴不平就鳴唄,為什麽非要用造假的手段呢?這不是存心給後世讀歷史的人找麻煩麽?
  嗯,也許造假的人是怕如果用真實姓名把觀點寫在論壇上的話,兩小時不到就被口水淹死了,被板磚拍死了,可能還有憤怒的黑客去攻擊他的電腦,這可不是好玩的。所以呢,幹脆還是造假算了。
  呵呵,玩笑話不說,要說比較確實的猜測,利用造假來表達個人意見,來抒發胸中的不平,這種事情在歷史上並不罕見。如果一件事情實在讓一些人覺得天理難容,可偏偏"天理"還就容了,哼,不服氣!
  不服氣怎麽辦?--伸張正義,替天行道!
  可是,沒有金剛鑽,攬不來那瓷器活兒,這又怎麽辦?
  這就衹剩下一個字了--造假!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1、自序梁惠王章句上 2、"禮儀之邦"其實是別的意思
3、河南人惹誰了?4、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5、中國人也篡改過教科書6、封建社會是個好社會
7、拉大旗,做虎皮,打着紅旗反紅旗8、聖水、清水和髒水
9、人民是可以自由遷徙的10、別把政府失職說成自然災害
11、兩千年前的中國人妖12、孟大俠天下無敵
13、孟子要搞和平演變14、姓陳的沒一個好東西
15、自由主義在齊國16、詠春拳訣
17、孟子的生活作風問題·說實話騙人才是真功夫18、胸有成竹說錯話
19、人人成佛,人人成聖20、草民們的瞎激動
21、書生好談兵22、賣國、亡國全有理
23、親娘、後娘、別人的娘,有奶就是娘24、有奶就是娘,有槍也是娘,有奶有槍更是娘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